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石铲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起源于有肩石斧,是骆越先民为适应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制作的一种生产工具,因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有别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又因其集中分布于广西南部地区,故学界惯称之"桂南大石铲"。本文以馆藏大石铲为例,介绍广西独特的大石铲文化。一、大石铲的分布与年代大石铲遗存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随着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2.
大石铲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化中的一种特殊遗物。这种石铲,一般都较宽大、扁薄、有短柄、双肩、圆弧刃,器身正面光平,背面粗糙。制怍规整,棱角对称,打磨光洁,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其形体硕大,与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间均有明显的不同,故名之为大石铲;又因主要分布于广西南部地区,学术界你之为“桂南大石铲”。制怍大石铲的材料主要是页岩、板岩。其次是砂岩、石灰岩,个别是燧石或玉。  相似文献   

3.
桂南大石铲及其遗址探秘玉永琏五十年代以来,在岭南地区发现了一种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又十分奇特的铲形石器。体形扁薄硕大,器形规整,棱角分明,多是通体磨光;上端有短小的柄,柄两侧有肩,分为平肩、斜肩、翘肩和小平肩加斜肩等,有的两肩伸出并带齿;腰分为直腰和束...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2—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桂南地区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几十处以石铲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下把出土石铲的遗址及地点简称为"石铲遗址")。并采集了大量文化遗物。1973年秋和1978年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先后在扶绥县那淋屯、隆安县大龙潭进行了试掘。现把历年调查资料和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遗址的分布和概况桂南地区包括今玉林地区、钦州地区、南宁地区、百色地区东南部和柳州地区南部。境内主要河流,从西向东流的有红水河、左江、右江及其下流西江,从北向南流  相似文献   

5.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广西形成了自己的大石铲文化圈,并影响到越南北部;村头类型和浮滨文化则是岭南中部地区的牙璋文化圈;福建北部则可归入浙江原始瓷仿铜礼器文化圈。  相似文献   

6.
王家田遗址是安宁河流域与大石墓群同时期的一处遗址,此次发掘清理灰坑3个,出土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包括大双錾耳深腹罐、双耳罐敞口罐等。石器有石刀、石核、细石片等。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对于单纯的大石墓发掘所获得的材料是极其重要的补充,也为全面地揭示大石墓所在文化的面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社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交东村西南。1958—1978年,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文物工作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调查。2012年2—4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防城港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实际发掘面积6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石器139件,以打制为主,有蠔蛎啄、砍斫器和尖状器等,磨制石器有斧、磨棒;陶片数量较多,可辨器型有罐、釜和钵;骨器7件,均为骨锥。大量海生软体动物外壳和鱼骨的发现证明了遗址以采集海生资源为主的生业模式。社山遗址属海滨贝丘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本次试掘对进一步了解北部湾地区海滨贝丘遗址的文化面貌以及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生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康平和法库两县秀水河及辽河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通过分析可将之分为大石片石器、小石片石器和细石叶三个工业类型,年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其中东小陵西山地点为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中石器具有表性的一处地点。  相似文献   

9.
2014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宁省丹东地区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其中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镇北山地点发现石器49件。石器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打制方法为锤击法。石器包括石核、石片以及二、三类工具。工具可分为刮削器和砍砸器两类。从石器总体特征来看,应属大石器工业类型,年代推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
石器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与其相关的石器工业也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之一,并在史前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区域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石器工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以大崮堆山的变质砂岩石料为主,产品以石镞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斧、锛、凿、铲、刀等日常工具。矛形坯成器可能是石镞,是一种有力武器。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产量较高,产品可能输出到其他遗址,精英阶层对石器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石料资源和产品分配上。因此,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可能同时助力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这种以石料资源为基础,以石镞生产为主,兼有日常石器生产的石器工业模式也成为陶寺石器工业区别于其他文化石器工业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小北山遗址位于五常市西南约80公里处,是拉林河上游典型的青铜文化遗存之一.2002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磨盘山水库基建工程对遗址进行了文物调查.发现房址、灰坑等遗迹,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采集到9件石器较为珍贵,这些石器磨制水平超过了其它石器,现将几件石器分别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1978年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崇礼县石嘴子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4年5月地、县文物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遗址位于石嘴子村南200米的梯田上,破坏较为严重,中部被一条东西向水沟隔成南北两块,面积共约60000平方米。从梯田剖面上观察,文化层厚约0.7—1.95米左右,在遗址的地表面上,可看到明显的圆形灰坑和大量的陶器残片,以及磨制精细的石器。两次考古调查,采集到许多石器和陶片。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坭兴陶简史     
<正>文物发掘和考古研究表明,远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钦州就已经有陶器。在钦州发掘的那丽独料,东场上羊角,犀牛脚芭蕉墩、黄金墩,大番坡妮义嘴等多处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经磨制的石刀、石铲、石锄、石斧等石器及陶片,尤以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具代表性。1976年和1978年,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和钦州县文化馆先后对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发现有灰坑、灰沟、柱洞等遗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遗物,形成一篇题为《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工作简报,较为详细地记叙了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4.
河南巩县铁生沟新石器早期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生沟遗址位于巩县城东南十二公里的夹津口公社铁生沟大队第二生产队。遗址的近处建有大队的砖瓦厂。 1978年10月间,夹津口公社干部马永生同志在取土中采集到一些石器,后将情况报告县文物主管部门,县文管会即派人赴该地进行调查,又采集到若干石器,并从群众手中收集到石磨盘、磨棒一套。根据石器和磨盘判断,铁生沟遗址是一处裴李岗文化类型遗址。接着,开封地区文管会和县文管会同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于1979年3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地层序列中,水洞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器物组合常常让人联想起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蒙古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石核和石片石器工艺。由于年代学上相应的参照物有限,致使旧石器时代在中国和大欧亚之间并存的这种工艺的论证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近在第二地点所发现的烧火面的年代,有力地证实了水洞沟存在于距今29000~24000年之间。同时揭示出亚欧大石片石器工艺主要是从北向南传播的。在这个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同期生产的形制较小、似细石片的双尖细石叶,这也可能预示出细石器工业在这一带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市各县文管部门对渠江流域的地下文物遗存进行了调查。在渠江支流通江流域发现先秦时期遗址6处,采集到石器、陶器等遗存;在州河流域发现先秦时期遗址和石器采集点12处;在渠县境内发现3处先秦时代遗址。上述遗址与通江擂鼓寨、月亮岩及重庆江津王爷庙、峡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一定联系,反映出了当地古代居民具有一定流动性或频繁迁徙,可能与其经济生活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拉萨曲贡村遗址调查试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11月,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拉萨市北郊曲贡村附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些打制石器和陶片,并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窖穴一座,灰坑两座,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石片、陶片和少量骨器、磨制石器。现将遗址的试掘情况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与桦南县文物管理所组成文物普查小组,对佳木斯市郊区南部及桦南中部地区进行了文物遗址调查,新发现35处古文化遗址.从调查获得的资料研究分析,这些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内涵应同于汉魏时期滚兔岭文化类型的遗存.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的牛场遗址,是牡丹江流域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中的典型遗存之一.198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过文物调查,次年对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许多遗迹和遗物.遗迹有房址、灰坑,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采集到的6件石器和5件玉器较为珍贵,现分别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3年7~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揭西县河婆镇乌岽岭,抢救清理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虎头埔文化遗址,遗址内遗迹多为灰坑,出土了较多陶器、石器,还有少量炭粒和果核,为研究粤东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