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元培推迟殿试原因考辨金林祥光绪十六年(1890年),24岁的蔡元培,偕好友徐维则进京参加会试。当年会试是光绪皇帝亲政恩科,试题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至惟恐有闻”。结果,蔡元培中了第八十一名贡士。清代科举考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还需经殿试,赐出身后方为...  相似文献   

2.
“状元”是封建科举考试进士科的第一名。由于状元是由皇帝亲自在“殿试”中选取的,所以又称“殿元”,其荣誉是无比高尚的。清代260余年,共开科116次,选中的状元只有114名,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两年半才出一位状元,其尊贵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3.
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是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场。1998年初,我们对定州贡院进行了勘察,收集、查阅了部分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就有关贡院的一些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贡”,本...  相似文献   

4.
蔡敏  孙仁义 《文史月刊》2009,(10):52-54
清代科举中的卷票,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必备的身份证明和手续,它同现代教育的高考、自学考试、公务员招聘中考生使用的准考证、身份证、结(毕)业证等一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百余年过去,清代考试士子自己使用且能够保存完好、留传下来的科举卷、票,可以说是极为稀少和珍贵。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从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定规,文试分四级进行,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廷试)一般三年一考。  相似文献   

6.
元代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碑不仅是清代的科举考试文物,更是自清代以来金石学家寻找、考证研究的重要题材。本文从该碑的研究史、文献考证和对现存文物实体的鉴定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认为此题名碑是由清代人依据出土品仿刻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常书鸿多彩生涯纪盛□秦鸣凤1980年常书鸿陪同邓小平参观莫高窟著名画家、敦煌艺术学者常书鸿,1904年4月6日(清代光绪三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原姓伊尔根觉罗,满族。祖父名少峰,为清代驻防浙江杭县并安家落户的“世袭云骑尉”。...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举中的卷票,是参加科举考试士子必备的身份证明和手续,它同现代教育的高考、自学考试、公务员招聘中考生使用的准考证、身份证、结(毕)业证等一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百余年过去,清代考试士子自己使用且能够保存完好留传下来的科举卷、票,可以说极为稀少和珍贵。本文就山西临汾收藏家朋友新近征集到的一套木刻印刷、基本完整的卷、票,试作一此解读。  相似文献   

9.
满族在入关之前已经开始了对文化的重视,后金时期便初步开展了教育,并推行满文和汉文,在满人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文人,在此基础上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清崇德元年(1638年)、崇德六年(1641年)三次举行八旗科举考试,一共考取八旗秀才、举人数十名,这说明满洲人在当时的文化素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满人在开始学习文化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汉族文化,他们除了通过翻译的汉文典籍了解汉族文化之外,有些人还直接学习汉文和汉文典籍,在天聪八年四月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考取的举人中就有“满洲习汉书者变不害、恩国泰二人”,…  相似文献   

10.
《孝经》与清代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影响,其具体表现之一即《孝经》与清代科举考试的关系。自顺治帝将《孝经》纳入科举考试,以论体出题从而衍生"孝经论"的科举文体。这一科举文体成为清代科举选才的一个特殊标准,历经数朝的变动与争议,最终在乾隆末年退出科举乡、会试。探究"孝经论"的衍出及其流变,既可以展现清代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的用意,也有助于全面把握清代科举选才取向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1.
《湖南文史》2011,(5):35-35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  相似文献   

12.
黄陂历来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出生于滠水河畔的北宋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兄弟对后人影响深远.木兰山下的读书人沿袭了他们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一书记载,在明清540年间,全国共有52624人跨入进士行列,平均每县30.36人。黄陂共产生了81名进士,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数;尤其是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黄陂出了27名进士、106名举人,占整个湖北中式人数的9%以上,仅次于江夏县而居次席。  相似文献   

13.
夏冰 《钟山风雨》2011,(1):52-53
民国元年(1912),曾在清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苏州藉三鼎甲:陆润痒(同治十三年状元)、邹福保(光绪十二年榜眼)、吴荫培(光绪十六年探花)成了前朝遗老.1915年,邹榜眼与陆状元先后故去,苏州籍鼎甲只有吴探花一人岿然独存了.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是我国君主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西桂林府出现过一人连中三元和一家三兄弟接连考中进士的科举考试趣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广西桂林府出现过一人连中三元和一家三兄弟接连考中进士的科举考试趣事。  相似文献   

17.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川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川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馆藏文献资科中,有一件藏品,初不识其名,经过研究考证,现在能够认定它是李天宠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的试卷(以下简称李卷)(图一)。一国家第一档案馆收藏有大量清代科举考试的各种试卷,但在他们已整理的档案中,  相似文献   

19.
康熙(1654~1723)是清代最有作为的开明皇帝,在位61年。他曾四下江南,三征西域,收台湾,靖东北,一统寰宇;修明政治,疏浚河运,使国强民富,社会安定,天下和乐;经文纬武,选贤任能,开博学鸿儒科,网络天下英才。 清代取士,沿袭明代科举制度,博学鸿儒科前所未有,是康熙独创。康熙继位之初,天下并不大平,内有权相当道,外有周边少数民族和前明残余势力的叛乱,朝廷人才匮乏,而满腹经纶的前明文人学士却抱着宁肯饿死、不食“周粟”的思想,不愿与清代学子为伍,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布消极舆论,惑乱人心。因此,…  相似文献   

20.
清代阆中试院考棚位于四川阆中县城关镇学道街(现为县招待所),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地方,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考棚之一。(图一、图二)它对于研究科举制度,特别是研究四川科举,有重要的价值。 阆中试院考棚大约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前后用明代旧房改建,用至嘉庆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