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重谱 《攀登》2010,29(4):63-67
政府失败理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多元主体结构中,政府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主导力量,也是核心主体;民间组织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企业和公民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基础;媒体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媒介,也是政府与其他主体合作互助信息平台的主要搭建者。  相似文献   

2.
商宏丽 《攀登》2012,(6):57-60
社会资本涵盖公民信任、互惠合作等价值观念和规范、社会网络组织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社会资本缺失是社会失稳的重要肇因。投资社会资本,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培育民间组织,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当前环境下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王朝琴 《区域治理》2022,(11):189-192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高风险期,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本文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当前非营利组织主体在多元主体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在政府方面提出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地位,构建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非营利组织方面提出要加强内部危机管理,构建...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公民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科学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和政绩考核标准,是大势所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形成科学的目标导向,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使各部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评估过程中,绩效评估的主体选择最终关系到政府绩效评估能否真正发挥促进公共生产力的作用。随着西方社会新管理运动的发展要求,公民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及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柯伟 《世界》2006,(1):27-28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做到救助的平等。政府对公民负责,是对每一位公民负责,危机面前人人 平等。政府的救助必须惠及每一位公民,不论其职位高低、住所差异、权力大小和贫富的悬殊。  相似文献   

6.
杨洋 《神州》2014,(6):197-198
如今,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如能在公共危机中从容应对,可化主动为被动,在处理危机中提升自身形象,提高公信力。要通过从诚信着手,给予公民知情权,完善相关监督机制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政府危机管理:发展趋势与现实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兰 《攀登》2004,23(6):24-27
评价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不仅要看它在社会生活正常情况下的表现,更要看它在出现灾难和危机时候的表现,即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自2003年的“非典”过后。政府危机管理不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成为政府治道变革的一个实践重点。本认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职能设置、核心使命和工作重心等方面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政府危机管理的现实任务主要是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法律规范系统、统一的指挥协调系统、有效的预备系统、畅通的信息系统、有力的资源保障系统、广泛的合作系统与健全的善后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制约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危机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危机管理系统不完善等方面。因此,政府应当从意识、法律、机构、财力等多个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郝克路 《史学月刊》2001,(4):124-127
以富兰克林在费城社会活动的轨迹为视角,通过对城市精英在推动城市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促进公民公共意识的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独立前的北美不同于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政府很少承担城市的公共事务;在城市精英的组织和领导下,公民积极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开创了近代城市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尚洁 《世界历史》2012,(3):53-61,159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以其社会的繁荣稳定在欧洲享有盛誉。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发展成熟、高度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其贵族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良好舞台。本文从威尼斯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历史和现状入手,以广场、街道以及剧院为具体事例,分析贵族政府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公共空间的主要作用为:1.培养民众的城市认同感;2.宣传贵族政治思想,树立和维护共和国独立、稳定、和谐的形象;3.抑制私人势力膨胀,缓解社会危机。这些手段成功地使威尼斯的城市社会生活不断公共化,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发展凌驾于私人空间之上。  相似文献   

11.
郭蕊 《黑龙江史志》2013,(15):241-241
本文探讨了加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管理,通过树立政府危机公关意识和理念、建立灵活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等措施,将危机转化为契机,从而提高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习裕军  刘昆福 《攀登》2008,27(4):127-130
政府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政府体系的决策执行能力和政府动员社会支援能力是现代政府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公共危机管理使政府在非常态行政环境中的政府能力充分“曝光”,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政府能力强弱的最好机会。中国政府正是凭籍强大的政府能力优势,成功地应对了汶川地震危机。这种强政府能力具体体现为:中国政府领导者强大的决策能力、中国政府体系高效的决策执行能力、充足的动员社会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3.
沈健 《黑龙江史志》2008,(24):69-70
渗透入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科技手段,同样也渗透入公共危机处理之中。本文对科技手段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分析,着重提出科技手段对公共危机具有预防作用、缓解作用、根除作用。此外,本文还对公共危机处理中如何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档 《黑龙江史志》2008,(24):71-71
为了应对频发的各种危机,政府应当加强其危机管理组织的建设。加强组织管理团队建设,完善组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机制,同时注重危机管理组织中任务型组织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处理各种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5.
黄殷殷 《神州》2014,(5):233-235
众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密集发生,从实践上说明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身理念及资源、具体制度等环境上的差别,不同地方政府面对同一社会安全事件会有不同的行为取向,同一地方政府在面对不同的社会安全事件甚至同一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时行为取向也各不相同。地方是社会安全事件管理的前沿,所以对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取向的因素进行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涛 《攀登》2006,25(3):83-85
在后全能主义时代,由于公民社会组织、经济、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摈弃传统体制下的管制型模式,并转向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目的运行模式,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应对公众需求。而政府提供高效服务的最佳途径则是用企业家精神指导政府行为,把企业运行机制引入政府管理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公民有序参与环境事务管理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公民实现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长株潭城市群在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但依然存在着公民参与的意识不高、公民参与过分依赖政府、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等问题。为此,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中,要进一步完善公民有序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以实现政府和公民之间理性互动,使环境管理具有可持续性和全民性。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与后方民众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在志愿参军之余,后方民众对前线的支持大都汇入到各种慈善活动中。民众的积极参与使慈善活动拥有了国家立场表现出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感,对责任的认知促使不同阶层的人在慈善活动中不断交融,打破了原有的阶级固化,并直接增强了慈善与政府公共行为的合作。战时慈善的这些变化有力昭示了英国公民意识的兴起,即对国家的认可以及对作为国家公民责任的认知。这种公民意识,不同于传统的道德责任,不仅使慈善机构成为英国汇聚社会力量、弥补政府功能不足的重要渠道,也为此后慈善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事实上,外国的财政预算早就做得很完善很详尽了,完全可以借鉴在现代文明社会,公民个人和政府的关系,其实可以简化为纳税者和收税者。政府向公民征税,以税款提供公民个人无法提供的系列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公路、街道、路灯、治安、消防、环保等。  相似文献   

20.
郑洪 《沧桑》2013,(4):124-126
从政府治理形态的历史演进来看,受特定的政府生态环境的影响,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迥然有别,由此生成不同的政府治理形态。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滋生,行政区行政模式日益暴露出它内在的局限和缺失,必须呼唤一种与之相辅相成的新的政府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区域一体化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