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军 《文史精华》2006,(4):56-60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在他的故乡圣地尼克坦(亦称作和平乡), 建立了一所实践他教育理念的印度国际大学。于是,这个小小的乡村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之乡”。在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里,有一个唯一的外国学术机构,那就是中国学院,是在中国官方与民间热心人士支持下建成的。泰戈尔为  相似文献   

2.
正刘仁航与泰戈尔,一个是饮誉世界的印度诗人,一个是江苏邳州籍的中国学者,集教育家、诗人、哲学家、佛学家诸多头衔于一身。他们是怎么联系到一起来的呢?他们之间又建立怎样的友谊呢?说起来倒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泰戈尔访华与刘氏会晤北京法源寺1924年4月12日,一艘海轮缓缓驶入上海汇山码头,泰戈尔和他率领的印度国际大学访问团一行6  相似文献   

3.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早在本世纪初就由日文译成中文传人我国。到20年代,则被大量地直接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感情.早在1881年,泰翁于其《死亡的贸易》一文中,严厉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他在自任校长的印度国际大学中特设中国学院,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井区热情接待来访的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他曾无限深情地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1924年4月12日,应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翁率领由国际大学教授、梵文…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豪,作家、社会活动家,有“诗哲”的美誉。徐志摩(1895-1931),二、三十年代最出色的新诗作者。这两位不同国籍、年龄悬殊的诗人,怎么会成为忘年交呢?共同的艺业,是泰戈尔老人和青年徐志摩产生如父子般友谊的基础。泰戈尔是五四以后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最多(达300余种)。他曾两次到过中国,结交了好几位文坛好友,其中结交最早,感情最深的当数徐志摩。而徐志摩对泰戈尔更是敬如天人。自1928年至1930年,徐志摩在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任教。他生…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林立自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1924年访华后,中印两国文化交流逐渐得到开展。原有的渠道拓宽了,又开辟了新的渠道。在他来华前,中国学术界对印度文化的重新认识与研究范围有限,主要表现为对泰戈尔作品的翻译介绍及对梵语文学、印...  相似文献   

6.
不断重复着这种论调激起很多共鸣一 对于泰戈尔来说,1924年的中国之行期盼已久,却不尽如意.多年来,他期望印度、中国与日本,能够在精神上融合,东方智慧或许能纠正这个西方主导的世界的价值偏差,后者太过重视物质创造与力量扩张. 这种感觉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加剧.战争的残酷、无意义,像是宣告了欧洲价值的破产.“欧洲人是一种有系统有组织之自私民族,只有外部的物质生活,而无内部的精神生活,而且妄自尊大”,1921年泰戈尔在柏林的一次演讲中说.  相似文献   

7.
任建树同志的《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本刊86年第4期,以下简称《考释》)是一篇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我曾多次认真研读,在感到获益良多的同时,也觉得其中有某些不足之处。今不揣浅陋,试言于下: 一、《考释》说:“顽石,陈独秀变成托派以后的笔名”。此说误。诚然,陈独秀在变成托派以后是使用过这个笔名,如1932年1月6日,他在他和刘仁静主编的《热潮》杂志第6期上发表的《中国民众应该怎样救国即自救》一文的署名就是“顽石”。但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他就已使用这一笔名,如1911年5月,他在《留日女学会杂志》第一号上发表《女学之必要》以及同年6月在《时事新报月刊》第一号上发表《禁米之必要》,署名都是“顽石”。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这个名字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是非常响亮的。人们听到陈独秀的大名时,不管是高兴也好,痛恨也罢,都象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如雷贯耳”。可是在这以前,只有陈独秀其人,没有陈独秀之名。“陈独秀”这个名字是他在一九一四年才开始使用的。陈独秀一生用过许多名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含意,并同他的经历和思想演变有所联系。现在把他一生使用的名、字、号、笔名、化名,向读者作一简要的介绍,请修正、补充。庆同是他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各代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二十个字排列组成的,即“……天章衍庆遐,长远传祖德,永远振家邦。”①庆同是他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南迪可以被看作是今天的泰戈尔,一个更为复杂和细腻的泰戈尔 阿希斯·南迪以一种非表演的方式,从各个方向展示了他的独特。 当他在上海美术馆和复旦大学做完两场演讲,学生们说:“他很棒!”学者们叹服:“中国若有这样的思想者,大幸。”  相似文献   

10.
在离印度加尔各答不远的一个名叫桑蒂尼盖登(Santiniketan)小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此利用自己家庭的产业和人们受他人格和理想的感召而捐赠的土地,经过多年努力,亲手创立了一所大学,这就是国际大学(Visva-Bharati)。圣雄甘地在四十年代曾到此地看望泰戈尔。当时,年届八旬、健康状况不佳的泰戈尔以这所学校相托,并得到圣雄甘地承诺。此后,赢得独立後的印度议会於1951年通过议案,宣布这所大学是一所中心大学,是对“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机构”。不仅如此,印度的历任总理都兼任这所大学的校长。中国学院(Cheena Bhavana)是这所大学里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曲沐 《广西文史》2002,(2):44-47
二十世纪之初,曾是中国思想化界最为活跃的时期。被誉为“本世纪十年代后期中国思想化界的三个巨人”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不仅都是“新化运动”(胡适称之为“中国艺复兴运动”)的主将,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旷世杰构的小说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胡二人都是赫赫红学名家,陈独秀却淹没无闻;其实,尽管他的论红字不多,但其见解却自有其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36年,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中共一大的“组织工作中,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时隔9年,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再次谈及陈独秀,他说:“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却总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独秀才从尘封的历史中走…  相似文献   

13.
相京 《文史天地》2009,(11):24-26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是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诗集《飞鸟集》《新月集》等词藻优美,脍炙人口。郑振铎曾评论说:“泰戈尔诚然是一个印度的爱国主义诗人。如果一场灾难把一切都毁了,泰戈尔的爱国诗歌能拯救世界。”而阎锡山则是一著名的军阀政客,从辛亥革命担任山西督军开始,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是民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封疆大吏。令人称奇的是,阎锡山这个大军阀与泰戈尔这位大诗人曾有过一段相谈甚欢的“亲密接触”,值得后人玩味。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和瞿秋白都是中国共产 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他连任五届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担任党的总负责人时只有28岁,正是风华正茂时。他们在探索中国革命前途时,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但是,他们都没能使革命的狂飙席卷神州,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瞿秋白英年早逝,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陈独秀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传播者之一,其功绩和影响之大,世所公认。值得指出的是,陈独秀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唯物主义态度和求实精神。他认为马克思具有“实际研究”和“实际行动”两大精神,我们应“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同时,“还需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7——178页)陈独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建党和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的探索中形成了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看法,从而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80周年了。当我们将告别百年沧桑的历史,昂首迈入新时代时,我们不可忘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我们更不可忘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是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将中国从黑暗和愚昧中引领出来,走向寻求光明、真理的漫漫征程。毛泽东生前多次谈论陈独秀,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作为极有磁力的进步思想界的领袖,他的这段光彩照人的历史,是我们民…  相似文献   

17.
一、前 言陈独秀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自“一大”至“五大”连任党的总书记。然而,他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如1942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中央学习组讨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会上曾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早期的建党思想相当丰富,正确与错误并存,整个说来,基本上是正确的,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一他论述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呢?陈独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初,由于对旧中国军阀统治和官僚政治的极端仇视,由于从现实生活中看到政党只不过是军阀官僚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陈独秀对政客、政党很不以为然,认为党乃私党,天一乌鸦一般黑。他否定党派政治,竭力主张“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因为中国“政党之岁月尚浅,范围过狭,目为国民中特殊一  相似文献   

19.
1941年8月7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去世,这一消息在中国文化界引起较大反响,遂有中央研究院、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西南联大等文化机关及团体发起追悼泰戈尔的各项活动。今年是中印文化年,也是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兹特选辑本馆所藏中方筹备、举行泰戈尔追悼大会相关信函及文件以飨读者。本组史料内容涉及当时政学两界众多知名人士,对于研究中印关系及泰戈尔在华影响等问题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傅宁军 《世界》2007,(2):64-66
中国人对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了解,是从阅读泰戈尔的诗开始的。这些流传甚广的泰戈尔诗集,最早直接从孟加拉文翻译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孟加拉语翻译家石真。她曾与她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吴晓铃教授一起,去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留学。我们在北京访问石真教授,她已八旬高龄,举足有些迟缓,可是提到印度,她脸上仍浮起了少女般的纯真微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