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纸张与浆糊是书画装裱的重要材料,其性质影响着裱件的整体美观与保存寿命。日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装裱样式,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艺术特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装裱材料——和纸与古糊。在挂轴装裱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性质的和纸与浆糊,体现出日本对传统装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古糊与和纸结合使用,相得益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志玮 《风景名胜》2020,(2):0280-0280
衍纸艺术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先通过从衍纸工艺的产生背景、宣传发展及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对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发展进行分析,努力寻求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纸和薄纸     
在传统的抄纸工艺中,像抄“会纸”这样的小张又不须严格把握厚薄的普通用纸,是最容易的了。  相似文献   

4.
荣新 《民俗研究》2014,(3):104-113
纸扎是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中常见的一种乡民艺术,与礼仪、祭祀活动密切相连。鲁西南地区素来重视丧葬礼仪,仪式中的纸扎品类丰富、制作精美。通过对一场鲁西南乡村三周年仪式的田野调查,将纸扎置于丧葬仪式这一乡民生活场景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纸扎与丧葬礼俗的依存关系,具体而微地呈现纸扎引发的村落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展演与互动。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曾先后在一些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于是引起国内外许多学和广大人民的关注和提出疑问。是否蔡伦前约二百年就有了纸?造纸术还是不是蔡伦发明的?新发掘的纸状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经对历次的发掘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化验,结论认为:20世纪有关纸的考古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  相似文献   

6.
戏曲纸扎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鲁建 《民俗研究》2000,(3):175-179
供奉纸扎,是宋代以来丧俗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纸扎的种类不外乎四大类:其一是神像,多流行于河北、陕西、福建、台湾等地,西北地区扎制大件的较多,闽南地区多流行小件  相似文献   

7.
时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130-138+143
藏经纸专用于书写、印制经文,制作精良。关于藏经纸的研究,以往多关注于文献记载,鲜有实物分析。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养心殿乾隆御笔挂屏脱落的藏经纸残片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镜、纤维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超高液相色谱及多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倪仁禀”朱印藏经纸的层次结构、原料、工艺和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挂屏所用藏经纸以皮类纤维为原料,经黄柏染色并施蜡,且背面有《华严经》经文,是对藏经纸的二次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曾先后在一些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于是引起国内外许多学和广大人民的关注和提出疑问。是否蔡伦前约二百年就有了纸?造纸术还是不是蔡伦发明的?新发掘的纸状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经对历次的发掘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化验,结论认为:20世纪有关纸的考古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  相似文献   

9.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成为古时人们的一种习俗.还流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0.
纸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文献对纸扎多有记载,以此为线索,对纸扎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演变脉络做了初步梳理,发现其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的脉络,即纸扎自身形态的发展和功能演变、纸扎由"鬼节"到全时态的覆盖、纸扎的象征文化定位与功能收放。  相似文献   

11.
惜字即敬惜字纸,指对文化的崇敬和珍惜,惜字社是由敬惜字纸信仰延伸出的一个清代民间组织。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碑廊里的惜字社碑记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定府学训导左犹龙组织成立惜字社,倡导敬惜字纸的过程,为研究清代敬惜字纸信仰及其组织——惜字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手工纸诞生于中国,兴盛于中国。造纸术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手工纸代替其他各种书写材料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其他文明的生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手工纸是中华文化天生的诠释者,二者血脉相连。本文从中国手工纸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手工纸的独具魅力以及传统手工纸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三个方面对传统手工纸及造纸术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工艺特点进行了探讨,意在发掘传统手工纸的生命力,展现手工纸及造纸工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欣 《黑龙江史志》2013,(13):11-11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中国传统壁画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文化艺术色彩,是中国传统艺术色彩装饰的得力传承者,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出发,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的审美观念、西域文化、工艺材料等方面的较大影响,是中国传统壁画色彩装饰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壁画的主要展示形式,如人们现实生活状况、历史时代和英雄故事和宗教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瓷器的美学特点来说,其追求的是温文尔雅,含蓄内蕴,少雕琢,少直白,自然天成的意境美,这种追求在宋代的瓷器表现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元以后,蒙古族的进入打破了许多惯常的传统,文人的主流文化被许多民间文化所代替,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市民文化和俗文化的兴起。到明清时期,城市化、商品化的加速,陶瓷作为一种商品和一门生活艺术的世俗化特点更加明显。城市化的过程,是人文化的过程,也是艺术从宗教的神圣化中分离出来,走向世俗化独立发展的过程。这样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化艺术整体发展历程的理解,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宋娟  彭向前 《收藏家》2022,(9):79-82
侧理纸是出自晋代的一种历史名纸,制作方法久已失传。从东晋就开始认为,侧理纸得名来源于纸面上纵横斜侧的独特的纹理特征,实际上这是昧于音韵学常识,望文生义而作出的误判。“侧理”又写作“侧梨”,“侧理”“侧梨”都是“陟釐”的异写。陟釐即水苔,侧理纸即苔纸。侧理纸的制作原料,起初以陟釐为主,后来扩大到海苔。侧理纸,实应写作“陟釐纸”,其得名当来源于制作原料陟釐而非其纹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仇秀莉  杨慧 《文史月刊》2003,(12):27-29
人民币,做为一种金融流通的纸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对它一定不会陌生。然而,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还不具备造人民币纸的条件,所用的人民币纸都是从外国进口的,为了尽快生产出我国自己的人民币纸,来自全国造纸行业的近百名造纸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及工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聚集在太行山下、汾河岸边的山西太原造纸厂。他们不畏艰难,用两年时间,成功地试制出高质量的人民币纸,填写了新中国金融史上的一页空白。近日,笔者走访了当年参与试制人民币纸全过程的原太原造纸厂技术员李家续、生产…  相似文献   

17.
王牧 《旅游》2002,(10):13-15
每次想到浙江温州泽雅地区造的纸时,就会颇为感慨,这些通过72道繁杂工序.费时至少3个月.最少需3个纸农细心制作的一张张的纸,没有被画家绘制成艺术品,也没有印制成书流传于世.它们最终被一把一把地烧成了灰烬!  相似文献   

18.
无酸纸的发展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酸纸是很重要的一种馆藏文物保护载体.本文对无酸纸的发展现状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根据我国文物保护的需要,研制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是无酸纸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刘严杰  李春郁 《神州》2013,(34):237-238
当今社会,中民族文化与传统设计对现代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设计与现代设计,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种不可磨灭的传承关系。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无穷魅力,说明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难以割舍,21世纪被人们称为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的全球化新世纪,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民族文化与艺术,仍然是当代设计的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20.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1,(12):82-83
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