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说十六国时期因系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时期,所以被封建史学家称为“五胡乱华”时期。十六国时期除少数民族居统治地位外,还有政权分立,战争频仍,中原汉族人口大量死亡、流亡,经济发展滞缓或暂时的倒退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史学家对十六国史的轻视。或许也正因如  相似文献   

2.
中原化进程是指随着中原王朝的经略,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融入中原王朝政治体制的过程。百越集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族集团中最晚与华夏集团建立联系的民族集团,其主要发展方向为“海外”,不同于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间有较为久远的互动基础。百越集团的中原化进程是中原王朝建立以后有计划的“国家”行为,不能称为“主动辐辏”。从考古学出发,结合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复原这一过程,从而更全面地窥见中原王朝的经略模式和统治策略,为更深入探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实现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吴世祥 《文史天地》2013,(11):49-51
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出生于广东新莞,这让广东人梁启超先生非常自豪.。他说:“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于历史上求足以当一国之人物者,渺不可睹。”而“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于是,他自谦地说:“蒙虽不文,乌可以已,作《袁督师传》。”照此说来,贵州与广东相比,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更为浅薄。  相似文献   

4.
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下,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收继婚俗渐趋弱化,女性贞节观念增强,传统的世婚制受到摒弃,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中的汉化因素呈现出地域性、社会性和功能性的特点,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自上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受到侵扰,成为中原政权在北方的一大边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30万劲旅北上,一举打败北方强敌匈奴,迫使“胡众”全线后撤,远逃到大漠深处,秦国便占领了塞上的“河南地”,并沿黄河筑44城,“徙谪,实之初县”,驻兵防守。大军云集,吃饭成为第一大难题。开始的办法是“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其后”。但是,从内地长途运粮到北边,若把途中人畜口粮和饲料的消耗计算在内,送到边城也就所乘无几了。所以只能大量向塞上移民,官府给移民免费提供土地、耕牛、农具、籽种,让他们就地开荒种地,争取军民自给,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统治中原百年间,并不象拓跋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那样,在中原文化中消融尽尽,而是至今仍作为中华民族一员,为现今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是北方民族,可是统治中原后的历史结局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和这些民族相比,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方向。即文化底蕴不同。拓跋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是以较低的游猎——游牧文化,并长期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之后,直接进入中原,因而对中原文化的隔膜较少。而蒙古族是在对与中原文化不同质的我国北方民族游牧文化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又先受中亚文化影响之后才进入中原的,因而其本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独特,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些抵触。但蒙古族最后还是从中原文化中汲取了许多文化营养,发展壮大了自己,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因而才能说,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农牧文化结合繁荣中华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黄成运 《丝绸之路》2011,(22):42-43
东晋与十六国是在历史上民族大迁徙潮流影响下,分别在中国南、北方建立的反客为主政权,虽然同属反客为主现象,但南、北方却是截然不同的局面,北方民族政权林立,南方则相对统一,其差异的出现与当时矛盾的转移、游牧与农耕文明各自的优劣、民族与家族的差异、文明程度以及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民族大迁徙潮流影响下的反客为主现象,客观上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6,(1):165-184
福建地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主要渊源于中原、北方汉民(严格地说是外省汉民)的不断南迁和繁衍,以及与“重巫尚鬼”的闽越土著(先住民)长时段的族群融合。两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北方汉民的移居入闽,较大规模有三次,并形成相应的地  相似文献   

9.
匈奴和鲜卑族金银器的动物纹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被人们称为“马背民族”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草原金银器艺术上,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陈永志 《收藏家》2008,(7):25-32
在中国的正北方,东西横亘着一条茫茫的青色屏障,它就是中国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阴山”,也就是现在的大青山。它东起晋北,西与河套地区的狼山衔接,成为中国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带的自然分界线。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在这里碰撞、对接、融合,留下了一幕幕千古传唱、可歌可泣、鲜活而又生动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一概说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由于各族在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落后,故他们与中原汉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众多的利害关系,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十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割据称雄的特殊状况,加之十六国相关史料的相对不足,又使得学者们对这段历史重视不够,因而研究也相对薄弱。但总体来看,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十六国思想文化、社会史、民族关系史、史籍整理及考古研究等方面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于十六国…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本是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五千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在这群山环抱的杞麓湖畔,蒙古族人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  相似文献   

13.
卫才华 《民俗研究》2008,(4):119-135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上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发生着冲突与交融,这里是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移民发生地。明清之际,山西形成了声名远播的“大槐树移民”和“走西口”移民,  相似文献   

14.
韩全红 《旅游》2004,(12):12-23
“中原”,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深邃得令人不得不将思绪驻留的名称。“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中原”是举世公认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那些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适合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以及“中原”人口耳相传的方言俚语。这无疑是一笔丰富得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她的价值体现绝非一个旅游区域品牌可以承载,它完全可以凭借世界最悠久文明的品位优势,打造为中国品牌旅游产品,成为世界旅游业中比其它三种靠文明遗存资源所发展的旅游产品更具有鲜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三代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均在黄河流域。由地缘关系而导致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吴、越、楚等,在中原史官掌握着话语权的文献记载中均被记为“蛮夷”。对东周时期地处中原的诸侯国与地处长江流域的“蛮夷”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乃至冲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早期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互动情况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华夏本体文化交融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分析夏、商时的“五服”和周代时的“九服”,并以春秋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性诸侯国——鲁国与“蛮夷”国家的吴国之间的军事、文化冲突为例,论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蛮夷”文化冲突的形式与渊源。  相似文献   

16.
李金 《东方收藏》2023,(1):15-17
“中山三器”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三件代表性青铜器,分别为中山王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妾次圆壶。“中山三器”的器型构造独具艺术特征,既带有中原审美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民族融合之特征。其上的长篇铭文,承载了中原的儒学思想与天道观念。“中山三器”的器物特征及其所刻铭文反映了鲜虞白狄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产生的同化,代表了北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堪称我国青铜器珍宝。  相似文献   

17.
赵东升 《江汉考古》2023,(6):131-136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是区域社会复杂化和中原化进程协调统一的结果。所谓“中原化进程”是指青铜时代各区域文明逐步归于中原王朝统治的政治中原化进程,即随着中原王朝的经略,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融入中原王朝政治体制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各地的复杂化过程就没有多元,而没有中原王朝的建立和扩张就无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关于殷人的起源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殷人的起源地,是研究殷人起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金景芳同志在《殷文化起源于北方说》一文中认为:殷文化起源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燕亳、砥石是殷人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商汤在灭亡夏的北方屏障韦、雇、昆吾以后,才平步中原。在今河南中部,不可能有“商代先公时的文化”,或“商代早期以  相似文献   

19.
吴芳 《江淮文史》2008,(3):130-137
在我国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曾经对匈奴民族屡屡侵犯中原发出感慨:“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在2000多年前的那场较量中,最终汉王朝取得胜利,匈奴一部分被驱逐出了中国北方,另一部分留在中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也正昌这样的一个时期。这时周王室微弱,诸侯割据纷争,一些民族纷纷崛起,参与了中原的逐鹿,逐渐演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战国时,西方有秦,东方齐国,南方楚国,北方燕国,中部韩、赵、魏三国,此外还有鲁、中山、郑、曾等国,由于民族和地域上的不向,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