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平 《郑和研究》2001,(2):2-10
郑和研究要继往开来,这是历史科学的使命。历史本身不仅是人类遗产的文化现象.而且对其主体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门科学。研究郑和是历史的需要.把郑和研究推向深入.是历史发展和现实的要求。历史科学的特征就在于它的规律性、继承性和借鉴性。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郑和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十年中,郑和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时平 《郑和研究》2004,(3):68-70
近百年的郑和研究,学术界围绕着郑和及其下西洋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逐渐由历史领域中的专题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分学科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使得郑和研究呈现学科不断融合及拓宽的趋势。随着郑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王景弘的研究也愈来愈重视,发掘并考证了一些新的材料,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可见,对王景弘的研究,是郑和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已经成为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在郑和下西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郑和。能不能产生海权思想,这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有关资料,或者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尚待进一步去查找、证实,使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使有争议的双方达成共识。这在当前的郑和研究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如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也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璀璨明星,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近年来;“郑和研究与明初海防”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揭示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原点,而且有助于考察明初海防事业的历史全貌,并对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拟以郑和下西洋为切人点,对明成祖的海防战略思维作一探讨,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太仓市郑和研究会积极发挥在郑和研究、太仓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抓住有利时机,宣传郑和与郑和精神,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扩大太仓和太仓港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太仓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市史志办主任汪放与上海大学郑闰教授抓住2008年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在太仓举办的有利时机,在太仓市史志办的支持下,精心编撰,赶在今年航海日活动前夕出版了《太仓港史话》一书。作为向2008航海日活动献礼的图书,在航海日活动期间广泛分发,受到了与会嘉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郑闰 《郑和研究》2009,(2):62-64
近日,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各界反应强烈。因为,“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终于能让中国人民,让全世界人民知悉了解。问题在于,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既以郑和真人真事为题材,就得尊重郑和后裔繁衍至今的历史真实。然而,《郑和下西洋》的编剧朱苏进居住在南京市区,明知南京有郑和后裔,明知南京有“郑和研究会”,却不愿合作,反而“闭关写作”,谎编、胡扯郑和收养“宋莲芯”遗腹子故事,从而造成“路人皆知”郑和后裔原来如此的“历史假象”。  相似文献   

9.
郑和是15世纪初年的人物,五百年后始为人们所注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关史料较少且比较分散,他的一生和航海事业迄今还有不少空白;二是五百年后,人们才真正对郑和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较全面,有目的、有系统地研究郑和,还是20世纪下半世纪的事。  相似文献   

10.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率领的下西洋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久、航程之长,都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郑和航海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现存记载郑和海洋思想方面的资料很少,国  相似文献   

11.
《郑和研究》2007,(4):58-59
郑和精神,检察文化,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却因地域的机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2007年10月10日,太仓市人民检察院在本院主办了“郑和精神与太检文化专题研讨会”,成功地演绎了“郑和精神在检察工作中的诠释与运用”这一命题.为深入推进太仓检察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特邀参加会议的主要人员有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理事长范金民.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名誉常务理事罗荣真,原南京交通学校校长、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黄荣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研究》主编王健研究员,《清风苑》杂志副总编殷方女士,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赞,郑和研究学者、原苏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原主任谭金土,苏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真扬,郑和研究学者、太仓史志办主任汪放,太仓市文联主席陆静波,太仓地方文史专家张炎中.太仓检察院的干警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西方人对郑和的研究始于英国人梅辉立(W.F.Mayers),而国人的郑和研究则以梁启超1904年在《新民晚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为开山之作,故有“百年郑和研究”一说。殊不知,15世纪的葡萄牙人当年已注意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且对其前因后果以及当时中华帝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有相当的了解。本文对葡萄牙官方编年史家巴罗斯(Joao de Barros)1563年出版的《亚洲旬年史之三(Terceira Decada de Asia)》内的一段有关记载进行了详尽评析,并简要评说了郑和研究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历史学家对郑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后世研究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郑和研究曾经曲折。改革开放后迎来了郑和研究的春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术团体纷纷成立,研究队伍越来越大,研究领域越来越广,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郑和研究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纪录片摄制组召开的专家会议,在会上看到阳光卫视最近拍的郑和纪录片,不禁大为惊讶。这部片子喋喋不休地说郑和在海外大搞“霸权”,甚至不惜编造了郑和企图在锡兰国照例搞“霸权”遭到反抗而被锡兰国王给赶下海的谎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颠倒,而且是对郑和下西洋的丑化和诬蔑。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伊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越来越迫近之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郑和,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郑和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面对这一现实,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与白下区人民政府在第二届南京(白下)郑和节期间,于9月28日举办了以“21世纪初的郑和研究”为主题的专家学座谈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郑和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研究视野的拓展和专题研究的深入,四部专著的问世以及《郑和研究》杂志组织的相关专题研究堪称亮点,对前人研究成果或传统观点的考辨与论争令人耳目一新,以郑和及其时代为凭借展开多学科、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思考是郑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彭勇 《郑和研究》2007,(1):14-21
2006年,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研究之余热,借中国“航海日”确定一周年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机,郑和研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本年度出版专著近10部,专业论文约百篇。本年度郑和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总结、争鸣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事件的郑和下西洋,海内外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作为经验的郑和下西洋,特别是作为知识积累重要里程碑的郑和下西洋,仍有探究的空间。从知识的视野来看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的远航正是中国人海外知识累积与递进的重要历程。这一认识有必要从郑和研究的兴起谈起。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春节期间,南京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涛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菽在北京首次相逢,相谈甚欢,郑宽涛以自编的《咸阳世家宗谱》一书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新编出版的《郑和研究之路》作为礼物相赠,郑宽菽以一套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发行纪念封回赠,两人相约,今后加强联系,共同为郑和研究事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稿约     
《郑和研究》是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太仓市郑和研究会主办的,国内惟一以郑和下西洋史迹及相关专题研究为主的定期性专业学术刊物(内部季刊)。本刊创办20多年来,已经成为海内外郑和研究学者、关注郑和下西洋史实人士发表学术成果的主要阵地,进行学术交流的和谐平台,了解郑和研究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