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王娜 《丝绸之路》2009,(24):31-33
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工夫的重要条目,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独知”,致良知即慎独。由于阳明致良知之学偏重于本体上做扩充工夫,故慎独在阳明的工夫论中并无突出地位;然阳明后学说玄说妙,更有甚者终日束书高阁,一味空谈心性,致使士风日下,名教败坏。刘宗周力辩阳明后学之失,标举慎独工夫,以纠正中晚明以来之学术流弊。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6,(6)
《石洞黄公墓志铭》系王阳明高足王畿的重要佚文之一。该文详叙了阳明后学黄承文的家世渊源、求学经历、仕宦生涯、学术交游等,是迄今为止最为丰富的黄承文传记文献,可以填补黄承文研究的空缺,补《王畿集》之佚。文中关于向王畿请益的记载等,大略点出了黄承文"外器以融道"的学术倾向和王门中人的学术身份。同时,王畿在文末自称眷生,也体现了他与王家的密切关系,有助于理解他在王门弟子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仅认识到王门或王门之外存在“所见而复失去者”的缺憾,而并未意识到一些重要地域的遗漏(如黔中王门)或虽有其名但无其实(如闽中王门)的缺失。实际上,后者的遗漏和缺失要远多于前者的缺憾。黄宗羲不重视黔中王门,与阳明高足钱德洪有关。对黔中王门的评价,最好以阳明的最早弟子徐爱所言为据。日本学者永富青地新近发表的《上海图书馆藏<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について》一文,为黔中王门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在黔中做的主要事情,是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阳明去世后,贵州曾刊刻过《居夷集》、《传习录》、《文录》、《文录续编》等阳明的各类著作,这是黔中王门对阳明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宗周看到了王学的罅漏和王门后学的流弊,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心之主宰的规定,因而提出"意"作为心之本体,又以"诚意"、"慎独"工夫作为为学的首要功夫,力图救治王学之偏。  相似文献   

5.
邹元标是江右王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一生学思历程中,谪戍贵州都匀卫是其学术转折的关键枢纽,时人甚至将他与王阳明"龙场悟道"等量齐观.在谪戍都匀之前,邹元标主张"此心无愧"的思想,性格呈显为"清狂"与"气节";在此之后,则主张"自信自得"、"知性尽心"和万物一体的"大人之学",性格转向"方严"与"冲粹".谪戍都匀期间,邹元标证悟良知心体,建立独具个人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和政治思想跃入一个全新境界,成为第三代王门弟子的著名领袖.  相似文献   

6.
聂绀弩是竹林七贤一流人物,周恩来戏称他为"中国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其人落拓不羁,口没遮拦,处逆境仍吟咏啸傲,却守住一条人格的底线:不卖友求荣,不落井下石。 聂绀弩老人时有惊世之语,或评说30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正确的个人(指鲁迅)和错误的组织之争;或向党汇报自己的思想;把我划为"右派",开始想不通,现在通了,既然冯雪峰是"右派",我自然也  相似文献   

7.
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王阳明的黔中弟子中,有一位“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的著名弟子,他因传播阳明心学之功,被钱德洪记入《王阳明年谱》一书中。他就是黔中王门的重要代表人物——陈文学。一、王阳明赠诗陈文学(1482—1558),字宗鲁,号五栗山人,晚年号孏簃生,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比王阳明小10岁,比王阳明得意门生徐爱大7岁。少年陈文学非常喜欢诗文,史称“自少能文章”,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怎样写好诗文之上。  相似文献   

9.
阳明学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所兴起的道学革新运动,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曾掀起波澜,形成了主导明代学术思想的心学潮流.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不仅对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重建具有历史导向作用,而且波及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乃至明清文学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拟从宋明理学内部思潮发展演化的角度探讨阳明道学革新的理论特色,并以此为背景看阳明良知说的情、理、欲机制.文章分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四句教”看阳明道学革新;(二)从朱熹到阳明:性理到心性的转换;(三)阳明实践道德的良知说及其情、理、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四句教”的详细阐发是在阳明(1472-1529)生命结束的前一年。由于“四句教”既高度概括,又涵蕴丰富,见仁见智的哲理诠释都可容纳其中,遂引起了王门学派的分化和数百年的学术纷争。据(年谱)及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嘉靖三年(1524)中秋晚上,阳明曾在故乡天泉桥畔宴集第子百余人。酒半酣,阳明命歌诗,门人能琴者理丝,善萧者吹竹,或投壶,或击鼓,或泛舟,或歌诗,远近相答。阳明亦即席赋诗,有“理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并说了如下一段话:昔孔门求中行之士不可得,苟求其次,其惟狂者平?狂者,志存古人,一切…  相似文献   

11.
朱熹通过对《论语·里仁》"好仁恶仁"章的解释,扬弃了程门之学,并形成了"公体正用,体用一如"的公正哲学,但就其建构来说,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维。对陆九渊心学理"的"心里公,好恶又未必皆当于理"的"公而不正",以及对吕祖谦史学理学的"切切然于事物之间求其是,而心却不公"的"正而不公"的批判,则是建构上的另外二维。三维建构,使朱熹公正哲学具有了历史感和立体感。阳明"致良知"之学是对朱熹公正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天星观简中记有"涉"和"■",其辞例大多记录在"韔"、"箙"之后,正好与曾侯乙墓简中"聂"的相关辞例相吻合。曾侯乙墓简整理者将"聂"读为"摄",训为"缘"。"涉"、"■"二字与"摄"声韵均近。因此,"涉"、"■"二字的音义,应该与曾侯乙墓简中的"聂"相同。  相似文献   

13.
王艮是王阳明立门弟子之一,他对"良知致"、"淮南格物"和"乐学"等方面均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阳明的心学思想,对王阳明乃至宋明理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艮与禅宗     
王艮是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阳明后学,他的思想"百姓日用即道"、"安身"、"尊身"说,心情流畅方为乐,与禅宗思想非常相似,从中可以看出禅宗的影响,以及儒佛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胡培翚所撰《燕寝考》一书,详考天子以至大夫士的燕寝古制,提出颇有创见的论点,成一家之言。在胡培翚生前与身后,围绕该书形成了一场学术论争。论争的内容主要就燕寝的形制,燕寝的房、室、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胡培翚等人在论争中不断进行细密考证与严格论辩,引发出不同学术观点的直接交锋,使论争具有明显的学术史意义。尤其是诸家对材料的辨别和运用情况所展现出的"信"与"不信"在考据学中发挥的微妙而关键的作用,值得深思。同时,论争折射出的思想背景以及蕴含的思想诉求,又使之凸显出思想史的意义。胡培翚等人对燕寝古制下如此功夫加以考证,除学理层面的"求真"之外,背后还蕴藏着"行礼"这一相对虚指的诉求,其大旨可谓"行古礼、经今世",而这种诉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所期所思。此外,学者龂龂于古礼的考证辩难,似乎建构出一个知识的"封闭圈",但这些学人对"行道"的强烈渴望以及"行礼"的诉求,实际上又使其内心始终保持着"开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这个知青中的"小江苏"在《北大荒》内刊打工时,居然结识了丁玲、聂绀弩、吴祖光和丁聪这些蜚声中外的大名家……1960年夏秋之交,我从如皋中学高中毕业。其时,我由于复杂的"海外关系",加之整风反右中有"右倾"言论,因此"政审"时被一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来学界新兴的重要议题。欲探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除了分析近代西方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之外,中国本身的转变绝对是不可忽略的议题。清代学术位居近代转折之关键,其学术特色与认知,代表前近代学者对传统学术及其发展之重要反思。本文就以晚清重要学者龚自珍为焦点,说明他如何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观点,上溯《汉书.艺文志》,分判"六经"与"六艺",一则为经学的千年传统厘出一个统序,建立起经学学术史观;进而梳理出六艺的知识系统,并直接与乾嘉以降所新兴的专门之学分相属系,勾勒出六艺之学的专业分化。这个观察,不仅说明传统经学在前近代中国所呈现的分化情形,也展现出清儒对传统学术所作的初步知识层构。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围绕远山茂树、藤原彰、今井清一共著的《昭和史》,著者和文艺评论家龟井胜一郎等之间展开的论争,史称"昭和史论争"。该论争是日本现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论争参与者包括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领域的学者。论争的内容不仅限于历史叙述中如何描述"人",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思考。论争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历史研究的状况,也引发了广泛的理论思考和探讨。本文简要阐述论争的过程和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论争产生的背景和论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祥宇 《文史月刊》2012,(Z3):58-59
接要孔子的丧葬主张是"葬之以礼"即依照与死者社会地位相当的丧葬规格之礼葬之;并且认为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悼比丧葬的奢华更加重要.而且,"死,事之以礼"是"孝"的延续,生前更应当"生,事之以礼"。在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比死后"破家厚葬"更能体现"孝",所以孔子认为家贫难以成礼的话可以权宜。而由于孔子后学关于丧葬的学说、汉儒之学主张"厚葬"的孝道观等种种原因,后世对孔子的丧葬观认识产生了偏差,才有了"孔子主张厚葬"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在历次选举中,"统独"议题已经成为影响选举的最重要的议题,并成为台湾的"社会分歧线",与之相关的或者说是其派生出来的就更多了,而这些议题就成为各组候选人竞选的主轴和主要诉求。而竞选口号往往就是根据议题主轴来提出的,但是在今年两位候选人登记后所提出的口号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