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田 《文物天地》2023,(S2):4-9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自2019年度起发布,其中包括当年在展展览的基本信息。据此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展期有所延长,展览重心由艺术转向文化、对外输出展览也由展文物向展文化过渡;展览内容注重为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纪念日营造氛围,及时反映新时代各领域成就,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大量展览实践的基础上,对展览体系构建和展览品牌建设也作出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与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两个展览的观察、对比和分析,总结国内博物馆青铜器展示方式的五种类型及其选用的三项原则,旨在为青铜器展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3.
“大美木艺——中国明清家具珍品”展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展已经在N9展厅展出,展厅面积为1364平方米。展品主要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香港研木得益、嘉木堂收藏机构也提供了部分展品。展出明清家具共计84件套(112件)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专题系列展筹备时间最长的一个展览。  相似文献   

4.
2月12日,我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集中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共2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展览由“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两大部分组成,分别对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各省、市、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就进行宣传和介绍,使参观者能通过展览,系统了解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5.
张运  王志强 《收藏家》2013,(5):11-16
2013年3月29日,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扇面书画专题展。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扇面中遴选了90幅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现场还设置了“扇子简史”和“古代扇子的形制与演变”图文展板,配备有“明清扁面精品赏析”的视频演示,参观者可以凭借这些内容更加深入地品读、赏鉴明清时期的扇面艺术。  相似文献   

6.
2月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拟定为一年。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先生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娉  张俊龙 《文物天地》2022,(S1):111-114
山东博物馆举办的“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从省域整体性视角出发,在策展思路中采用“宏观党史与人民视域”双线叙事,紧密融合展览实践的环节要素,专班联动和科技赋能双向融合创新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实现线上线下多元宣传和面向青少年的重点培育,实现在“双线叙事”下赋形与赋能相结合、体验与体悟相结合,实现多维自由灵变的红色展览艺术实践结构,为目前国内党史题材展览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困境探索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过4年的重建,已经重新开馆。其中“古代中国”展览是国家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内容之一,此展系统展示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灭亡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高霄旭 《文物天地》2022,(S1):81-86
策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参与主体更加多元,而对于围绕展览所开展的各类经营活动的规划与评估,特别是融入经营的理念与策略,将有助于展览产出更大的综合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穿越丝绸之路”数字艺术展在策展过程中有效联动了宣传教育、文化创意及展览交流等专项工作,将经营的思维和理念贯穿于展览策划与设计之中,让策展为博物馆的教育、文创、交流和推广等领域,预留出延伸与拓展的“端口”。  相似文献   

10.
程艳妮 《文博》2015,(2):75-79
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咸阳博物馆的秦史陈列展览在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的特点,归纳总结秦史陈列设计在历史内容诠释、文物与史结合、形式设计等方面可采纳的方法,认识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准确的学术定位、贴近群众是精品展览应遵循的设计准则,以期对今后的秦史陈列展览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2月20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举行。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阿拉伯王国,与沙特王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作为中沙双方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沙特阿拉伯王国把这个展览作为促  相似文献   

12.
张岩  高玉 《文物天地》2023,(S2):67-7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大众展现文物艺术品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基本展览的有效补充,原创性临时展览如何在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一直是文博学界的关注热点。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以旅顺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为策展案例,从展览前期筹备、展览内容设计、展览形式设计、展览信息宣传与教育推广等四个角度,剖析策展方式对观众吸引力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为业界同仁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魏娜 《文物天地》2022,(S2):81-88
2021年10月1日,“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对美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隔一年,整理展览资料之时,发现了手机中筹办此展的各种照片,回忆起展览从策划到实施的点滴,心生感动,希望就此表达对策展团队每一位同仁、师友、前辈的感谢。回顾过去的心路历程,见证展览从孵化到诞生,将真实记录下展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这些经历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共勉!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联袂推出的"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大型展览,于2016年9月27日–2017年1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该展览是2016中国卡塔尔文化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国家博物馆首次推出的以西亚地区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展。展览以独特的展示方式呈现了珍珠的悠久历史、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详尽解  相似文献   

15.
高嘉琦 《收藏家》2022,(10):33-38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内收藏明清肖像画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今年新展“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选取50余件(套)明清时期肖像画,并以画像中人物的生活年代早晚为展陈顺序,让观众可以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步感受明清肖像画的风格与变化,尤其是西洋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后,对明清人物画的影响和渗透。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涵盖的画作题材丰富多样,类型多元。一、庙堂气象第一部分是王室和名臣的写实画像。  相似文献   

16.
杨建中 《沧桑》2011,(4):5-6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自2010年5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省地方志办公室按照中央、省委和省直工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创先争优我承诺,转型跨越促发展”的活动载体,结合方志工作买际,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参观要求,革命人物专题策展需要打破原有的模式推陈出新,获得观众的认同,做有新意的展览。在筹备“共和国一号烈士—一代名将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主题展览过程中,策展布展人员认真做好内容策划、形式设计、文物布展、宣传推广等各环节的工作,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深挖创新,打造不一样的展览,也为后续的展陈工作和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十年来,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系统研究这些成就和经验,对于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丰富、弘扬、传承党的精神谱系,深入总结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保护和利用三线工业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三线建设史研究者应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切实推进三线建设史研究,编写三线历史,讲好中国故事,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典型的历史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陈列展览中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恰如一对恋人,靠着典型象征符号这个“月下老”的牵线搭桥,终会成就一桩美满“姻缘”。换言之,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聚焦     
《世界遗产》2013,(3):20-22
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