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献》2018,(6)
胡适的留美日记从手稿本到通行印本之间,存在着一部主要经亚东图书馆编辑章希吕之手并由胡适审定的誊清稿本。誊清稿本中清晰地显示了哪些条目标题由胡适亲笔拟定,哪些正文经胡适删订修改。通过对这部誊清稿修订过程的追索和笔迹辨认,可以明确知晓日记付印之前的"加工者"为谁。这也是钩稽胡适不同时期学术思想变化与相关避讳事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日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一个时代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人物的日记,由于其即时性、纪实性,以及往往涉及重要人物、事件和记录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深入挖掘之后,便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群体,地位特殊的知识分子的日记由于涵盖众多与其同时代的学人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而显得更为可贵。民国以来的学者中,当以胡适和吴宓的日记为其中代表。建国之后,胡适去了台湾,而吴宓一生留在大陆,且其日记也在大陆较完整地出版,无论是建国前所记十卷还是建国后所记的十卷续编,在研究民国及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的学者和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  相似文献   

3.
刘火雄 《文史天地》2013,(11):62-66
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素来被视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1921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高梦旦等拟邀请北大教授胡适出任编译所所长一职。胡适则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王云五。在当年7月23日的日记中,胡适写道:他(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英文文章“A Philosopher of Chinese Reactionism”(《中国保守主义的哲学家》)发表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这是一篇佚文,与《胡适日记》提到的文章“Goodnow and Chinese Reactionism”有亲缘关系.它的价值在于反映了袁世凯称帝前胡适对新知识分子的认识水平,是理解胡适的知识分子观以及他处理与国家、政府关系的钥匙,还可从中发现他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关于何廉,最早是读胡适日记和.《独立评论》“编辑后记”了解的。胡适第一次和何廉会面是在1931年2月12日。《独立评论》创刊后,何廉也是撰稿人之一,他自己曾说:“我们两人(指和翁文灏)在该刊创刊初期,常为之写稿,募集资金以维持刊物的经营,该刊召开的双周会议常在胡适寓邸或清华俱乐部举行。”  相似文献   

6.
正"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如今我们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1917年3月8日,胡适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日记中注明这句话来自《伊利亚特》第18章第125行。但胡适不是直接从该书中摘录的。日记中说,英国19世纪的宗教改良运动未起时,其未来的领袖纽曼、傅鲁得、客白儿诸人久以改良宗教相期许。三人将其所作的宗教  相似文献   

7.
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位非凡的女性.对胡适而言,这位女性正是他的大学密友、精神导师——韦莲司。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了韦莲司小姐。在日记里,胡适曾介绍韦莲司小姐:她在纽约习美术,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  相似文献   

8.
陈远 《百年潮》2012,(6):78-79
知道胡适的人大都知道胡博士有“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名言,但是宽容的胡博士也有不宽容的一面。在民国十年(1921)五月十九日的日记中,胡适记载了“一件略动感情的事”,反映了他不讲情面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戚厚杰 《百年潮》2009,(5):74-79
1948年10月前后,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军事大决战时刻.对这时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人们多从战略上进行研究.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思想、纪律如何,尤其是被称为国家大脑的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怎样?历史档案记载的不多.现根据<胡适来往书信选>和<胡适日记全集>记载的关于中央军校毕业生孙足原不堪忍受国民党的腐败,毅然与之决裂,写信向胡适讨"一碗饭"和胡适直陈国民党的腐败、苦谏"十大进言"等来窥其一二.  相似文献   

10.
<正>胡适留学美国时,对美国总统选举比较关注,还曾两次参与模拟投票,并就中国留学生为何投威尔逊、罗斯福的票等问题在日记中做过分析。可见,在美国留学时期的胡适,对于投票选举,已有初步的认知。而彼时的胡适怕是没有想到,在往后的生涯里,他自己也会作为“被选举人”一次次出现在票选中,而且是一个“常胜者”。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为学术界所乐道,甚至被赋予诸多象征意义.1949年国民党政权逃台后的蒋胡关系,既是大陆时代的延续,也有在台湾时空环境下新的特点.蒋介石在台湾时期日记的开放,为研究二人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蒋介石与胡适均记载了他们交往的经过与彼此观感,但相异甚大,往往是"一个事件,各自表述".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胡适与在公开场合下对胡的"礼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后的玄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2,(2):100-112
1949年1月1日的胡适日记很简短:"南京作‘逃兵’,作难民,已17日了!蒋先生有主张和平的文告。"此前的1948年12月14日,胡适匆忙离开北大,告别大军合围中的古城北平。三天后(12月17日)就是他的生日,  相似文献   

13.
章玉政 《江淮文史》2014,(2):160-164
正胡传,胡适之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陆关于胡传的研究颇少,印象中只有学者唐力行做过一些简略介绍,其他的则更多是在胡适传记中的零星提及。而胡传本人的著作《钝夫年谱》、《台湾日记与禀启》、《台东州采访记》等至今未在大陆广泛整理印行,因此  相似文献   

14.
根据胡适先生日记,对近代贵州籍著名学者谌湛溪先生的名、字、号进行了考证。考证为谌湛溪先生名立,字祖恩,号湛溪。  相似文献   

15.
胡适家书选     
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整理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的日记》之后,《胡适家书》也已整理就绪,准备付梓。在此书尚未面世之前,应《安徽史学》编辑室之约,挑选一部分先予公布,以飨读者。这部分家书,上起1908年,下迄1946年,以胡适在美国留学和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为多,内容大都为向家人报告他在外的学习、生活、工作、见闻等情况。但从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世家观念以及他对政治有极大兴趣。他以后步入国民党营垒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民党联在一起,同他年青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留学时的思想动机是分不开的。从家书所反映的胡适思想的一个侧面,对我们了  相似文献   

16.
林晓雯 《安徽史学》2016,(5):143-148
胡适于1913年11月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了题为《国际学生运动》的文章,该文是他参加当年的世界学生同盟会第8次国际大会的感言,阐发了他对于国际学生运动的认识以及中国留学生与这一运动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及胡适留学期间发表的其他英文著述,对于我们理解胡适由"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以弥补1913年1月至9月由于胡适日记缺失而空白的一段社会活动记录,同时,这些英文著述也为胡适英文文存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正以前只知道胡适在"八宝箱事件"中站在林徽因那边,替林徽因向凌叔华索要徐志摩那写了日记的箱子,从来不知道胡适和陆小曼也有这样的关系,居然还有书信之交。看了《胡适告诉陆小曼:你的一切我包了》,我知道了。我对于民国永远充满好奇,充满兴趣,这篇文章确有很多证据来证明陆小曼和胡适之间的关系。对于胡适那句"你的一切我包了",听着觉得挺感动的,对一个有妻子怕妻子的男人来说,要说出这句  相似文献   

18.
胡适学识渊博,一生中著作甚丰。仅白话诗就写了千余首,其中有一些诗,胡适称之为“应酬诗”,是应别人的要求即兴而作的,诗句平自如话,并不讲究推敲和押韵,且很简短,有些诗味。如《胡适日记》(1937年卷)中就有他作了几首“应酬诗”的记载:“1月6日,傅作义为先父子余公建纪念堂,来函征文,附上行状。历述他年少时种菜挑担,赶马车,颇能纪实,今特作小诗:拿得起鞭子,  相似文献   

19.
杨建民 《江淮文史》2016,(3):152-158
正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在五四当时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他此时或之后,对此发表了怎样的看法?这些当是我们有兴趣关注的。尽管在此之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从白话文字入手,进行种种新思想的宣传,给后来五四运动的开展,种下了精神种子,并使其萌芽成长,但是,五四运动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却并不在场。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1919年五四运动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他杂记留下来。好在他是名人,这段时间活动的情况,报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从"低调俱乐部"到"高陶事件"1937年七七事变后,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局势,许多人坚决主张对日作战,胡适和他一些朋友的调子却非常低。1937年7月30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到高宗武家吃午饭,在座的有萧同兹、程沧波、裴复恒。此皆南京之青年智囊团也!我们深谈国事,决定了两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