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曾被誉为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和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如今,其资源曾经丰富的,现在稀有了;曾经有的,现在没有了;即使有的,也是变形和变味的,其原因不言而喻。面对严峻的长江生物危机,编者与作者想共同呼吁:保护长江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子孙。此文属特约稿,作者曾花费10余年时间,沿着长江溯流而上自费调研,同时,查阅了上百部长江沿岸的地方志,它可以让我们通过现象,痛定思痛,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罗俊 《旅游》1994,(11)
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加之那肥沃的水质、丰富的饵料,确是鱼类栖息、繁殖的理想之地。据初步统计,长江水系中共有260余种淡水鱼类,占全国陆水域鱼类总数的37%。因此,人们把长江誉为“天然鱼仓”。在种类繁多的淡水鱼中,有不少是誉满中外的名贵品种!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考古发现的长江三峡渔具和鱼类遗骸的统计分析,将该区域内夏商周时期的渔业生产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并对两区的鱼具及鱼类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指出研究先秦渔业,对认识三峡古代化、中国渔业史和鱼类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王家德钟灵毓秀的长江三峡,在远古洪荒时代并非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万籁无声的可怕情景.从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来说,恰恰是原始先民定居、交媾和生息的极好天然场所.长江的水源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周围...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米之乡"的文化景观,是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出现的。本文是以考古遗址出土的鱼类骨骼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这一区域28处遗址出土鱼类骨骼数量、种属、骨骼部位、最小个体数、可鉴定标本数等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古遗址出土鱼类骨骼的特点和长江流域史前先民捕获鱼种的利用情况,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捕鱼经济的区域性特征和不同时段捕鱼经济发展的历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四川古代渔业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古代渔业述论姜世碧四川位于西南,地处长江上游,长江水系的大小江河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蕴藏着丰富的天然鱼类资源。鱼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巴蜀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对鱼类资源的充分利用。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水利的兴修,破池水田...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2015,(2):90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益阳市,面积168000公顷,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它是一个过水性湖泊,水涨为湖,水落为洲,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1998年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  相似文献   

8.
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王家德(一)远古洪荒时代,三峡地区的原始先民处在锄耕农业尚不发达的阶段,其先民生存主要靠长江、溪河的鱼类,以及附近高山峡谷中野兽,山林中的飞禽和植物果实来补偿。考古发现渔业、狩猎、采集三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则在六、七千年前的三峡先民...  相似文献   

9.
长江赋     
我热爱长江,是因为长江的乳汁哺育了我的成长;我赞美长江,是因为长江的壮丽熏陶了我的情操;我颂扬长江,是因为长江的浪花点缀了我的诗文;我歌唱长江,是因为长江的涛声引发了我的歌喉。  相似文献   

10.
正竞争宴飨是有别于人口压力的一种重要农业起源理论,特别适于解释世界一些资源富庶地区的动植物驯化,如长江中下游。该理论最初由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提出,其主要论点为:驯化应最早发生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特别是那些拥有丰富r-选择资源如草类、贝类和鱼类的地区。驯化应发生在复杂的狩猎采集群中,表现为人口密度大、半定居、社会经济不平等。这类社会应有宴飨和祭祀活动的证据,最早驯化的食物应是适  相似文献   

11.
刘慧 《四川文物》2009,(4):35-42
本文通过对考古所发现的长江三峡渔具和鱼类骨骼遗骸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将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的渔业生产分为东、西两大区,发现其在时间、空间、渔业资料及渔具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同时分析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经济结构的组成情况,指出渔业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肉食资源的获取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峡地区渔业经济的繁荣与其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丰富的渔业资源、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以及较高的渔业生产水平有关,研究渔业生产对认识三峡古代文化、经济结构与生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吕莜 《旅游纵览》2016,(9):46-47
正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中。那辽阔而奇特的江河湖海,孕育了无数美丽的精灵。那里有速度最快的旗鱼,有能发电的电波鱼,有色彩艳丽的蝴蝶鱼,还有说不清、数不尽的各种各样的鱼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探秘一下有关鱼类的妙趣杂谈吧。什么是鱼类科教书上说: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  相似文献   

13.
经过昨天的讨论,大家对“长江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倡导“长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取得了共识.我想,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概括:“长江文化”是在长江及其相关水系所网络的广大地域里产生和发展的古今文化,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4.
从明治初期开始,日本海军省就以水路部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收集长江水文情报数十年来,通过不断收集和翻译欧美编印的中国水路志、向长江派遣军舰和专业谍报人员实地测量调查、利用日籍航运公司和上海日本人引水协会收集情报,至20世纪二十年代末,日本海军已经详细掌握了长江及其支流的各种水文信息,为从长江入侵中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长江文化”是一个大题目.这里我只想就“考古学与长江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十分活跃,发展迅速.从中显现出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姿百态.换句话说,考古学已经为长江文化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扇探索的“窗  相似文献   

16.
鱼类的洄游     
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对洄游的概念、洄游鱼类的类别、洄游的类型、引起洄游的原因,研究洄游的方法和意义等内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镇江交汇,船舶在此出入江河,在扬州、泰州形成江北长江运口,在镇江、常州形成了江南长江运口。千年变迁,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历经湾头、欧阳埭、扬子津、真州、十二圩、六圩等。大运河江南长江运口,历经丹徒、甘露港、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大运河长江运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做好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展示工作,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梳理好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家底。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包括运河水道,埭、  相似文献   

18.
余翀 《南方文物》2022,(2):155-161
鱼类骨骼考古是动物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关于鱼类骨骼的鉴定与研究工作并不充分,限制了我们对古代捕鱼行为的认识。本文基于现生标本和古椰遗址的出土材料,对中国花鲈和尖吻鲈这两种常见鱼类的主要头部骨骼的形态差异进行了归纳。依照这些特征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中国花鲈和尖吻鲈,这是我们探讨古代复杂狩猎采集鱼捞社会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长江横贯中华大地,吸纳百川千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内河水上运输的大动脉,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被誉为黄金水道。新中国建国以来,长江航运事业在快速发展,长江水上安全监管也在发展。孙寿富老同志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交通部劳模,他曾担任武汉长江大桥监督站的首任站长。尽管年事已高,但每当回忆起长江海事的发展历程,他仍兴致勃勃、感慨万分。他说:"作为长江海事一名老职工,我亲身感受到了几代长江海事人怀着理想、信念、使命和担当,  相似文献   

20.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