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岗位于深圳市东北部,面积844.07平方公里,是深圳市下属最大的行政区。2002年5月29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总人口171.48万,其中本区户籍人口20.08万。当时全区10个镇,除平湖镇是客家和广府人杂居外,其它9个镇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本区户籍人口中70%是客家人。也就说龙岗原来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车子刚驶过隘子镇清水河上的十二渡桥,76岁的叶玉英就在围屋前的路口远远的等着我们,这个头披毛线帽子,腰间系着围裙的老妇,最让我们醒目的是,她手中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子里,塞着几张白纸黑字的关于满堂围屋的介绍。我们几个外地人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叶玉英的广东话,不过还是请她当我们的“导游”。  相似文献   

3.
对客家化与中原化的关系,强调的是二的渊源而非彼此的嬗变。对客家围屋的态度亦如此。本批评了单纯的从客家人生活的表面现象作出的关于客家围屋形成的原因的推断。指出客家人屡遭天灾战祸乱离之苦,因而选择避居山地,独有的地理态势促使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至围屋风俗的出现。力图说明这样一个论点:客家化并非中原化的单线延续,其同样具有主动型化特质。  相似文献   

4.
5.
吴若峰  李晔 《旅游》2006,(9):42-55
提到江西,人们脑子里总是革命圣地的印象,那里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摇篮,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这块逶迤连绵的丘陵地带,那葱绿的群山、清澈的溪流却养育了中原迁徙来此的汉族民系——客家人。“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接着,又来了新客。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又被看作“客”。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土著。世世代代的繁衍和抗争,留存于世的围屋便成了今人了解客家的实物载体。  相似文献   

6.
据考证,围楼得以兴建的缘由,是各地几经辗转迁徙至此的客家先民,在立足生根后,为避免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防范山贼和土匪抢劫财产,而生发必须建造坚固住房、大家族聚居以自保平安的念头。始兴围楼就这样应“念”而生。  相似文献   

7.
鹤湖新居是深港地区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是同时具有广府围和客家围特点的特大型客家居民建筑。它位于深圳市龙岗镇罗瑞合村,原属归善县(今惠阳),始建于乾隆中期,落成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其创建者罗瑞凤于乾隆二十二年(1758)从广东兴宁迁居此处,初为小商贩,后发迹致富,遂始建此围,历罗氏三代之努力始成。鹤湖新居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围为方形,外围呈梯形。前宽166米,后宽122米,进深106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48万平方米,包括围前的禾坪、月池等共占地约2.5万平方米。鹤湖新居的内围是标准的三堂四横式五凤楼…  相似文献   

8.
闽西土楼、粤东围拢屋和赣南围屋,是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里具有各自特色的客家民居。闽西土楼高四层,外观或圆或方,大悬山、厚土墙,体量巨大,强调的是聚合性;粤东围拢屋高一层,前方后圆,前低后高,门坪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采光、通风、排水俱佳,强调的是可居性;赣南围屋高二至三层,外观方形,四角构筑炮楼,短硬山,砖石墙,壁垒森严,强调的是防御性。 但是,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土楼和围拢屋,自明代产生后一直延续到今都在兴建,成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而赣南围屋自明晚期产生后,到民国初年便断然消失。那么,明代晚期至…  相似文献   

9.
吕东亮 《沧桑》2014,(3):18-20
在广州出土的东汉坞堡与明清赣南客家围屋在外形上惊人的相似,由此许多学者都将坞堡看成明清客家围屋的祖源。东汉六朝坞堡和明清客家围屋这两种跨越千年的历史建筑,除了在形式上相似,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相似。不过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同,尤其是他们的社会以及家庭组织性质、整体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话说大吻     
古代修建重要建筑物时,对正脊两端的装饰颇为重视,北宋崇宁二年颁行的《营造法式》卷十三中已有“龙尾”之称,金代出现了优美的“龙吻”式样。明初为表现皇帝是真龙天子,在皇宫内处处都以龙的形象点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23日,岭南地区影响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南方日报》,以“客家化擦亮品牌走向世界”为题,以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在12月19至21日由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承办的“客家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空前盛况,在此之前,《羊城晚报》、《梅州日报》等报刊都作了报道。嘉应学院及其客家研究所的客家学研究,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自从洪秀全、刘永福、孙中山等一代又一代客家先贤崛起于南方之时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就非常重视客家人,如今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东南沿海地区冲天涌起并与亚太地区“四小龙”勾联追逐之时,海内外专家学者再次将探究的目光投向客家人。在广西,桂东南的客家人也格外引入注目。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从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下曹村隶属于宁化县的曹坊镇,其位居闽赣两省交界之地,东邻清流,南接长汀、连城,是宁化县通往龙岩、赣州的主要门户之一(图一)。历史上,闽赣两省交界区域始终都是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区,下曹地处客家祖地宁化与客家首府长汀的必经之路的核心中间位置,村落格局完整,现存古建筑数量众多,宗祠祖厅、府第民居等保存良好,客家建筑的特色十分明显;在近代,下曹又成为宁化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宁化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14.
闽两连城培田村,是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的群落。这个村落,在“文革”期间,由于特殊的“命运”,没有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侥幸地保存了一大片明清时代遗下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07,(5):30-37
《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金山在哪里? 《白蛇传》里的法海和真实的法海是一回事吗? 《白蛇传》里的金山寺和真实的金山寺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6.
客家商帮是壮族地区重要的商业群体,他们是迁入壮族地区的客家人中的佼佼者.客家商人在壮族地区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买卖、创建圩市以及经营工矿业等活动,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壮族与客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嘉嘉 《客家研究辑刊》2007,(1):188-192,198
一、客家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客家是汉族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由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人融合形成。在林林总总的中华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以其民俗民风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因而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学科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史实出发批评罗香林过分强调客家的中原汉人血统,还是从族群理论出发批判其“族群中心主义”,可能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罗香林先生研究客家时的社会情境和他对客家判定的标准。罗香林注意到了客家与畲民之间的血缘融合,从而发明和解释了“民系”理论,并注意从文化上来论证客家民系之优秀。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的界定,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9.
客家学术研究的历史如果从1808年在惠州丰湖书院讲学的和平县进士徐旭曾先生发表《丰湖杂记》算起,至今已走过了200多个年头。自徐氏之后,客家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其中尤以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影响最大。它的问世,标志着客家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林衍经 《福建史志》2010,(3):14-16,19
在当代,提起永定,人们便会想到那里的客家土楼。土楼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人们对它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2009年2月,由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永定客家土楼志》(以下简称《土楼志》),以其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细腻准确的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