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物》1984年第8期《广东潮安县出土元代铜印》文中,将所出八思巴字印文译作"漳州路军民都总管印",我意应译为"漳州路总管府治中印"。总、管、府三字都曾见于已著录的八思巴字官印,如总、管二字见罗振玉的《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中的"管军总把印",府字见《枫园集古印谱》中的"效忠征行义兵万户府印"。军、民、都三字也曾见于其他八思巴字官印,其篆法与  相似文献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多种元八思巴字印章及印文资料,现择其中几种介绍如下,并对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官印和众县印铜质,橛纽,6厘米见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朱文。印背有汉字款,右款蚀泐较重,从残存笔画及印文分析,应为"和众县印";左款为"中书礼部  相似文献   

3.
199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张英、任万举、罗显清所编《吉林出土古代官印》一书,书中收录了10方八思巴字官印(编号113~121、123),多数为第一次公开发表,为元朝官署、印章制度和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实物资料。在这10方八思巴字官印印背都刻有与印面八思巴字对应的汉字,字迹大都清晰可见,在识别上困难不大。但个别字仍不易辨别,须与印面文字核对,否则有可能作出错误的解释。该书对115号和116号两方印文的辨识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15号印印面是八个八思巴字(图  相似文献   

4.
官印的印文、印背印侧刻文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的第一手史料。从古文字学、文献学角度考释了《金代官印》一书182、183、206三方金代谋克印模,考证三方印印文都应是"窟忒忽达葛谋克印",更正以往学者的误认误读,并根据《金史》记载,确定该谋克的路属,补证了《金史》记载猛安谋克之数。  相似文献   

5.
1980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两方元八思巴文铜官印,其中大的一方(见图)原释为"大都督□政使司之印",笔者认为释文还可商榷。原释者将此印印文释成9个字,实际应为10个字。第1、2字为"大都",第5至7字为"政使司",最后2字为"之印",均无疑义。问题在于对第3、4、8字的释读。为方便排字,将下文涉及的八思巴字及字母列表如下,文中的八思巴字及字母均以相应数字代替。  相似文献   

6.
在东晋王羲之《奉橘帖》和《平安帖》(图一),其子王献之《中秋帖》(图二),以及唐释怀素《苦笋帖》(图三),还有吴彩鸾书《唐韵》(图四),这5件法书上钤有同一方元国书印(见附图)。《晋唐以来书画家鉴藏家款印谱Ⅰ》一书收录此印文字(见371页0581号),但未作考释。印体形状为长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字形结构在相应楷体字母的篆体中属最简单的形式(图五)、其字母用我们的拉丁符号转写是’a-li,两个音节,一个词。这是阿拉伯语词,阿文里作‘Ali,表示“最高,崇高”之义,这里是人名。这个词在汉籍文献里有相应两个译音汉字。第一个字是“阿”,因为在《蒙古字韵》中与八思巴字’a对应的汉  相似文献   

7.
武平君玺考     
武平君玺考王人聪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以下简称《徵存》)著录有一印,印文曰“武平君玺,此印原为郭承勋《古铜印选》著录,印的质地、钮式均不详。《徵存》的编者将此印列为该书卷二《汉初期官印·(一)四字格印》中的第一方。编者在卷二开首有一...  相似文献   

8.
姚晓璐 《文博》2021,(1):92-96
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一方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金代官印,此方官印除印文外,背面和两侧阴刻铸印机构、铸印时间等款识。此印作为特殊的文献资料,真实记录了金代后期招募义军的历史,同时也侧面反映了金代官制、官印的变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金史》的相关记载,从官职、铸印机构、品阶三个方面对该印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9.
《文物》1984年第9期《"中书门下之印"小考》一文,将吉林市博物馆藏的这方印定为宋代官印。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唐、五代、宋、辽、金都有"中书门下"机构的设置。唐代官印较小,多鼻纽,印文多用小篆,此印显非唐物。与宋代官印对比,以下几点差别也较明显:一,宋印开始用九叠篆,但仍有唐代遗意,笔画浑厚自如;此印笔画平直,棱角分明,显得呆板。二,宋印多有背款,不仅刻铸印年月,还刻  相似文献   

10.
两宋三省官印中以尚书省印对书画鉴藏史最为重要。拙文《存世书画作品所钤宋代尚书省印考》根据风格比对,指出除去同源同构具承传关系,但不完全相同之佛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藏传张戡《解鞍调箭图》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藏传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之尚书省印外,钤盖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摹刘敞《书秋水篇》(共四钤)、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淳化阁帖》、纳尔逊博物馆(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藏传李成《晴峦萧寺图》轴、克利夫兰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藏传巨然《溪山兰若图》轴、台北故宫藏传巨然《层岩丛树图》轴等书画之存世八方尚书省印均为同印。综合稽考官制史料、考古实物、字口缺损度及南宋题跋、三省官印之紧邻乃至于叠压关系,可归结出此八方尚书省印并非北宋官印,而是一方南宋官印,其钤盖年代约为1141-1183年间。在此基础上,本文撰述之目的在析擘为何此前学界关于此方尚书省印之断代,存在北宋官印(1083-1126年间)、北宋末至南宋初官印(1083-112...  相似文献   

11.
“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官印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11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今称宁安市)所属的镜泊湖城墙砬子山城内,曾出土一方铜质狮纽官印,印文为汉字朱文。其上有“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九字。遗憾的是,这颗官印与印文均未能保存下来,从此便成为东北史学界的一大谜案。幸运的是这一重大事件被民国13年(1924年)王世选主编出版的《宁安县志》收录在案,致使解决这一谜案的线索得以保存下来。然而,在围绕“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及“忽汗州都督”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东北史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认为:“宁安县志所纪印文,必有讹误。忽汗一作勿汗。余疑印文当为渤海国王兼勿汗州都督印十一字也。”此印文虽与《旧唐书·渤海靺鞨传》、《新唐书·渤海传》等史籍关于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河南省博物馆收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现分别介绍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一颗。1965年3月南阳县出土。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宽7.1、厚1.5、通高4.7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侧面刻"都统所听字印"(图一)。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1年第11期乔今同同志《元代的铜印》一文,报道了甘肃征集到的一方北元宣光二年(1372年)铸八思巴文"中书右司都事所印"。文中指出,清代《西清古鉴》甲编附录及罗福颐《北元官印考》一文中所著录的官印,均为北元宣光元年(1371年)铸造,此宣光二年款官印,"为目前已知的北元最晚的一次铸造的官印之一"云云,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西北屯戍汉简中印文的抄记文字"居令延印"属文书人员对"居延令印"的误抄。本文指出这种非正常读序的官印抄记,实际上是文书人员有意为之。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武帝时期进行的两次官印改革没有对印文的读序、印文字体及印文的阴阳作出强制性规范。推测原封泥印文为右上起横读形式,但是文书人员按照主流的右上起竖读的顺序来抄记印文,遂被记作"居令延印"。  相似文献   

15.
邱靖嘉 《北方文物》2022,(3):101-107
目前,已发现的金代“招抚副使之印”至少有八方,经对比分析可知,其印文篆刻明显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原因当是由于金末各地行省颁造官印规制标准的不统一所致。将这些官印实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对金末招抚司的设置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一研究案例对金代官印中某些同职官印或同类型印的集中比较研究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6.
西汉官印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界格官印的废止时间古代界格官印有两种,一是田字格,施于方形四字官印,界格横竖交叉,将印面分成四等份,印文刻于格内;一是日字格,界格有横有竖,横格多见于长方形半通小印,竖格则方印、半通印并见。界格官印起源于战国,今遗存的齐国和楚国官玺中有不少此类  相似文献   

17.
罗福颐先生的《汉印文字征》第9卷第6页“匈”字下收有“汉匈奴破醯虏长”,仅为录文。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罗先生重编《汉印文字征》及1982年出版《汉印文字征补遗》,皆不收此印文。1987年出版罗先生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正编及最后附“伪官印” 皆无此印。但最初罗先生编《汉印文字征》时必有根据,此书例不  相似文献   

18.
论西汉田字格官印及其年代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字格印是古代界格印中的一种,即在方形印的印面上划有田字形界格,印文排在每一字格中的玺印。这种形式的玺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的部分官印中。到了秦代,田字格印盛行,成为秦官印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9.
在汉景帝阳陵东侧第16号从葬坑中出土了一枚鼻钮铜印,印文为“大官之印”。从印文来看,这显然是一枚官印。那么“大官”在当时是一个什么官职,它有哪些职能?“大官之印”又怎么会出现在景帝陵的从葬坑中?下面笔者拟根据史料及考古成果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读印杂记     
读《汉印文字征》、《汉印文字征补遗》、《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偶有管见,冒昧写出,以求教正。 邦司马印 《官印》十一页57号印曰:“邦司马印”。原书定此为“汉初期官印”。注释:“《仪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