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土地问题长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在长时期里,农业生产占着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所以土地问题,也就长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的发展,重要的是地主阶级不断采取各式各样强取豪夺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而农民则却不屈不挠的、大规模小规模的以暴动革命的方式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所以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是中国历史长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俄国农民生活在村社制度下。自然—气候因素从根本上影响到村社的兴起与延续 ;土地重分制度保证了农民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帮助和互助传统化解了单个农民面临的难题 ;村社社会结构和职能的二重性使其善于灵活地应对社会、经济的变化 ;村社的民主原则和集体主义精神对农民的感召力很强 ;社会舆论的力量使农民时时遵守传统道德与传统行为规范。村社制度构成了俄国社会制度的基础 ,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晓岷 《世界历史》2002,(1):121-121
北京大学历史系刘祖熙教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的《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1 861— 1 91 7)》 ,是一部一系统、全面阐述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专著。全书分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 ,共九章 ,3 7万余字。本书通过分析 1 861年农民改革和 1 90 6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评估地主经济向农业资本主义的演进、农民分化和富农经济的发展 ,揭示了俄国农民问题的症结。通过对俄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问题的分析、论证 ,指出了俄国赶超型工业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本阶级君主立宪制过渡的复杂性。再…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主要是指国家征用土地而完全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主要是指还留有部分土地的农民。而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业情况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仍然是从事农业工作;一种是从事非农业工作;一种是有时从事农业工作有时从事非农业工作。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从事非农业工作是失土农民就业的主要趋势。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从事非农业工作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失土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立宪会议问题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立宪会议被赋予解决所有迫切问题的重负,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主要期待和希望,但临时政府受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牵制,没有把它作为紧迫的任务来解决,因而延缓了和平、土地、民族等迫切问题的解决。十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从积极主张到彻底否定,这一变化除了现实政治原因之外,也有思想理论上的根源。而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影响立宪会议命运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起因及其实施的突然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俄国一直是以农民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作为延续,苏维埃俄国也是如此。据统计,1917年俄国人口为16,30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3,390万,即农业人口占全国居民总数的32%,甚至到1927年仍占80%。列宁把握住了国内社会经济状况的全局后,指出:“农民是我国的决定因素,这是谁也不怀疑的。”“目前整个形势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我们共和国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全部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9,(12)
一中国农村启动改革已经历20个年头。改革的第一步,仅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使用权回归农民,同时初步开放农产品交易市场。就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向社会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从时代变化着眼,我们看到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经历一个改革和调整时期,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改革既是过去几十年社会改革的继续完善,同时也是适应上述世界趋势的一项制度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土地、解放农民的伟大运动。它校正了过去改革带来的某些扭曲现象,把整个农村经济系统从封闭状态下解放出来转向开放,并纳入市场经济轨  相似文献   

8.
1917-1922年苏俄村社的复兴及其原因初探李兴农村公社(简称村社)是俄国农民上千年传统的土地占有和使用形式, ̄①在俄国农村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影响很大。十月革命后,农村公社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和加强,出现了“复兴”现象,直...  相似文献   

9.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3,93(6):85-93
俄国封建晚期城市化缓慢的间接原因在于 ,价格革命使务农比务工和经商更有利可图 ,农民不愿意进城 ;俄国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分化程度和规模不够 ;工业革命滞后未能给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 ;农民纷纷涌向被俄国征服的新土地之上务农。种种原因使农民很少向城市迁移 ,补充城市人口的渠道常常断流 ,导致其城市化缓慢。农民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1 8— 1 9世纪俄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性质  相似文献   

10.
孙洁 《黑龙江史志》2013,(19):327-327
土地整理是一项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利用的重要措施,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国内已有的土地整理经济效应及影响研究做一系列综合陈述。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集权制国家初步巩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由于两汉前期统治阶级实行休生养息政策,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另一方面,也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等原因,在广大农民的辛苦劳动下,汉代农业生产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农业发展的同时,封建国家及官  相似文献   

12.
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0,64(4):92-106
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德国)史学界秉承兰克史学的实证传统,以其掌握俄国学术成果及其史料的扎实功夫独步于西方史学之林。德国学者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在20世纪60—90年代这方面的进展尤大。德国史学家围绕下述问题:1861年改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关系渗透到农村的程度、工业转变和农奴制衰落的关系;1859—1861年革命形式和农民解放,改革准备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配置;19世纪下半期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水平、农业危机、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衰落的原因等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张广翔 《史学月刊》2013,(7):94-1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农民为了维持生计打工。莫斯科省的农民打工问题具有代表性。省内13县农民打工去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在当地就职者为主,二是以到外地打工者为主,三是留在当地和前往外地者平分秋色。人数居高不下的就地打工者延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农村居民点在经济方面已经超过了城市,但工厂工人却不是城市市民。这正与城市化初期的基本特征,即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且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相悖。农民打工问题是理解俄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制定政策,发放农业贷款。边区农贷的特征是:1.贫困的勤于农业生产的农民是边区农贷发放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农贷支持贫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2. 政府发放农贷与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3. 采取了以实物放贷和实物收贷的方法。边区发放农贷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边区农村的阶级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农贷把边区金融事业同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了金融、贸易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姚海 《史学月刊》2007,2(4):55-62
19世纪中期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斗争并非是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之争,因为当时俄国并不存在走美国式道路的选项。人数极少的激进革命派鼓动农民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具有空想性质的村社社会主义。农民运动在本质上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力量,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不能左右发展道路的选择,因而力促政权进行改革。沙皇政权在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它采取了相对独立的政策,既没有听命于保守贵族,也没有容忍革命运动和农民运动,而是坚持进行由政权主导的自由主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郭响宏 《世界历史》2012,(4):34-46,158
陪审制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制度。近代俄国在吸取英、法等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866年正式引入陪审制,陪审团审判因而成为晚期帝俄刑事司法审判的主要形式。俄国陪审团的裁决受到司法宣誓、问题列表制度和社会伦理道德因素的深刻影响,其最终裁定采取简单多数原则。陪审制在俄国的早期实践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农民占陪审员多数和较高的无罪宣判比率,日渐成为沙皇政府内部保守派攻击陪审制的理由。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皇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反改革措施,大大缩小了陪审法庭的权限;直到20世纪初,陪审制才有了一定的发展。晚期帝俄陪审制的发展虽因沙皇专制制度的制约而未有实质性的发展,但它的引入和实践对于俄国司法的发展、社会结构调整、政治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耕者有其田"经历了小农经济、集体经济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户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此期间土地经历了"土地私有产权""土地集体产权"的变化,土地经营方式也经历了"分—合—分"的发展轨迹,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得到释放。土地集体产权完全杜绝了农民买卖土地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了农民永远持有土地的使用权和受益权,"耕者有其田"不再以"土地私有产权"为前提。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迁都激发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分户经营导致土地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更多农民从土地中析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在弱化,农民不能从责任田中持续受益。因此需要重新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实现形式,将村民具有使用权的土地通过产业化公司得以集体化运营,为"耕者有其田"赋予新的含义,在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中提升农民从土地中的获益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沙皇俄国使用中世纪的极其野蛮的方式,屠杀七千多名海兰泡和平中国居民的事件,曾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轰动并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报纸上风糜一时的新闻。一个时期,关于海兰泡大屠杀的种种离奇古怪报道接踵而至。那些为沙俄政府效劳的御用文人的言论自不必说。许多评论家,也都把海兰泡大屠杀看成是与沙俄政府无关的偶然事件。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海兰泡大屠杀”在俄国的近代历史上已消声匿迹;在国外许多研究俄国这一时期的远东政策的著述中,也难见其历史的本来面目。美籍俄人安德鲁·马洛泽莫夫是一位研究西伯利亚和俄国远东政策的专家。他的遗著《俄国的远东政  相似文献   

19.
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项目,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出现的一个旅游开发方向。它以农业经济和农村资源为背景,以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为主题,对城镇居民和境外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正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与此同时,与农业旅游开发相对应的旅游农业也在其带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母体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经济从单一的粗放经营向综合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而且以其极大的扩张能力和经济贡献能力而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促进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国家发展农业和改造农村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传统社会中的劳动互助变工成为土地改革后解决农村生产困难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开展变工互助,国家向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并采取了为互助组优先提供国家贷款、新式农具、优良品种、农用药械等生产扶助措施。这些措施不但改良了传统农业,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新型农业互助组织的发展,成为构建农村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