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芹 《史学月刊》2013,(3):40-47
宋代之制诰文书主要为用于包括宰执、皇亲在内的中高级别人事任免、加勋封赠的"王言"文书,通常由善于文翰的两制词臣负责起草。本着"示于后世,则为王者之训谟"的目的,宋人将大量制诰文字编次成卷,收入文集,传播四方。此举亦旨在保存"本朝之故实"。因制诰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出作者的文学造诣和创作水准,有不少篇章于时已大获赞誉,故宋人将其纳入文集不仅为合法之举,亦为彰显声名之事。另外,个人对"王言"制诰的搜集、编录亦与朝廷对制诰的颁布、管理及宋人对文集之编纂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再论两汉的玉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代是我国玉器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用于丧葬的玉制品有了明显的发展,最具特色的汉代葬玉就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玉衣。"玉衣"之名,始见于《汉书》,或作"玉柙";《后汉书》多作"玉匣",亦有作"玉衣"、"玉柙"的。注家刘昭、颜师古、李贤注"玉柙"、"玉衣"或"玉匣",皆据卫宏《汉旧仪》(或作《汉仪  相似文献   

3.
"昆仑"是古代重要的地理与文化空间符号,与女神西王母也有密切的连结。"昆仑"一词多见于上中古传世文献中,《山海经》中有单词名之为"昆仑"者,亦有复合词名之为"昆仑之丘""昆仑墟"及"昆仑之墟"者。昆仑在《山海经》中以"丘""墟""山"的多种空间形式,发展到纬书地理"柱"的形态,"地之中"的强化以及"山"地理空间形态的确立。"昆仑"在汉魏之后,不断层累迭加,以"山"的地理形貌,取代了《山海经》中的"丘"或"墟"的地理特征,成为"昆仑"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空间样态。历来学界对于昆仑大都偏重在其真实地理与神话地理之研究,但昆仑既是一个静态的自然地理,又是一个动态的文化空间,不断被增衍创造,其空间形式在建构发展的过程中,亦具有或"山"或"丘"或"墟"的多元地理空间形式,此一地理空间及其象征转化之探讨,对于昆仑神话发展的掌握,以及神话地理所隐藏的人文精神之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以《山海经》为主,回归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在文本语境中重新探讨"昆仑"一词之意涵及其空间形态性质,以及这些空间的神圣性建构及其文化象征意涵。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襟抱     
前人或曾把作者的"襟抱"和"文章"的等级对应起来,说法上有所谓一等襟怀一等文章。作为一种"文论",如果不简单化为"人高则诗亦高"的绝对尺度,应该是颇为贴实而透底的。说到襟抱,大体离不了人文方面的关涉,包括通常所说的对世界的关爱之心和悲悯之情,包含历来为论文者注重的"人格"、"理想"、"责任"诸方面。这已经是不入时的话题了。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樛木之时"素为学者重视,"时"字之义,亦各有所论,或云"持",或云"待",或云"天时",或云"时运"。文章以为"时"当为"时宜","樛木之时"即谓君子得福禄合乎时宜,据此分析《樛木》之诗义,可知其为祝福君子的祝诗。  相似文献   

6.
释“隐官”     
传世历史文献中见有"隐宫"一词,而秦及汉初的简牍文书中则有"隐官"一语,早有论者指出两者所言乃同一事物。由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可知,"隐宫"乃"隐官"之误。"隐官"本身既为机关名,亦为"处隐官"者的通称。凡受肉刑而获赦免、平反或私属得放免者,皆入"隐官"。"隐官"本身为贱民。"隐官"之得名乃指其身体受损情形而言。  相似文献   

7.
哀成叔鼎铭中,"君既安,叀亦弗其■錅获嘉"句应以"叀"字属下读、"嘉"字属上读为断。"嘉"为作器者之名;"叀"释为"主",是嘉对哀成叔的敬称;"君"指康公之后嗣位之君。嘉为哀成叔之家臣而升为公臣者,其作器随葬哀成叔,是希望哀成叔在冥界亦能保持贵族生活的礼仪,以继续侍奉康公。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折"的本义与起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日星 《文献》2003,(2):156-164
关于元杂剧"四折"结构模式的"折"的权威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折"即"掌记".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说: 元剧的北曲四大套,连同每套前后的独白或对白,通常称为四折,亦即以一套曲词和独白、对白为一折.折原作摺,因为当时把一场戏的曲白写在一个纸摺上,故有是称.这种用于剧场专写曲白的纸摺,或名"掌记",与今之所谓手册相近①.  相似文献   

9.
多情的鸟儿     
<正>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古至今,情与爱是自然赋予生物的别样风情。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各种鸟类亦不甘寂寞,雄鸟们或衣着盛装、或敞开歌喉、  相似文献   

10.
殷墟花东卜辞有字作■(花东273),学界尚无准确隶释。本文首先梳理了与该形有关的■、■字,认为■字当依唐兰说读为"颠";其所从之倒人形,在甲骨文中亦单独成字,乃"颠陨"之"颠"的表意初文;■形有异体作■,系加注"丁"声的"颠"字。在此基础上,主张花东■字所从之■与■、■构形之意相类,表颠陨之意;"日"旁为加注声符,■也是"颠"字异体。卜辞"颠"字可表颠陨,或读为"沴"、"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历代学者对《论语·公冶长》中"吾党之小子狂简"一章的解释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提出新的看法:"狂简"、"斐然成章"、"裁之"等词皆当做重新训释,"斐然成章"一句之上下句归属亦当重新斟酌。这一新解使我们对冉求任季氏宰一事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张奕琳 《岭南文史》2020,(2):32-37,60
正晚清以降,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文人士大夫或因公或因私走出国门,旅居海外。广府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近代不少广府籍人士亦纷纷出游异邦,如康有为所言的,"将尽大地万国之山川、国土、政教、艺俗、文物,而尽揽掬之,采别之,掇吸之"。[1]他们在游历中撰写了大量旅行文学,中以游记为最,是研究近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文献。同时,作为惯于"以诗言志"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旅居海外亦不忘诗赋创作,竹枝词是其常用的诗歌体裁。竹枝  相似文献   

13.
杨天宇 《史学月刊》2006,(8):101-110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两种本子.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也对今、古文异文作了校勘,或从今文,或从古文.郑玄兼采今、古文的一条重要义例,就是从本字不从通假字:有从今文本字而不从古文通假字者,亦有从古文本字而不从今文通假字者,因为本字更能贴切地表达经义.遍索《仪礼》中郑玄从今文本字不从古文通假字之字例,凡90条,而一一考辨之.  相似文献   

14.
<正>行文规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是为表达某种意思而组织文字的标准或准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指凡事都要有个标准或准则。而这个标准或准则,具体反映到志书编写之中,就是行文规范。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指出:"全书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志书是集体创作的知识产品,只有每个编纂人员都按照志书  相似文献   

15.
张俊峰  李杰 《民俗研究》2022,(1):94-108
隋唐以降,"江南"不仅是地域概称,亦作为一种美称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根据各地被称为"江南"的缘由,可大致分为水利型、稻作型、文化型、富足象征型以及景观型。各种类型的"江南"并非泾渭分明,北方各地之"江南"多是几个类型的集合体,是为复合型"江南"。北方"江南"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之地,多数"江南"指代地域为一县之隅。"江南"本是对某地社会之赞美,但美称亦会转化为"实累",明代宁夏即为此例。综合来看,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江南"美誉的认可,缘于江南地区的繁荣兴盛,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于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亦是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于"何谓江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暌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王瑶1987年5月为《清华1934—1938—1988纪念刊》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一段文字本义予以阐释与解说,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论的是教育方法(或方式),其方法确有层次之别,古人训释此句有言"教民之道有五品",其所谓"品",即是言等级,言层次,然其等级、层次绝非是对学生进行的层次分类。针对《中国教育通史》有关阐释给予商榷讨论,致力恢复孟子教育理论的历史真实,同时进一步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对学生不做定性的层次分类,能更好地体现科学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8.
吾生亦晚矣,呱呱落地之时,萧红已经撒手人寰三载,此间何曾有"忆"?然吾却有幸与萧军相近半世,行父执之礼,且与萧家儿女亲同手足,故闻问萧红故实多多矣!另者,吾与端木蕻良、骆宾基这二位先辈亦有接触,话题亦不离萧红。所以,实情确有可"述"。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7,(6)
今西安一带早在商初即为毕(■)族亦即赢秦所居之地,故以毕相称并成为周文王之子姬高的封地,因西安地区地形多原,故又称毕原,毕郢、毕陌皆为其异名。周初,东夷商奄之民熊、赢族再次被迁入毕族曾久居之地"九毕"。"九毕"之名虽已无法一一确指,但渭北、渭南均为毕原之地,其中,渭北毕原为毕公高封地,别称毕陌;渭南毕原为周文王、武王、周公墓地所在,别称毕郢;今蓝田县"弥邑"亦当属"九毕"之一。单族亦曾前往京地即岐周开垦土地,金文所见■京即是岐周之旁的学宫,则毕族亦曾活动于今周原一带。  相似文献   

20.
一、序言 山戎族为中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戎族的一支,戎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地区。据《史记》记载:“各分散貉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依。”太史公自陇西至燕北例举了各处之戎,戎族支系繁多,亦多亦繁,故人们往往以地理环境或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