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谢璞 《丝绸之路》2014,(6):37-40
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东亚园林的两朵奇葩。伴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东渐,日本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于将禅宗思想融于整个民族精神的日本来说,枯山水庭园更可谓是日本禅寺园林,乃至成为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文从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历史背景、理水手法、审美思想与禅学意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今后佛教文化园区禅寺景观设计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三秦出版社出版《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神州大地优美的自然山水以及灿烂的古老文化沉淀下来的众多人文历史名胜,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览山水,探古寻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谢灵...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出现在晋宋时期.它的产生与人们对山水自然的看法有直接关系。而文人自然观则受到流行于思想界的道、玄、佛诸家理论影响,虽然各种自然观都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欣赏。但从各家义理来看,它们又不尽相同。下面对此略加比较,以探讨晋宋时期山水诗产生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山水风物为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尚与文化特质。他们徜徉于大自然,阅读山水,既可娱情,亦能适志。山水风物也就成为古代文人诗词歌赋与笔墨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山水题材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绘画表现最为广泛的题材。这些文人画家山水画作或"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抑或借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一种娱己娱人的心态。自然山水之景致何时入咫尺扇面,并成为扇面这一独特艺术形制  相似文献   

5.
《旅游》2010,(9):1-1
这期我们又见山水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大概是行游者与自然最自然的触碰。  相似文献   

6.
李霞 《沧桑》2008,(1):222-223
元嘉时期文学出现了风气之变,盛极一时的玄言诗悄然退隐,山水文学勃然兴起。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兴起与南朝刘宋时佛风的昌盛、审美文化语境由玄而佛、山水审美的自觉是分不开的。在审美文化语境由玄而佛的转换背景下,一方面,客体(自然山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自然界的山水开始成为审美客体,而另一方面,主体(士人)也获得的了真正的自由成为了真正自由的审美主体。面对自然山水所呈现出来的清新自然的美,诗人油然而生的是新奇、惊讶、倾慕之感,是自然山水的"自来亲人",是"神超形越",是宇宙生命之道的感悟。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走向独立自觉,山水诗的兴起也就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博物馆藏明末画家邵弥《赠书图》一件,绢本,青绿设色,纵103、横31厘米(彩色插页)。此图状写文人山居闲适生活,奇峰飞瀑,古木疏竹,意境幽深。布局得当,人物的活动和自然景色相呼应,十分和谐。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载:"邵弥,字僧弥,长洲(今苏州市)人。山水宗荆、关,清瘦枯逸,闲情冷致,一如其人。"邵  相似文献   

8.
南唐时金陵园林众多,皇家园林有北苑、西苑等,而私人园林多为达官贵人所有。公私园林中自然美景与人工巧作融为一体,多修建于城北等山水俱佳之处。  相似文献   

9.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杂木”,肉桂成林,而得名。桂林的山水与城市交融,漓江、桃花江等穿城而过。湖、池、泉、塘星罗棋布于城内外;水山相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暂”。山在江、水之中,城在山中,水绕城流。千峰环城林立,水围山转。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山水灵秀,交相晖映,在山水城池之间。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因地制宜地得地方山水自然的灵气培育,而形成自己特有的城市景观风貌。桂林市的城市建设工作,只有继承千百年间,古人的智慧与传统,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远瞩未来的发展远景,将过去、现在…  相似文献   

10.
正此图所绘乃借北宋诗人林逋"梅妻鹤子"典故描绘江南风景,是董邦达的如意之作。董氏是浙江富阳人,富阳山明水秀,地近杭州。自幼为山水浸润,又受诗文熏陶,故绘文人山水,信手自如。董氏作山水,上窥董源、巨然、黄公望及王蒙,近学董其昌,论者有"古今三董相承"之说,将他与董源、董其昌连成一脉,既是言其师承,亦是对其褒奖。所作善用枯笔,线条干而毛涩,并以涩笔皴擦,注重烘染,故所绘山水有轻盈柔美、明快流畅之感。  相似文献   

11.
祝尚书 《文献》2001,(2):39-45
宋初杨亿所编诗歌总集《西昆酬唱集》,近二十年来出版过好几个注释本(包括影印注释本),也发表或出版了不少相关论著.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逐渐被学术界所认识,不再像过去一骂了之那般简单.西昆酬唱涉及的若干问题,多已被研究者们所解决,但笔者以为关于西昆酬唱人数及《西昆酬唱集》收诗总数两点,似乎仍是悬案.谨略考于次,以供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2.
在清乾隆时期所爆发的中缅战争中,因军务所需,赵翼、王昶、赵文哲、钱受榖、孙士毅等一批文人以幕僚身份随军抵达滇西,形成一个重要的幕府文学群体。他们驻足蛮荒,于戎马倥偬中不废吟咏,为推动西南边地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在戎幕中的文学交游,主要表现为幕府主宾的诗文互动,幕友之间的酬唱切磋,与当地文士的应和交流三种形式。这些活动与烽火相伴,与危困相随,闪耀着生命的火花和情感的光辉,是他们戎马生涯中交流思想、慰藉心灵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文人个体价值、实现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方志中的自然实体志从继承关系上来源于旧志的山水志。旧志山水志主人文,新方志自然实体志重自然,由于时代不同,其定性定位、记述对象的重点和范围均不相同。可以看成是新方志自然实体志在编修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在整体设计、篇目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有目标地减少旧志中有关人文的容量,以符合新编志书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正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古典景观,有着许多伴生与互文的特色,风景似曾相识,又别开生面。不久前,随深圳大学海洋艺术中心在日本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散步,枯山水就把我们带入了千年庭园交流的神奇变奏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13,(8):70-71
随着人类与自然的不断亲近,山水由被顶礼膜拜的神祗,逐渐变为了纯粹的审美对象。古人的旅行活动不断深化着这种认识,进而催生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学、山水画作为其中的代表,最能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推荐地:黄公望隐居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说的就是江南山水城市富阳。富阳位于杭州西郊,是"西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富阳历史悠久,山川灵秀,横贯全境的富春江如诗如画。山水之间,多少文人墨客停下脚步,挥洒着他们的挚爱与才情,留下佳作无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痴迷于富春山水,结庐于富阳筲箕泉,借传道、绘画和赋诗作  相似文献   

17.
泾水源头有个老龙潭(宁夏固原),是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不但山峰高纵,景色秀丽,而且碧潭相连,水光山色奇绝,是黄土高原上的小江南。历史上神话传说中的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地方就在这里。段宝林、汪溶先生在他们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收入了这一历史传说。老龙潭缘何而得名,自然是个很难解开的谜了,但民间传说得名于唐代“魏征梦斩泾河龙君”,与《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的归属一致。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缘起的话,就更是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龙文化色彩。同时,这个传说与唐代固原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老龙潭的得名,…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代张彦远始,美术史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山水画起始于魏晋时期,水墨山水画成于唐代。这篇论文主要采用美术考古学的方法,对汉墓山水图像遗存进行研究,探讨汉代人如何通过墓葬山水图像去表达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观念,提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汉代说,期望为“汉代文明”的重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2012,(12):116-117
最美特色风景根博园开化根博园孕育了"根魂诗韵.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它将历史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根雕艺术文化巧妙集于一体,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走进钱塘江发源地开化,山水秀美自不必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的"艺术"也很厚重,这个"艺术"就是根雕。千百年之树枯死,工艺师们依据不同的材质、形态,经过创意、构思,蒸、泡、剥、锯,精雕细刻,将枯根化腐朽为神奇留存于世,将灰飞烟灭的过程用根艺定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典园林在其形成的那天起,就同山水画、山水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它在世界的园林体系中属自然山水式园林。 中国园林发端于殷商,觉醒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其中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抛弃了以宫室楼阁为主,禽兽充满囿中的形式,而继承了古代“三山一池”的传统,并迅速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当时文人和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