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永大 《百年潮》2012,(8):53-58
记得黎澍先生去世多年后的一天,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黄春生,他给了我一本《黎澍十年祭》。当时小黄对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写一写黎老,你给他开了那么多年车,他的为人、思想,  相似文献   

2.
唐明 《世纪》2022,(4):86-89
<正>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1912—1988)是我父亲唐振常先生(1922—2002)最尊重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于1943年底认识,至1988年底黎澍逝世,交往达45年。记者与主笔编辑1943年11月间,黎澍到重庆,准备担任《华西晚报》主笔,兼为《华西日报》编文艺副刊。12月底,黎澍到成都正式上任。父亲为这两家报纸的副刊写稿而和黎澍多所往还,又因一些他们共同的朋友的关系,更趋熟悉。父亲常去他们的住处五世同堂街谈天,也常一起坐茶馆,吃小吃。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的大合唱中,黎澍先生是为数不多的领唱者之一,甚至可以说,其中最高亢的"高音C"部分,是由黎澍来担纲的。在那个多有禁忌的年代,他那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思想,有如地心涌出的岩浆,火红而又滚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这四分之一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然而在此之前,世界日新月异进步的时代,中国却曾经历过长达20年的停滞。生产力长期停滞,显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因而阻碍了它的发展。长期停滞的20年,恰恰是中国大张旗鼓反对修正主义的年代。历史已经证明,那时我们所反的并非修正主义,而是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促进中国迅猛发展的指导方针,这方针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5.
张雨 《文史月刊》2010,(6):56-57
<正>方成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也曾为自己写下自传。"方成,不知何许人也,原籍广东省中山县,但生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自谓姓方,但其父其子都是姓孙的。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宣读论文是在中国文化学会。终生从事政治讽刺画,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家黎澍,早年投身革命,在主编报刊的同时,即从事近代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精通马列著作,但绝不搞教条,而是用以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他生前的社会实践活动,阅读他的著作和论述,会使我们活生生地感受到他作为史家的深沉,智者的聪慧,战士的无畏。今年是黎澍逝世十周年,本刊不惜篇幅发表丁守和研究员的文章,把黎澍这样一位学者介绍给读者。我认识黎澍是在1953─1954年间。那时他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我在中央编译局,一次开会姜椿芳局长介绍说,5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的《为纯洁祖国的…  相似文献   

7.
李钧 《炎黄春秋》2010,(9):78-80
与王学典此前出版的《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和《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等著作相比,这部《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黎澍及其探索的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可能算不上他的代表作,但注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共鸣与更持久的关注,因为这部专题文集聚焦黎澍这样一个箭垛式人物,揭橥有关八十年代的星束式问题,清理正在被遮蔽的史实,引领人们重返八十年代现场,理解新启蒙精神的本质和意义,对后学者承继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先生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他学术上的成就,多于政治上的成就。他曾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长,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9.
长者黎澍     
李小丁 《炎黄春秋》2011,(12):81-83
一整整五十年过去,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黎澍,是1961年7月,时值中共建党四十周年,《红旗谱》作为献礼电影在电视里播映。恰巧黎澍家里,有一台当时很少见的电视,于是那天父亲带我到他家后,他们在书房谈话,我和他的孩子们在另一个房间看这部电影。谈话结束,他们也到这个房间来看,当演到春兰穿上一件胸前绣着"革命"二字的大襟袄时,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哄堂大笑。黎澍伯伯的笑声格外爽朗,我看到他的目光里,带着些许讥讽。我家和黎澍一家的交情,比半个世纪更久长。黎澍夫人徐滨伯母和母亲于川是中学同学,  相似文献   

10.
黎澍老师逝世已经十年了。然而先生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清晰地浮现于眼前。先生那慈和而深邃的目光、博学而深刻的洞察力、与时代俱进的睿智的思想、刚正爽朗的性格、平易近人的风格,尤其是对青年人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对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他不以为然的人物或者某人做...  相似文献   

11.
<正>赵建成是中国当代水墨写实人物画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上世纪70年代曾师从朱乃正先生学习绘画,80年代曾受教于王子武先生、周思聪先生专攻中国人物画,90年代初人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三年,与徐悲鸿先生、蒋兆和先生一脉相承。在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中,赵建成先生的艺术创作已经形成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成为当代中国水墨写实人物画中的翘楚,其人物画无论是立意、笔墨、造型还是整体呈现的气度、神韵、格调,均属于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2.
何香凝与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信夫 《民国档案》2004,(1):115-121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名女政治活动家何香凝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指引下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行列的。在整个民主革命进程中,何香凝同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何香凝坚决捍卫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完成其未竞事业仍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与庐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伟 《文史春秋》2009,(3):26-35
抗日战争前10年和后3年,庐山曾是国民政府的夏都,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蒋介石从当上北伐军总司令开始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到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20多年,许多时候是在庐山度过的;他在这期间的许多会议、活动、决策,都在庐山上进行。因此,庐山与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紧紧连在一起,见证了中国政治斗争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4.
徐平 《炎黄春秋》2003,(9):48-50
黄埔军校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丰硕成果。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中国危亡,解决中国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提出创建革命军,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而当时在中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革命军政人才的学校,黄埔军校就是适应这种军事政治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并获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和最杰出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经历无数坎坷,领导人民推翻了腐朽颟顸的清帝制王朝,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不仅如此,中山先生在中西政治法律思想风云激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温家宝总理今年多次论述中国政治改革,这激起了人们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期望。在3月份的"两会"期间,温家宝就强调"政治体制不改革,中国现代化事业就不会成功"。在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时,温家宝再次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最近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的时候,温家宝再次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并且明说,执政党会毫不动摇地进行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史学界正在針对尚钺同志的修正主义观点进行严肃的批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历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报刊已發表了黎澍、翦伯贊等同志的批判論文十余篇。这不仅是历史科学領域中的而且也是思想战綫上的一场尖銳的兩条道路的斗爭。从批判中所提出的問題来看,尚钺同志的修正主义观点,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宣揚学术領域内的阶级斗爭“熄灭论”。如他在“踏实鑽研与坚持真理”一文中公然宣称,在历史科学領域中是否还有兩条道路斗爭的殘余存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問題。他不仅不承認学术領域内还存在着资产阶級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級思想体系的严重斗爭,甚至对这种斗爭的殘余  相似文献   

18.
陶易 《文史天地》2010,(6):59-64
<正>这些资料颇有味。南北齐名的现象,不知是否也独具中国特色。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央视十套推出了《香江传奇人物访谈》栏目,在《国学大师饶宗颐》一期中,主持人介绍说:"他曾与钱钟书先生并称‘南饶北钱',现在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南饶北季'。"其实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南北齐名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到北京开会。会期中,去看望黎澍同志,见面后闲谈到改革问题。黎澍同志说:“改革的路,会是很长的。但,无论如何,当前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逐渐改掉‘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仲谋 《炎黄春秋》2011,(10):43-48
陶行知先生1951年因电影《武训传》牵连遭受到批判,迄今已60周年。这是发生在陶行知逝世5周年、新中国诞生不到两周年的一次重大思想政治运动。当年激烈批判陶行知的先生们,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