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八旗装备并制造火器,建立相应的制造机构和制造制度。到了清定都北京之后,八旗火器制造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本文以《皇朝礼器图式》《钦定大清会典》《清朝通典》等典籍所载,结合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火炮、火枪,论述八旗火器的制造。  相似文献   

2.
这是中国火器史上最为纠结的一段历史。中国是火药和火器的故乡,但明朝时却要花尽心思偷学、引进两方的火炮。中国人曾经无比迷恋、呼为神器的“红夷大炮”真的能挽救国家于危亡吗?历史证明,明朝的城池大多是被他们自己引进的大炮轰开的.红夷大炮竟是“误国的利器”?  相似文献   

3.
山海关是明代军防重镇,建国后山海关境内及周边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火炮、火铳等明代火器,其名称、形制不一,特点突出,功能明确,现均收藏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一些在"长城历史·炮阵"陈列中展出。文章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火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1132年,宋朝陈规在守卫德安时,发明了用竹子制造的管形发射火器,武器史家认为:管形火器是现代枪炮的鼻祖。继陈规之后的1259年,寿春府也制造了用竹子能发子窠的突火枪。那么,中国用金属材料制造的管形火器始于何时呢?据《光明日报》报道:武威出土西夏制造的世界上最早的铜火铳,这尊铜炮长100厘长,重108.5公斤,炮内还遗存有0.l公斤火药和一枚直径为8厘米的铁弹丸。元代蒙古族灭了西夏,金属材料制造的铜管形火器就成了蒙古族的战利品,当时蒙古族进军中亚时就使用过这种管形火器。1220年,成吉思汗攻打花刺子模都城马尔干,城破之…  相似文献   

5.
1683年,清朝为驱逐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设立黑龙江驻防,为其配备大批火炮。截至1688年,黑龙江驻防有炮248位,得以在冲突中占据上风。清朝与俄国划定边界后,仍在黑龙江维持一支可观的炮兵力量,不仅调整火炮种类,还设立一套包括操演、维修、更换的制度。依据满、汉文档案,考察1683—1860年黑龙江驻防的火炮种类,以及由盛转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炮兵的主要武器——火炮,它是以炮身管通过火药在炮膛内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压力,把炮弹丸发射出去,在空中沿着抛物线的弹道形状飞行,落达到目标区域去爆炸的.但是这种火炮还是在军事上应用了火药和有了管形火器的发明之后才出现的.我国在没有发明火药以前,古代战争中也使用"炮".古时所谓炮都是用机发石的,如文选潘安仁"闲居赋"唐李善注记载说:"炮石,今之抛石也".炮者  相似文献   

7.
1989年,在安庆市长江路小学基建工地发现了太平军掩埋的一批火器,其中有5门为英国制舰载火炮。太平军把这种舰载炮用在两军对垒的陆地战斗中,说明当时太平军水师已趋于衰落,也折射出安庆保卫战时太平军之顽强以及战况之惨烈。  相似文献   

8.
吴悦 《文物春秋》2014,(2):73-74
1989年,在安庆市长江路小学基建工地发现了太平军掩埋的一批火器,其中有5门为英国制舰载火炮。太平军把这种舰载炮用在两军对垒的陆地战斗中,说明当时太平军水师已趋于衰落,也折射出安庆保卫战时太平军之顽强以及战况之惨烈。  相似文献   

9.
明代后期有铭火炮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正德、嘉靖年间佛朗机铳的传入 16世纪初,随着西方海上交通的扩展,西方先进的火枪、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火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佛朗机铳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佛郞机"是当时明人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称呼,后亦将其火炮称为佛朗机。《明史·兵志》记:"至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朗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  相似文献   

10.
题名焦玉撰于明初的火攻书《火龙神器阵法》、《火龙经》等,虽然保存了一些明代前期火器技术的内容,但据书中的社会背景、火器技术等内容,其成书时间比明永乐十年要晚得多,大约到嘉靖末年始有抄本流传。成书于崇祯间的焦勖《火攻挈要》最早著录了《火龙经》及其别本《海外火攻神器图说》,此外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焦玉其人的记载,而官私史籍记载了同时代擅造火器的安南人黎澄父子的事迹。因此断言《火龙经》为元末明初的火器作品是不切实际的。由于《火龙经》是成书较晚的一部伪作,所以在中国火器史上的地位也不应该估计得过高。  相似文献   

11.
福建籍遗民史家郑郊前半生在明朝、后半生在清朝。初成于崇祯末年、终定于康熙初期的《史统》是一部以阐明中国历史之统为主旨的通史著作。《史统》提供了一种哲理化的中国历史解释模式,洵可称为晚明理学化史学代表作。惜因未刊,近代以来、所知甚鲜。  相似文献   

12.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一书认为 ,就海外贸易政策总体发展趋势而言 ,明代是开放的 ,清代是封闭的。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从官方出海贸易政策、海外国家朝贡贸易政策、本国商民出海贸易政策、外国商民来华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 ,明朝与清朝前期没有本质的差异。清朝前期的许多海外贸易政策不仅直接继承于明朝 ,而且在很多方面比明朝更加务实 ,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3.
2017年2—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组成的白帝城遗址考古队对位于白帝城核心区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南宋时期的兵器埋藏坑,集中出土铜、铁制兵器89件。根据兵器性能特点,分为冷、热兵器两类:冷兵器包括铁矛类近战兵器,铜弩机、铁镞类远射兵器;热兵器为铁火炮。结合文献记载,冷兵器中的铁镞应为大型弓弩所发射的镞,Aa型镞应为穿甲箭镞;热兵器A型铁火炮应以近距离投射为主,B、C型铁火炮应以远距离抛射为主,均属爆炸型火器。铁火炮是我国初级火器创制和使用阶段的重要代表,白帝城遗址出土较多保存完整的铁火炮,是研究我国初级火器制造、使用和功能的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14.
涿鹿县发现明末铁火器1995年8月,涿鹿县五堡镇广恩屯村在维修该村观音殿时,于圣台下发现一批铁火器。其中,前装式火炮14件,三管火枪59件,雷10枚,散弹100多公斤。县文管所经过现场调查后,全部运回收藏。现将出土火器作如下介绍:火炮分四式:Ⅰ式(图...  相似文献   

15.
北京孔庙有七座讲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平定边疆叛乱、统一中国的告成太学纪功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道光八年《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七座碑的碑文均提及对火炮和枪等兵器的使用,本文对所涉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述略。  相似文献   

16.
炮台是指在江海口岸和其他险要处所,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海防或江防建筑,是架设火炮的台基及掩护体,并随着火炮的发展变化而变迁的一种防御工事。炮台作为固定的火炮发射阵地,一般设在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塞上,配备至少两门以上的火炮。明朝军事家郑若曾指出:"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控制海口之法,最重炮台。"[1]由此可以看出炮台在战时工事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朝鲜李朝的《备边司誊录》记载的明朝林成商船、清朝黄宗礼商船的珍贵资料,说明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福建商船单船的货物资本在白银两千两至一万两之间。绘于明清时期的日本"唐船图"表明,清朝中期赴日本贸易的福船中,有船长43米的大型福船"金全腾号"。文中辑录有关闽商与福船的海外资料,在国内少见介绍,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华外史》一书,1 9世纪朝鲜吴庆元父子编撰。“小华”,即“小中华”,指朝鲜王朝。明朝灭亡以后,朝鲜君臣上下多有崇祀明朝之举,同时编修了大量追述和思念明朝的史书。本书就是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中产生,内容是记载朝鲜王朝与明朝的历来关系,而在明朝灭亡以后,则详述朝鲜举国怀思明朝、祭奠明朝皇帝和优礼明朝遗民及其后裔的史实。吴庆元父子用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把其编成。全书征引史料十分丰富,参考了明、清、朝鲜以及日本的史料1 80余种,几乎每条史料都标明出处,史学方法严谨扎实,学术视野广阔。在思想上大倡尊周思明理念,宣扬尊王攘夷、尊明贬清观念,将清朝视作夷狄。此书之编撰在清朝已经统治二百余年之后,是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朋川 《东南文化》2003,(12):54-57
中国古代以市井百态为特色的风俗画是随着商业城市的形式而发展的。先有宋朝张择端描写汴京社会经济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后有明朝仇英以苏州世俗为蓝本再创造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继而在清朝出现了一些描写苏州繁华的市井生活的艺术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长卷和一批巨幅的场面宏伟而高度写实的姑苏版画,起着连接中国古代和现代风俗画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盛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姑苏版画,应以《苏州金阊图》为代表作,只是长期以来,这件鸿篇巨制被分作了两幅,不  相似文献   

20.
明代火器的发展与封建军事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重要。在火器的改进、引进外国技术、火器部队的组建与训练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火器在明朝军队中重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封建的军事制度以影响,促使军队编制的精简,谋求兵员的训练,火器战术的系列化,募兵成分的增多和封建军制的改良等一系列的变化。但由于明代火器发展水平的限制,军士的社会成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