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茯砖茶的加工工艺,"金花"菌的命名、属性以及茯砖茶的功效进行了综述,并对茯砖茶的情景进行了展望。我国所产的茶叶分红、绿、青(乌龙)、黄、黑、白六大类。茯砖茶是六大茶类中黑茶类的一个颇具特色的黑茶产品。包括特级茯砖茶和普通茯砖茶,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比例不同。特级茯砖茶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而普通茯  相似文献   

2.
“边销茶”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销茶”,顾名思义,是销往祖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从清代末年开始,为便于运输,将散茶发酵后压制成外型似砖的紧压茶,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边销茶,又泛指砖茶。其主要品种有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湖北的青砖、米砖;四川的康砖;云南的砣茶等。中国是...  相似文献   

3.
塞外雄关     
在冷兵器时代,雄关一座,常能抵御精兵十万。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丝绸西去,天马东来",输出的还有蜀布、邛杖、桔皮、桃李、黄连、茯芩、冶铁灌技术、漆器生产方法等。西域商人除运牲畜,还有玻璃器皿、珊瑚、葡萄、石榴、苜蓿、  相似文献   

4.
田亚岐  张文江 《文博》2003,(1):45-50
秦置都雍城始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史载对此无疑义,但关于秦都城何时从雍城迁出却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一为泾阳、栎阳说.即在雍城之后,秦之都城曾一度迁往泾阳,再由泾阳迁往栎阳,而后由栎阳迁往咸阳;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秦不曾置都泾阳和栎阳,其都城直接由雍城迁至咸阳。笔  相似文献   

5.
赵爱民 《丝绸之路》2012,(24):51-52
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平凉地区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先民遗迹遍布城乡.平凉是通往西域、北控五原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和“旱码头”,千百年来,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驼队、将士、学者、僧侣等络绎而过.平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数座军事或带有军事性质的古城遗址.泾阳古城就是汉代在平凉设置的最早带有政治军事性质的一座古城,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考证.  相似文献   

6.
白文  尹夏清 《文博》2007,(5):20-24
泾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距离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泾阳文庙位于泾阳县城文庙街。目前泾阳文庙作为泾阳县博物馆藏有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佛教石刻造像等近千件文物。石刻造像中有一通北周时期的佛道混合四面  相似文献   

7.
泾阳为秦都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秦以泾阳为都,只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句记载,因而加深对其研究,弄清秦泾阳的所在地及秦人迁都泾阳的目的和意义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8.
青海茯茶     
巴陵 《丝绸之路》2008,(2):23-23
在青海旅游,常见一种红色的茶水,喝上去咸咸的,那就是青海有名的茯茶。 茯茶产于湖南益阳,是一种粗茶,由红茶做成。青海属于高原地带,蔬菜生长受到很大的限制,食物以肉类和面食为主,而肉吃多了产生油腻,容易影响肠胃,需吃点解油腻的茶水。青海人就喝茯茶来解腻、去味、护肤(防御紫外线)。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清代国内外贸易的大宗物资,也是销往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砖茶对清廷维护边疆统治秩序极其重要。借助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部的军事行动所带来的商业契机,北商贩售砖茶至蒙古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清中前期边疆贸易领域写就了壮丽篇章,促进了商贸线路、物资交易网络和商业市镇的形成。砖茶自产茶区流向万里之外的蒙古地区,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必需品和广泛流通的“货币”,并且终清之世位列输入品首位。咸丰十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经恰克图与俄国贸易的北商群体严重受挫,遂将视野转向蒙古地区,并改变经营策略。清末,北商在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基本得以撑持,砖茶贸易仍保持一定的优势,但盈利情况一落千丈。由是观之,清代北商的砖茶贸易兴衰之道与清朝国力的盛衰走向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2009,(18):17-17
自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大批优秀学者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这一领域,丝绸之路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近日在宁夏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距离形成系统、科学的丝绸之路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丝绸之路学术研究需要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1.
李红 《攀登》2014,33(4):84-87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涵,阐述了青海省的比较优势,提出了青海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建议,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模式及平台构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登》2015,(6)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关乎到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与造福沿线人民福祉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科技合作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科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了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设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模式以及网络平台,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将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科技合作模式和相关网络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王赟  张慨 《丝绸之路》2014,(24):10-13
历史上,宗教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在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科学有序地开发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宗教文化资源,可以对丝绸之路沿线各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丝绸之路的宗教文化资源入手,分析了西北丝绸之路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并就西北丝绸之路宗教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黎羌 《丝绸之路》2014,(22):11-14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理论的提出,如何利用境内丰富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重新确立昔日辉煌的历史地位,是陕西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陕西境内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涉及历史文化遗存,丝路历史文化名人、事件等,全面开展以影视、出版为主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是推动陕西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0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20周年。10月底,学会联合云南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昆明召开了“西南、西北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首次汇聚研究西南、西北和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的学者,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显示了丝绸之路纵横两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多学科大视野协作与专题深入研究的两大学术趋向,基本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丝绸之路断代及内涵的讨论值得关注。有学者提出,传统的丝绸之路概念已不准确。丝绸之路应为中国古代沟通中外海上和陆上以丝绸贸易为标志的商路,丝绸之路不止一条,…  相似文献   

16.
<正>"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来的。这个用以标志中西交通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注意,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丝绸之路"的提出,对于中西关系的研究就"豁然开朗"了。此后,中外学者都开始注意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史学前辈对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西北史地方面、南洋海上交通方面,都有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丝绸之路"一直是作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丝绸之路”是古代和中世纪联结欧亚地区的主要通道。自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词以来,有关研究文献不胜枚举。解放后新疆吐鲁番的考古大发现更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丝绸之路旅游、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不断升温,使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丝绸之路学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性话题,有关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地产生。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国家发展、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与交流,集中展示学术界有关丝绸之路历史、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丝绸之路一度成为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民间的热点,由此带动了全国各地对类似丝绸之路的线性历史遗存的研究。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商贸通道遗存,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其他学者也相继提出过"麝香之路"、"唐蕃古道"等概念。1987年,我和同学一起在云南中甸做方言调查时,接触到了当地古代商贸的道路遗迹,对"南方丝绸之路"的提法产生了质疑。此后的几年,我和其他几位学者共同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对当前世界经济版图产生了重要影响。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甘肃河西走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和连接中原地区与西部边陲的黄金通道,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维护"玉石之路"及古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迎来了打造河西走廊旅游文化黄金线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