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抗战时期金融史的研究──读《四联总处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抗战时期金融史的研究──读《四联总处史料》魏宏运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经济史,大致可以分为1927—1937、1937—1945、1946—1949三个时期。在国民政府交换频仍、纷繁杂存的经济行政机构中,有一个几乎与后两个时期共始终的,对国民政府的经...  相似文献   

2.
为人,特别是为官,能做到林森这地步的,确实不多啊!中华民国时期,只有三位名人的头像有幸上了中华民国钞票,这三人分别是国父孙中山、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相似文献   

3.
刘相平 《史学月刊》2003,(4):126-128
国家审计署组织编写《中国审计史》 ,笔者有幸侧身其中 ,参与编写中华民国时期南方革命政府的审计历史。几经焚膏继晷 ,我们终于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消化于心 ,个人认为从制度建设角度来考察这段历史 ,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因此 ,利用所掌握的丰富的档案资料写成拙文。南方革命政府 ,是指 1917年后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先后建立的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陆海军大本营 ,和 192 5年 7月 1日改组成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随着北伐战争胜利 ,国民政府迁至武汉时 ,南方革命政府结束其历史使命。本文试图通过对南方革命政府的审计机构的建立、法律法…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史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全国各地学者的辛勤耕耘。民国史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丰硕成果。南京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现仍保留着大量民国时期的遗迹和文物;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完整的民国政府档案,为研究民国史的丰富宝藏。近些年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国史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全国各地学者的辛勤耕耘,民国史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丰硕成果.南京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现仍保留着大量民国时期的遗迹和文物;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完整的民国政府档案,为研究民国  相似文献   

6.
贺吉元 《文史天地》2013,(11):35-39
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它成立于1925年7月1日,终止于1948年5月20日,存续时间达23年之久。历经了广州、武汉、沦陷前的南京、重庆和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等几个时期。期间也曾有过短暂的南昌、北平、洛阳、广州国民政府的小插曲。  相似文献   

7.
忠烈祠是国民政府为祭祀在战争中为国家忠勇牺牲的官兵和民众的神圣场所.国民党江苏省地方各县市筹建忠烈祠的活动经历了抗战胜利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民政府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忠烈祠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忠烈祠功能的嬗变,使民众与政府之间在国家象征体系的构造上,产生了或互补、或冲突的关系.这对江苏地方忠烈祠的筹建产生了深层影响,从而导致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建祠结果.  相似文献   

8.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根据蒋介石的建议,定都南京,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就在总统府。但这时不叫总统府,全称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9.
总统府历史上曾为清朝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国民政府和总统府。这四个历史时期的主官"办公室"在构造、式样、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建筑水准和审美取向。现在这四处主官"办公室"大部留存,并已复原、开放。  相似文献   

10.
民国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曲折的研究道路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1956年以来,民国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71年,可以说是民国史研究的提出阶段。1949—1955年,除普遍学习中国革命史外,谈不上有什么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更没有中华民国史研究这个学科。195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现代史》,由于学者们对分期问题认识不一致,因而由李新主持编写的这部书定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仍然沿用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万安 《民国档案》2004,(2):37-37
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为首席专家,由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民国史专家共同承担的2 0 0 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国史研究》,近日已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项目批准号为0 3JZD0 0 9。该项目自2 0 0 4年至2 0 0 6年6月完成,第一批计划共1 1册,每册5 0万字,分别是《民国史研究三十年》、《民国城乡家庭生活方式研究( 1 91 2—1 937)》、《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外关系研究》、《民国军制研究》、《1 92 7—1 937期间的中…  相似文献   

12.
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办的“第二次中华民国史中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 2月 1 2日~ 1 3日在南京召开 ,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 80名中青年民国史学者与会 ,就“40年代的中国”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及讨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研究馆员等 5位中青年学者与会 ,提交论文 5篇 ,其中马振犊应邀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为题作了大会发言。会议还就自第一次中华民国史中青年学者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13.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薛龙博士的新著《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传统,近代化与东北地区》是近年来美国学界研究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地方史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薛龙先生早年在密西根大学学习中国历史,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一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工作。他的这部著作系统探讨了1916—1928年间,以省长王永江为代表的奉天省政府如何不断采取措施克服种种危机,努力进行经济改革和近代化建设,揭示了奉天军阀和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之所以撰写此书,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满族…  相似文献   

14.
王勇  那孝伟 《炎黄春秋》2002,(12):66-67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月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中执全会决定将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在选举国府主席的会议上,与会11名委员(国府委员共16人)全票选举汪精卫为第一任国民政府主席。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在随后成立的国民政府军  相似文献   

15.
蒋廷黻与七七事变前后的中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1936年10月至1938年1月任驻苏联大使。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介绍他担任驻苏大使期间的重要外交活动。这无论是对蒋廷黻个人生平研究,还是对中苏关系史研究,也许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振兴中华100年——第三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994年12月18日—20日在南京圆满举行。中华民国史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较为关注、发展较快、学术成果较多的新兴学科之一。在我国大陆地区,中华民国史的学术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过一批学者二十多年的艰苦开掘,特别是经1984年的“中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和1987年“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推动与促进,中华民国史研究从无到有,已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陈红民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华民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于1993年11月25、26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基本上是1949年后出生的)参加了会议。近年来,经...  相似文献   

18.
武汉国民政府1926年12月从广州迁到武汉,并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临时联席会议(简称武汉联席会议),行使最高职权。至1927年“七一五”事件前,它是共产党参加的国共合作的革命政权;9月,宁沪汉三方合流,其政权便成为历史。它存在前后仅10个月,但在民国史和中共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史学科从无到有,取得巨大的成绩。然而,该学科的基本框架是在1970年代确定下来的,已经无法适应学科研究内容与方法上的多样化。本文在对中华民国史学科建设学术史进行全面反省的基础上,提出用民国史观来构建中华民国史学科新体系的建设性意见,并初步分析了以民国史观指导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意义与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史研究在中国大陆起步于1972年,兴盛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历经40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成果最为丰硕、研究队伍最为广大的学科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民国史研究的开创者,由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是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11年7月,《中华民国史》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共计36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在民国史研究领域造诣高深、学养丰厚的研究专家,就《中华民国史》出版的学术意义、其成就与不足、尤其是就民国史学科的当下发展及其未来走向,贡献他们的意见,俾可引发学界更多的思考与讨论,将民国史研究继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