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甲骨文■等字形通常隶释作“冎”字,与其密切相关的■等字形旧释“骨”(冎),或释“■”,现在许多学者则释作“肩”。依据■等字形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以及古文字和传世典籍等材料,并从■等字形与相关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来分析,释“肩”依据不充分、不妥当,释“骨”更为合理。通过释论■等形及相关文字的释读问题,进而辨释“■”与“■”两种字形的形、音、义关系,我们认为甲骨文“■”与“■”已明显分化为两个字——“■”释读为“冎”,“■”等形则应释读为“骨”,也就是说“■”与“■”表示的是“冎”“骨”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3.
4.
越窑育瓷珍品——秘色瓷,向被中国瓷坛誉为古瓷瑰宝。 人们习称之“秘色瓷”,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则明确表述为“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同时出土14件越窑青瓷。内有碗7件,盘6件,八棱净水瓶1件,其中有2 相似文献
5.
6.
7.
8.
“史德”论是史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这一概念最早由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后经梁启超等人进一步阐发。柳诒徵在对章学诚、梁启超等人“史德”论批评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论述了“有史而德”及“从德而史”的辨证关系,并强调“治史以畜德”的重要性。柳诒徵的“史德”是对前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代的经济基础,农业虽是主项,但畜牧业并不能忽视.甲骨文辞例里的刍,既作放牧讲,也有作为牲畜和畜牧奴隶之意,它的多种含义以及各地大量贡刍,体现了当时畜牧的发达.而牧场的众多与商王朝对牧养牛羊的重视,也反映了畜牧业在商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重视商代农业文明的时候,决不能忽视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12.
蔡子葵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1):12-18
今所见李商隐诗集和文集的笺注本均定型于清代,其中冯浩《玉谿生诗笺注》是最为详备精审的笺注本。本文叙述《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概况,分析阐明各版本在编订诗歌年份、笺解注释与诗歌文字校改方面的变化特征并肯定此书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周洪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3):45-47
清乾隆十五年刊《禹山仁村竹氏宗谱》是一部未见著录的罕见版本,书前所载王十朋《东海竺氏家谱序》、朱熹《宋驸马淮宁伯文甫竺公行状》更是不见于两人文集与年谱的重要佚文.堪补《宋史》、《嵊志》与二人文集、年谱之缺,对研究嵊县禹山仁村竺氏一支姓源变迁以及此谱编纂缘起.与夫竺简生平大节、朱熹政治思想倾向,均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走出了一条道路.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却一直不加理会,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朱熹是儒家思想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二人的义利观在思想基础是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由于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相异,且作为当时代的学者,他们都相当关注当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因而,他们的义利观也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有了一些歧出之处。试图挖掘二者义利观的相异之处及其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7.
Richmond Y. Hathorn 《Romance Quarterly》2013,60(1):55-58
Abstract Brigitte Cazelles. The Unholy Grail: A Social Reading of Chrétien de Troyes's Conte du Gra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25 pp. William W. Kibler, ed. The Lancelot-Grail Cycle: Text and Transformation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vii + 247 pp. $37.50. Richard G. Hodgson. Falsehood Disguised. Unmasking the Truth in La Rochefoucauld. (Purdue Studies in Romance Literature, 7) West Lafayette, Indiana: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75 pp. Doris Y. Kadish and Françoise Massardier-Kenney, eds. Translating Slavery: Gender and Race in French Women's Writing, 1783-1823 (Translation Studies, 2). Kent, Ohio, and Lond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46 pp. Jean-Xavier Ridon. Henri Michaux, J. M. G. Le Clézio: l'exil des mots. Paris: Éditions Kimé, 1995. 146 pp. 130F. Raylene L. Ramsay. The French New Autobiographies: Sanaute, Duras, and Robbe-Grillet (Crosscurrent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Gainesville,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6. 263 pp. C. Christopher Soufas. Audience and Authority in the Modernist Theater of Federico García Lorca.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96. xvi + 191 pp. Suzanne S. Hintz, ed. Essays in Honor of Josep M. Solà-Solé: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Relations of Catalan and Castilian. (Catalan Studies, 23) New York: Peter Lang, 1996. 334 pp. Karen Pinkus. Bodily Regimes: Italian Advertising under Fasc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5. XV + 268 pp. 相似文献
18.
写官场风气 ,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写西汉官风 ,尤为司马迁关心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他写了当代官场从谀、贪酷、醇谨、疑忌等四种风气 ,认为这些风气的源头是封建君主。他写了当时的顶风派 ,但觉得顶风艰难不易。 相似文献
19.
陈向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6)
中国神话里的伏羲、女娲两神由分载到合记,由传说中的古帝,或氏族首领,到粘合为夫妇,成为阴阳二帝之神,其间经历过漫长的时间过程.这当中,两汉时期的一段演变,促成了两神传说,由虚变实,从抽象观念到具象灵祗.这一文化结果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两汉时期特定的社会思潮有关.汉人根据先秦以来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弥散于社会上下的宗教信仰,以及充满神学色彩的帝王观念,最终将其改造成化育万物,阴阳匹配的神灵. 相似文献
20.
《惜抱轩书录》为清代著名学者姚鼐所撰的四库提要初稿集,从其提要稿被《四库全书总目》采弃的情况中能充分地看出,姚鼐与当时的《四库全书总目》总纂官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清代的汉宋学术之争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