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南生 《纵横》2011,(1):39-43
蒋翊武是被章士钊称为“气象万千”的人物,他的名字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分不开。1884年12月,蒋翊武生于湖南澧县一城市平民家庭,20岁时加入革命团体华兴会,参加华兴会起义,由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11年1月,他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并担任社长。文学社迅速发展成为武汉地区最有影响的革命组织,1911年9月,与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联合,组建武装起义总指挥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寂 《安徽史学》2005,6(3):36-39
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是认同血缘的种族主义,不是一致对外的民族独立建国,而是排斥国内已经溶合了的少数民族.清朝的满汉矛盾,经二百多年的溶合,在文化上已成一体.鸦片战争以后,已形成中西对立,"满洲人"三字只表示一个特权阶层的存在.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党人以"驱除鞑虏"为政纲,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实是一种倒退,应重新评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旭红  徐继承 《沧桑》2015,(2):11-14
贺昌是山西早期优秀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混乱、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在师生及革命人士的启发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爱民更爱国、扛罢笔杆再扛枪、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思想,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前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而且是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民主革命理论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国国情的演变及其曲折的革命实践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追求民主自由,  相似文献   

5.
在大革命时期,作为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对于农民问题及农民运动的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希望发动工农群众通过革命的方式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本文通过对廖仲恺关于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理论及其革命经历的梳理,分析他在复杂多变的大革命形势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激进的思想,从而理清廖仲恺农民革命思想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他最早认识到没有办法依靠满洲人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孙中山的伟大,还在于他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机缘巧合让他始终不渝坚持了十七年,奋斗了十七年,终于通过辛亥革命证明了他的先知先觉。那么,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像过去很多年说的,仅仅是因为他在李鸿章那儿碰壁,没有进入李鸿章的幕府,没有进入体制呢?显然不能这样功利性地理解。这是对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亵渎,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读。本文从政治史角度解读为什么是孙中山而不是别人产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思想的外部原因,以期寻找孙中山革命思想起源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生活在云岭高原上的各族人民的先辈们,进行了英雄斗争,创立了红土高原上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许多优秀儿女的鲜血,遍洒祖国的万里河山,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激励人民为追求真理和美满幸福的生活,前仆后继地战斗!  相似文献   

8.
刘利国 《沧桑》2008,(3):75-76
本文认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经历了六次思想大解放,即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十五大胜利召开;十七大胜利召开。这六次思想大解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上几次重要转折的标志,成为我们党思想和理论建设史上的新亮点,同时也为人类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世界文化史和思想史增添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苏泊 《文史天地》2011,(10):22-27
烈士遇刺百年,丰功青史永传。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在清军内部发动和领导武装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少年立志救国救民,从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他策动北方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准备北上,一举推翻清王朝的前夕,却惨遭反革命势力暗杀,年仅32岁。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事业。他那  相似文献   

10.
管林 《岭南文史》2001,(3):33-35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地主阶级有识人士,从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出发,要求改革吏治和向西方学习,萌发了最初的改良主义思想。洋务运动的兴起,把向西方学习从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逐步发展。这期间,通过京师同文馆等机构出版翻译著作,驻外使节、出访考察使团、留学生等介绍情况,使有些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所加深,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同西方的一些差距。他们提出在不改革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对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而形成了以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2,(12):121-122
记得1987年读研究生期间,听说有一位作江南(刘宜良)写了本《蒋经国传》,被台湾派遣的特务在美国暗杀了(其实,江南早已于1981年l0月15日被特务暗杀,但当时对此新闻并未注意。由于1997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蒋经国传》第2版发行的效应,故而,已不是“新闻”的此事又成了“新闻”)。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在建党八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把当年太行革命根据地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木刻作品介绍给大家。这既是老一辈木刻家留给后代的一份珍贵艺术遗产,也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化生动教材。 太行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要地之一,根据地军民保家卫国,抗击日寇,英勇杀敌,用血肉筑起敌后抗战的铁壁铜墙,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太行解放区的军民又以空前高涨的革命积极性,投身争取民主自由、光明进步的人民革命战争,为全国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 The British empire set off an explosion of poetry, in English and native languages, particularly in Ind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This poetry – largely neglected in the scholarship on nationalism – was often revolutionary both aesthetically and politically, expressing a spirit of cultural independence. Attacks on England and the empire are common not just in native colonial poetry but also in poetry of the British isl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s, including: Shawqi of Egypt, Tagore of India, Rusafi of Iraq, Yeats of Ireland, Iqbal of Pakistan, Greenberg of pre‐State Israel, and Kipling, the ‘poet of empire’. In contrast with other empires, many poets were inspired by British culture to create revolutionary art and seek political independence. Most strikingly, British rule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revival of vernacular Hebrew poetry after 1917 as the centre of Hebrew literature shifted from Odessa to Tel Aviv.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seeks to draw historians' attention to a neglec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rench population and its mortality rates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 National d'Etudes Démographiques in the 1970s. The reconstruction shows a sharp decline in French mortality rates, beginning in the 1790s and continuing through the 1820s. This conflicts with recent historiography stress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Revolution.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is plausible and that the French mortality decline was unique in Europe in this period. In tur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evolution had a much more favorable impact than many historians would have us belie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