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丰,地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河谷地带,是云龙八大古盐井之一。宝丰明清为云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思路、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周应国为姬姓封国,始封国君为武王第四子,与邘、晋、韩等为兄弟之国,爵位为"侯"。始封之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滍阳镇,辖境略相当于今平顶山市区及宝丰、鲁山、郏县、叶县等地。应国于春秋早期被郑国所灭。  相似文献   

3.
董波 《宁夏史志》2010,(2):38-39,16
历史上的宝丰县,即今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现存有关宁夏的大量史料。为我们今天了解宝丰县提供了可靠依据。《甘宁青史略》写道:“西夏筑省嵬城于此,后废。”《平罗纪略》:“省嵬城在省嵬山下,疑即宝丰废县地。”《朔方道志》:“宝丰城在省嵬城西近,康熙三十六年旧镇城仅半舍。”《平罗地名志》:“宝丰县一取旧名,一由钦定。”民间流传着“摇倒省嵬城。打的宝丰县”.可见宝丰的得名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4.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冯异德能俱佳,不愧为东汉中兴名将。东汉初兴,将星云集。冯异身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最为世人熟知的是他谦让的人品。其实,无论为人处世还是谋略武功,冯异都有不让同侪的过人之处。慧眼识主冯异字公孙,西汉末年颍川郡父城县(今河南宝丰)人。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5.
试析汝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窑自1986年在宝丰清凉寺发现以来,经过八次考古发掘终于取得了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找到并确定了汝官窑瓷器的烧造区.本文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史料记载,结合宝丰的历史沿革,认为汝窑的性质是官窑,其烧制宫廷用瓷时间约在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徽宗宣和末年.张公巷窑址应为金元时期的仿汝窑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考古发掘资料的再研究,发现该窑场生产天青类汝窑瓷器的最早时间应在哲宗元祐元年以后;而成熟汝窑瓷器的生产时间当在徽宗政和、宣和时期。也就是说,成熟汝窑瓷器的生产时间和文献记载的北宋官窑的生产时间相同,但目前的考古证据仍不能表明生产成熟汝窑瓷器的宝丰清凉寺汝窑场就是北宋官窑。  相似文献   

7.
释“明医”     
"明医"一词较早见于南北朝时的佛经中,但不是佛教术语,只是译经者借用本土养生论中"明"医的涵义意译而来的概念。宋至明清,"明医"概念脱离宗教传统,进入儒家评价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启发人心智、提倡内心修养的圣贤转而指称精研医学经典的专业医家,"儒医"则取代了其在医家统绪中的榜样地位。  相似文献   

8.
秦大树 《华夏考古》2020,(3):90-103
宝丰清凉寺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是汝窑遗址,2000年在清凉寺村发现了天青色汝官瓷烧造区。根据汝官瓷生产区与清凉寺窑址大窑区的关系,以及汝官瓷生产区的特点,表明汝窑是在高度发达的民窑基础上形成的贡御窑,是在北宋后期官府采购制度变革以后出现的由官方"置场"进行生产的,代表承包购买制度的手工业作坊。可能承担了"六尚局贡"的任务向宫廷贡瓷器。拣选后的瓷器仍可出售,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正历时七百多年形成、绵延七百多公里的黄河故道(南流、下同)穿越苏鲁豫皖四省,流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酿酒企业不下千家。在只有五届评酒会评出的共18个中国名酒中,黄河故道流域内就有"洋河""双沟""古井贡""宝丰""宋河"5个名酒品牌赫然在列。加上后起之秀的"今世缘""口子窖""迎驾""杜康""张弓""景芝""兰陵"等区域性名酒品牌,和"民权"等少量的名葡萄酒品牌,黄河故道流域形成了非常可观的酿酒传统。  相似文献   

10.
汝官窑,一个总是令藏家渴慕而心悸的亮点;一个近千年来,久已变得朦胧而神秘的窑口。自宝丰清凉寺汝官器被偶然发现后,舆论震动,玩家关注,本刊也收到各地热心读者的不断探问和各抒己见的文章。时至今日,对汝窑的认识应掀开崭新的一页了。为飨读者,本刊自这篇报道后,将连续刊载来自河南宝丰清凉寺一线考古专家对汝窑的全新诠注,相信醉心于鉴赏、收藏古陶瓷的朋友和热心读者,将对汝窑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河南省宝丰县文化馆入藏了两方金代"都统"铜印。一、"都统所印"。出土于宝丰城北20公里汝河南岸的赵庄村。铜印正方形,边长6.2、通高4厘米,重575克,印面左右略呈弧形。印文阳刻九叠篆书"都统所印"。长方形纽,上镌阴文"上"字。印背右刻"恒山公府天兴元年",左刻"造都统所印",均阴文楷书(图一)。"都统"为金代武官之名。按《金史·兵志》"大将府治之称号"条记载:"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  相似文献   

12.
正《定远营记》是雍正八年(1730)筑定远营城后所立碑记。定远营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所在地。刘正刚先生在《从判例看嘉道时期蒙古西部的民族交流》(《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96-99页)一文中,依据《定远营记》所记"修浚惠农、昌润二渠,建设新渠、宝丰两县,安插二万余户,耕畜遍野"的内容,得出"官府已迁移数万户汉人进入阿拉善地区,兴修水利进行耕种,并设立带有军屯性质的定远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浩  杨泽生 《文物》2011,(6):88-89
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共711枚,其中整简516枚,残简185枚。整简长23~23.2、宽0.7~0.9厘米,有些简可辨上下契口及编痕;残简长短不一,最短的仅1.9厘米。这批医简没有书名,根据简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医方目录"、"医方甲  相似文献   

14.
文摘荟萃     
《百年潮》2016,(9)
正赤脚医生走出国门"赤脚医生"最早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是背起药箱能治病、能防病,拿起锄头能种田,活跃在广阔农村的一支特殊的医疗卫生队伍,是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的骨干力量。1968年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阅的《从"赤脚医  相似文献   

15.
马继兴 《文献》2002,(2):270-271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以日常食物用于养生保健并兼作医疗药物的优良传统.早在周朝时代中央政权中就已设立了专门的"食医"官制与相应的食医调摄措施①.  相似文献   

16.
"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是抗战时期描绘河南惨状的流行民谣,长期以来,其中的"汤"字被理解为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其实,"汤"原本指的是"匪"(蹚将),由"匪"演变为指称汤恩伯是有一个过程的。从中原方言来讲,"老汤"是"老蹚"的谐音,"老汤"的"汤"字应还原为"蹚"。所谓"蹚匠",最初主要由豫西宝丰、鲁山等地农闲时从事修筑沟渠、开垦梯田的石匠、木匠、泥水匠、铁匠等活的农民构成。后来,"蹚匠"逐渐演化为"蹚将",投身"蹚将"者多因生活所困而沦为土匪。中原民众"蹚"土匪的结果,不是被消灭,便是被招安,反反复复,清晰地折射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西方在货物与精神文明之间"出"与"入"的发展情况,阐述了中西双方在文明上的不平等碰撞导致基督宗教(教会和传教士)对近代广州西医医院(医校)及医疗制度的建立、广州近代中小学的建立及健全和近代教育制度、广州报刊书籍的出版及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萧巍 《丝绸之路》2013,(8):58-59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217窟南壁的"得医图"进行了一番推测和考证。通过论证,认为此壁画是我国较早预防天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李晓敏 《神州》2013,(23):20-21
宝丰马街书会传承了近700年,是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它正步步走入产业化,但其产业化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笔者将解读马街书会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克服这些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和发掘,可谓中国陶瓷考古学史上一件大事。现在,即便掌握了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所谓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对于重新讨论,则是个很好的时机。作者将关注点置于清凉寺汝窑出土品中的陶范。它们制作极为精致,马上令人联想起关于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著名描述。作者认为,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目的不单是实现产品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满足朝廷制定的规格——"样"(官窑)。"澄泥为范"应该作为考量官窑的一项重要指标。若看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的陶范,以碗、盘等器种的外模为代表,泥料极为致密,表面相当光滑,做工精细,生动诠释着"澄泥为范"的含义。实际上,南宋官窑的"澄泥为范"在北宋末期已经现身于汝窑,也就是说从汝窑开始到之后的官窑,构成了一个"澄泥为范"的谱系。汝窑窑址的发掘说明了当时生产不仅有陶范成型,还存在素烧成型、制品单一、满釉支烧、次品瘞埋(次品集中处理)等,都体现后世官窑的主要特征。《负暄杂录》、《坦斋笔衡》所记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目前也无法结论,暂先不说北宋官窑的问题,重要的是,单看以上分析,汝窑实质上已经具足了作为官窑的条件。目前,虽无法断言汝窑的性质,但从本文所选的"澄泥为范"这一视角来看,至少可以确信,汝窑是宋代官窑青瓷谱系中应该靠前定位的一处重要窑场,真正意义上的宋代官窑青瓷发端于汝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