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五开卫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置的第一个卫,为日后黎平府的设立准备了有利条件,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其建置年月,史书记载多有抵牾,后人也很少进行辨析.理清五开卫的设置经过,有助于深入认识贵州尤其是黔东南的历史.史料分析结果表明,洪武十八年四月下令设置五开卫,但建卫工作直到年底才实际开展,至洪武二十五年最终确立卫所体系.  相似文献   

2.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很早就有驯象的传统.为满足朝仪需求,明代在广西设置驯象卫,对野象加以捕捉驯化.驯象卫自设立后,其驻地几经迁移,最后移至横州.随着明朝驯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愈演愈烈的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驯象卫的职能也从驯象为主转变为镇戍地方,这一过程与桂西南地区野象数量的减少和边疆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明初攻取敦煌,后以归附的蒙古王子为指挥使设置了沙州卫,使沙州成了明代的一个羁縻卫所。其后为经营西域,明朝设置关外七卫,敦煌成为明代西陲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瓦剌和吐鲁番等部族的侵扰等诸多原因,明朝弃置了整个敦煌地区。本文欲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力图对明朝弃置敦煌之原因作出分析,并探讨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朝在洪武五年冯胜西征之后并没有立即实现对甘肃的完全控制,而是采取从青海到甘肃、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方式,直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才最终确立在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洪武朝西北经略举措包含了军卫置废、军政中心转移的复杂变动,遵循了防御体制从重将镇边向塞王守边转换的总体思路。在明蒙争夺西北的博弈中,武靖卫、高昌卫、岐山卫、西平卫、岐宁卫、凉州土卫等一系列废置番卫成为特定时期和条件下明朝拓展疆土的前沿。洪武朝后期,随着河西走廊卫所的全面设立,明朝完全掌控了整个甘肃地区,这改变了自唐代吐蕃控制陇右之后的民族分布状态,再度形成了陇右内地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公元1413年 ,按中国历史纪年是明永乐十一年 ,距明开国已45年。在明朝历史上 ,这是一个平常的年头 ;对于贵州来说 ,却是一个可纪念的年份。因为 ,贵州在这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现在属于贵州省的辖域 ,元时分别划归四川、湖广、云南三省管辖。元之前 ,也未划单一的行政区域。长期郡国并存 ,分合无定。更早则曾先后存在过许多不同名称的部族地方政权。与中央关系 ,无非是松散的“羁縻”而已。明永乐十一年 ,中央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即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按明朝体制 ,地方权力机构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行政机构称承宣…  相似文献   

7.
哈密国"三立三绝"与明朝对土鲁番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朝前期的哈密地区哈密国与哈密卫二制并存。由于土鲁番与哈密国国力强弱悬殊、明朝在哈密卫尚未驻军与当地无险可守、哈密国与哈密卫远离内地及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难以救援、明朝对土鲁番政策有失误尤其土鲁番的一再入侵等,致使哈密国“三立三绝”与哈密卫徙址。土鲁番之所以敢于“三绝”哈密国,从根本上看,与明朝严加防御北元、对边疆其他各族推行“抚绥”的安边思想与政策有关。若究明朝对土鲁番政策实质,无疑在于“羁縻”了。  相似文献   

8.
明清卫、所设立与改裁,事关朝廷战略部署,对各地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朝廷在贵州先后设置过多少卫、所?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常识.不过常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东西.如此说来,清初的贵州“巴香卫”,便是这样一个被我们忽视了多年的历史存在.本文力图从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两个方面,分析探索巴香卫在贵州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以及卫治所在、设裁原因.  相似文献   

9.
军民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在西部边疆地区兼管军民的特殊军卫。洪武末年广西一度设置军民指挥使司,庆远、南丹、奉议三处军民指挥使司仅历数载便尽数废止而降为普通军卫,龙州军民指挥使司胎死腹中,"浔州军民指挥使司"更是子虚乌有。广西土官制度旺盛的生命力、明廷政策推行上定力不强、广西战略格局的变化、烟瘴肆虐等,是促使军民指挥使司在广西昙花一现的主要因素。军民指挥使司作为明朝早期改变桂西地区土官专治局面的尝试,对拓宽"改土归流"的研究视野、思考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化"的明代特色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初的铁岭卫事件是学界讨论已久的事件。其争鸣的焦点主要是铁岭卫初设地的位置何在。目前最新观点是"辽东奉集县旧铁岭城初设位置及非移动"说。此前的诸多观点,皆有可疑之处。明朝设置铁岭卫是为了明确与高丽以鸭绿江为界的初衷。但因明、丽双方"误会"叠生,以致酿成严重的后果。这是由于除偶然因素外,双方还于事前缺乏信任,以及在疆土所有意识上存在反差。事实上,作为宗主国的明朝基于传统"天下"思想的"包容"性的东北边疆观,在铁岭卫事件中有直接的体现,也成为历史上中朝疆界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札记"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曾介绍在我国一些地区寻找"断肠草",该节目介绍了寻找断肠草的经过,使观众增加了许多知识。节目介绍中未涉及"断肠鸟"。贵州地方文献对断肠草与断肠鸟有详细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二是"札记"叙述了贵州地域明清时"卫"的建置。一些学者认为明代贵州只设有二十四卫,这是不准确的,明代贵州有"卫"是二十七个。清初贵州新设"巴香卫",虽然巴香卫设置时间很短,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三是"札记"对贵州文献记载"奢香"曾见高皇后,并得到若干赏赐,这是与史实不符合的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12.
福泉位于贵州的中部,相传为秦代的且兰县境,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元代在这里设置平月长官司,明置平越卫,清康熙年间始设平越县,相沿至贵州解放。1953年更名福泉县,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气  相似文献   

13.
西宁卫是明朝边陲要地,系河西走廊的屏障,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有明一代极为关注对此地的经略。本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明朝于西宁卫所辖地的军事戍防、政治管控等种种施政方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朝西宁卫的战略地位,全面评价明朝在这一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所作所为,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再征云南,东川蛮、越州阿资、湖广九溪蛮被陆续讨平.为稳定西南局势,明廷命开国诸将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以防西南蛮.贵州卫所的设置达到了第二个高潮,从湖广等地垛集民丁补充贵州新设卫所屯戍力量,遂成为其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清浪卫、安南卫、威清卫、平溪卫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黄冈县、蕲州、黄梅县、广济县;宝庆府武冈州、新化县、邵阳县;长沙府湘乡县地区垛集大批民丁编入军伍.垛集民丁而来的军人,是贵州卫所军最不可忽视的主体,洪武再征云南,使卫所在贵州的统治地位最终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5.
明代贵州宣慰使“赐姓安氏”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水西上官宣慰使彝族阿者统治家族“穆”陇赞霭翠,来朝贡马,表示内附,明朝中央仍以霭翠世袭贵州宣慰使职。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又诏令“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使之上”,这是明朝中央政府为了稳定水西,安抚西南,争取进军云南,统一全国版图的重要决策。而霭翠和奢香夫妇生前一直也是忠于明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对开发水西和建设贵州都作出过积极贡献。明朝中央政府对霭翠、奢香夫妇多所赏赐封赠,但对霭翠并无“赐姓为安”的记载。据《明实录·洪武实录》载有关精翠事绩,一直是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卫学的教化作用主要突出的表现于卫所,但由于卫所在贵州设置的重要性,卫学的发展实带动了贵州整个文化教育的发展。由于卫学及卫所的特点,使得明代贵州卫学占据教育优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并担当了地方民风教化的职责,对于贵州的文化地理单元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贵州社会经济状况一、行政区域的划时代变革明朝,在贵州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在当时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原因,在以后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以前,贵州地区长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管辖。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贵州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西南边疆,切实控制云南,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置贵州都指挥使,统一指挥贵州军事。它在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朱元璋在《平  相似文献   

18.
象在古代是象征太平的瑞兽,朝仪中多所使用。为满足朝仪需要,明洪武年间在广西十万山地区特设驯象卫以捕捉、驯化野象。自建立后,其治所几经迁移,至洪武后期,最后迁至横州。作为明朝控驭桂西南民族地区重要的军事堡垒,驯象卫除捕象外,还多次参与了朝廷征剿广西少数民族的行动,为明朝在广西民族地区统治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至明中叶后,随着明廷驯象供应体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在广西民族反抗频频的情况下,其职能渐由捕象、驯象向镇戍地方转变。驯象卫也由一个特殊卫所沦落为普通卫所,所统领的旗军不断减少,最后走向衰亡。这一过程也是与桂南一带因自然环境变迁导致野象种群不断减少的现实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地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古屯堡内,在明清时期却先后修建了19座寺庙、道观,这在贵阳市周边区县、乡镇,乃至全省的乡镇,也是不多见的。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小寨村马堡,在明代曾经是贵州省城贵阳东北的军事重镇——贵州前卫左所驻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三分戍守,七分屯种。从洪武四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按  相似文献   

20.
禾青 《丝绸之路》2012,(11):56-59
来贵州之前,听说贵州的天龙屯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房屋街衢、服饰穿戴、风俗习惯等,至今仍保持明朝朱元璋时的老样子,就像明朝留在今天的一块“肥地”,值得一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