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新出版了一批古代铜镜的专著,对古代铜镜文化作了深入的发掘和整理,这是非常有益的,推动了铜镜的收藏与研究。但这些著述在论及明清铜镜时,均采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或一笔带过,或武断地判其“制作粗糙”。“型制单一”、“文字书法与图形精工者甚少”。在图版中,也缺乏明代铜镜应有的地位,仅登几幅作点缀。这是很不公允的。明代铜镜是中国四千年铜镜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多有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铜镜文化。在明代铜镜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社会风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洋…  相似文献   

2.
王宁 《收藏家》2006,(12):8-12
铜镜在古代文明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日常用品,每个时代铜镜都会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同一时代中,由于铜镜使用遍及各个社会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由于地位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所用的铜镜又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将视角集中于江西历年出土的一批明代藩王使用的铜镜,展现明代藩王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充实明代铜镜的研究实物资料,对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铜镜史当具有非常的意义。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永保朱氏江山稳固,大封子孙于各地,形成了藩王拱卫、“夹辅皇室”的格局,明代各朝一直沿续了这种制度。江西地区主要有藩王…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的出土铜镜从战国至明代的均有发现,各阶段铜镜的时代特征明显,与中原地区发展基本同步.战国时期,四川地区应已初步掌握了铸造铜镜的技术,东汉时期的广汉已是著名的冶铜之地,出现了铸镜业,铸造的铜镜甚至开始向外销售.唐宋时期,铜镜发展最为繁荣、鼎盛;明末清初,随着玻璃镜的普遍使用,青铜镜最终被玻璃镜所取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于力凡 《收藏家》2006,(2):61-64
英国伦敦觉是轩艺术品公司2003年11月在伦敦亚洲艺术节举办铜镜的背面——中国明代以前铜镜艺术展,展示了收藏在海外的中国精美铜镜,David Priestley和Benedicta Ferraro著专文介绍。通过此文,我们可以稍稍了解西方人是如何理解中国铜镜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明代铜镜科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部分明代铜镜的科学分析,了解到明代也使用过与战国汉唐成分相近的合金来铸镜;除了锡汞齐外,此时还使用了铅汞齐和铅锡汞齐来开镜或磨镜。  相似文献   

6.
在玻璃制镜流行之前(明代中叶以前),我们的先人,曾发明一种铜镜用来照面。由于历代对铜镜的制作工艺比较讲究,因而它作为一种工艺品为人们所珍藏或馈赠友人。铜镜的正面制作的比较平滑光亮,可以清晰地照出人面,背面经过精心设计,铸有精致的装饰图案,有人物或动物的画象,有山水花鸟画,有的还有较长的铭文。这些装饰,不仅反映了历代不同的金属工艺水平、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而且对我们今天发展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装饰艺术也不失借鉴的价值。我国铜镜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是和  相似文献   

7.
铜镜,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用作梳妆、整冠、照面,到了清代乾隆年后才为玻璃镜所代替。武当山净乐宫的一枚特大铜镜,现藏丹江口市博物馆。它的直径46厘米,厚2厘米。据《武当山志》载,为明代成化年的宫廷供品。(图见封底)其质地为精炼(炼十次以上)黄铜铸制。镜背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8.
铜镜是古代人们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其背面装饰的各种花纹和铭文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黄骅市博物馆收藏有部分铜镜,本文选择其中五代至明代的15面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英国伦敦觉是轩艺术品公司2003年11月在伦敦亚洲艺术节举办铜镜的背面—中国明代以前铜镜艺术展,展示了收藏在海外的中国精美铜镜,David Priestley和Benedicta Ferraro著专文介绍。通过此文,我们可以稍稍了解西方人是如何理解中国铜镜文化的。Priestley是索斯比拍卖公司的前任董事。1994年他和Ferraro创办了伦敦觉是轩艺术品公司。觉是轩艺术品公司位于伦敦皮卡迪利大街南部的圣詹姆士,这一地区主要经营亚洲和中国艺术品,著名的佳士得拍卖公司也坐落在这里。觉是轩是英国古玩商协会的成员,专营中国早期包括从新石器时期到明代以前的所有…  相似文献   

10.
铜镜是中国古代人照面饰容的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各时段铜镜的时代特征相当明显,其镜背所装饰的各种花纹和铭文实际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尚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众多类型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出现于隋、盛行于唐、延续至宋辽,直至明代的生肖铜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此类铜镜出现的背景,以及持续时间久远的原因与人们赋予此类铜镜的特殊功能有很大关系。目前有关生肖铜镜的讨论不多,除孔祥星等作了初步论述外,几乎没有专门的讨论。本文将在收集整理历年各地考古出土的十二生肖铜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展开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1.
呼啸 《收藏家》2023,(3):66-71
由于隋唐以后的晚期铜镜铸造主要采取失蜡法,迄今未发现相关铸造的考古遗迹,因此学界对于晚期铜镜的铸造地域研究甚少。本文以国内外各博物馆收藏的带有铭文的铜镜为基础,集中介绍山西地区晚期铸造铜镜的实物情况,并对其产地与历史文化渊源进行初步分析。山西地区自宋代至明代均有铸造铜镜的实物存世,其铸造地集中于晋南的运城地区,反映了当地自两周以来利用中条山的铜矿资源和运城地区盐湖之利形成的悠久铜器铸造传统。  相似文献   

12.
金代铜镜在我省出土较多,尤以金源故地上京会宁府(今阿城白城遗址)一带发现最为丰富。1982年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协商,将原《黑龙江日报》记者姜清池同志陆续在哈尔滨、五常、拉林等地征集的一批金代和明代铜镜等文物,调入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现将其中部分金代铜镜作一介绍。这批铜镜计28面,部分有刻款押记,均有图案花纹。按铜镜形制,可分为圆形、圆形带柄、八角菱花形三大类。(一)圆形铜镜。数量最多,按图案花  相似文献   

13.
董波 《南方文物》2010,(4):188-190,I0004
<正>中国古代铜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铸造史、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铜镜以其种类丰富,精品、名品众多,艺术性强而闻名海内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铜镜,它很早便反映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商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铜镜延绵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湖州铜镜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匠心独具的中国古代铜镜造型艺术领域内,它也并不格外起眼。然而,正是有了宋代湖州铜镜,才链接起中国古代铜镜铸造历史中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宋代湖州镜以其简洁大方、朴实无华的工艺特征及其商品化的经营模式而著名,湖州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铸镜中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邢台市各级文博单位通过发掘、征集、拣选等入藏了数十面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的铜镜,本文将其中铸造精美、工艺精湛且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部分铜镜做了介绍,包括战国四山镜、汉代昭明镜、唐代瑞兽葡萄镜、唐代仕女镜、宋代许由巢父镜、金代双童采莲镜、明代人物杂宝镜,等等。  相似文献   

16.
滦平县博馆藏铜镜王月华自1958年以来,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经文物普查和文物征集,共收藏铜镜40多面,上至汉代下至明代。多数为圆形,还有葵花形、菱形、盾形,现将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介绍如下:一、汉代镜1昭明镜1975年在后营子乡庄头营村出土。镜作圆形,...  相似文献   

17.
王牧 《收藏家》2007,(5):39-46
所谓线刻铜镜是指在铜镜的镜面或镜背直接用锋利的刀笔作阴刻图纹,它是铜镜中较特殊的一种装饰工艺,除此特性外,从形制而言,与普通的铜镜没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而且是金属工艺品。它的正面可以映出人面,背面铸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历代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我国铜镜的起源,据考古资料是在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为最早。表明铜镜是在青铜工艺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品种。但商代的铜镜由手是一种新生事物,铸工水平和装饰艺术都还比较原始。中国铜镜真正迈开它自身发展的步伐,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崩溃、封建  相似文献   

19.
古代青铜镜从发展到成熟辉煌以及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也只有二千五百年左右;除了战汉唐时期,宋辽金元及其明清铜镜占据了一千多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存在。所谓铜镜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所制造,它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而且铜镜一般都拥有较为美观的外形和华丽的图纹装饰,因此研究铜镜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真正价值高的铜镜并不是历史的远久,还要看铜镜上面的纹饰和铭文等是否工艺精湛,品相极佳。受到各种限制,唐以后的铜镜并未引起很多的人的关注,对此研究也比较少,但是对于每一时期铜镜的研究都是对这个时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本文将从宋金辽时期铜镜的新发展出发,对于各个时期的铜镜形制分类进行研究,希望对读者了解宋辽金时期铜镜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面竹鸟梅花纹带柄镜,过去由于缺乏更详尽的原始信息,一直被定为明代的带柄镜,笔者以为不妥。经从形制、呈色、纹饰、铭文等方面综合考察,笔者认为其时代不早于清代,风格与日本铜镜更为接近。将对这面铜镜时代、风格予以辨析,同时就涉及的明清带柄镜特征等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