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盟 《神州》2012,(34):11
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是当时应诏北上时,在途中偶得王羲之《兰亭贴》,喜爱至极。由于当时子昂对二王崇拜之极,于是途中数临兰亭,并数日作跋,因数为十三,后世称之为《兰亭十三跋》。  相似文献   

2.
朱翼盦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碑帖收藏家、鉴定家。故宫博物院藏有他捐赠的碑帖700余种,共计文物1070件,占故宫碑帖文物总量的3.7%。其中《兰亭》拓本10件,约占故宫所藏各种《兰亭》拓本的3.1%,数量虽不多,但品质上乘。翼盦先生的《兰亭》题跋,是研究其鉴藏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他在《兰亭》收藏上喜爱而不痴迷,研究上贵在阙疑。在其他碑帖的题跋中,他常以《兰亭》为比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他还将有关《兰亭》的研究心得,运用到相关碑帖鉴定之中。  相似文献   

3.
继南宋末叶学者桑世昌之《兰亭考》一书后,俞松的《兰亭续考》又是一部关于《兰亭帖》鉴藏和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将《兰亭续考》一书所著录的面貌各异的《兰亭帖》本子一一析出。这些《兰亭帖》多属俞松个人收藏,亦偶有他人收藏之物,并留下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诸多题识,以此可以大致梳理出某一禊帖的流传鉴考情况。惜书中所涉《兰亭帖》实物多不存于世,使得后世研究者无法窥其真实的图像面目,遂形成文献意义上的"兰亭帖"。此外,俞松不仅是一位古书画收藏家,也是一位鉴赏家,他对古代法书多有鉴评,本文亦适当录出,进而对书中所涉猎的古代法书的鉴定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管窥南宋时期的收藏家们对《兰亭序帖》的鉴定和收藏之概貌。  相似文献   

4.
李艳霞 《收藏家》2006,(10):13-20
《兰亭序》—在宋人桑世昌集《兰亭考》卷一《兰亭修禊序》下注云:“晋人谓之《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诗序》或云《兰亭记》,欧公(欧阳修)云《修禊序》,蔡君谟(襄)云《曲水序》,东坡(苏轼)云《兰亭文》,山谷(黄庭坚)云《禊饮序》,通古今雅俗所称俱云《兰亭》,至高宗皇帝(赵构)所御宸翰题曰《禊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统、孙绰等文士名流及亲友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溪畔集会“修禊”(一种古代民间习俗,于农历二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古人临水修…  相似文献   

5.
《兰亭》临本 赵孟頫的临、跋《兰亭序》,从文献上看,单独的《兰亭》临本最多,问题也最复杂,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从记载便基本上可断定为真迹的。二、需见原迹才能辨别的。三、不见原件从著录也可判断真伪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化之谜,莫过于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澍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I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书写序文手稿,日《兰亭集序》。序中屺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世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赵孟的《定武兰亭十二跋》与《兰亭序》绝相似 ,自唐宋以后 ,载誉五百余年 ,至今不替。但 ,不幸的是 ,《定武兰亭十二跋》纸本真迹 ,已于清乾隆年间 ,在内府几毁於火。经英和在灰烬中拣出残存三小片 ,十六残行 ,六十余字 ,后流落到异邦日本 ,世人长期以来不能窥其全貌而为憾事。然而 ,惊喜的是 ,赵孟手书《临兰亭序》及《定武兰亭十二跋》全文铜简 ,最近在河南省浚县面世。消息传开 ,在文学界、文物考古界引起极大轰动 ,一些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一争先睹为快。世人皆知 ,赵孟 (12 5 4…  相似文献   

8.
劳棠 《收藏家》2014,(1):29-30
2013年12月7日“‘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将举行开幕仪式,并首发《启功、潘主兰书画作品集》,随后还将出版潘主兰艺术研究会会刊《素心“‘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特辑》。展览展出启功、潘主兰二位先生书画作品各50件,直面探得两先生之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富春山居图》作为传承至今的众多经典名作中的一件,堪称旷世珍品,这件由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所完成的倾力之作,素有"画中兰亭"之誉。回望历史,古往今来的众多艺术名家都曾或直接、或间接地心手追摹过这件经典之作,可以说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数不清的艺术传承者都曾得到过《富春山居图》的滋养。今天,这件"画中兰亭"已经一分为二,画卷前半卷世称《剩山图》,  相似文献   

10.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市郊西南13.5公里,为著名的书法圣地。相传越王勾践种兰于此[1],东汉时建驿亭,故而得名。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注》云:“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兰亭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物古迹,闻名中外,为我国文人雅士所钟情,国际友人所向往,这与兰亭雅集有关。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盛之、谢安、谢万、孙绰、支道林及献之、凝之、玄之等41人,荟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活动[2]。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古…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宫内所刻法帖与诗文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严格控制·企羡》注引王羲之《临河叙》有"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一段为传世《兰亭序帖》所无。清李文田在跋汪中藏《定武兰亭》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说:"……(《临河序》)‘录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4,(1)
<正>2013年12月7日"‘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将举行开幕仪式,并首发《启功、潘主兰书画作品集》,随后还将出版潘主兰艺术研究会会刊《素心"‘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特辑》。展览展出启功、潘主兰二位先生书画作品各50件,直面探得两先生之艺术底蕴。潘主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称为"占主导地位老书家、代表着今日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的书法大家"。他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2013,(2):13-13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流觞曲水”是古时上巳节流行的一种游戏。人们围坐在河渠两岸,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流觞曲水游戏,四十二人饮酒咏诗,所作诗句结成《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兰亭集序》。从此,三月三亦成为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  相似文献   

15.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市博物馆是市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40多年来市博物馆一直负责南京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的科学发掘工作.在发掘的数百座六朝墓葬中,有十多座墓葬出土了保存较好的墓志.墓志作为汉以后墓葬中出现的特殊文物,具有独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当我馆考古人员于60年代中期发掘出《谢鲲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时,曾轰动国内外,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郭沫若先生率先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发起兰亭论辨大会战.80年代初,我馆在栖霞山附近又获重大成果,发现了南朝《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梁桂阳王妃王慕韶墓志》,再度受到中外书法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书法理论研究的深  相似文献   

16.
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在《兰亭集序》及《兰亭诗》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散怀山丘”的超然,乐极而悲产生的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后来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范景中 《收藏家》2009,(9):91-92
贾似道刻《宣示表》、《玉枕兰亭》和《玉版十三行》,世称贾氏三刻,是宋代赫赫显目的单行法帖。这三帖的原石大概都在晚明出土于杭州葛岭的贾氏半闲堂旧址。《玉版十三行》初归泰和令陆梦鹤,继归观桥叶氏、王氏,后又为翁嵩年以三百重金购得,康熙末年贡入内府,现藏首都博物馆,定为重宝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史树青 《收藏家》2000,(6):50-51
1941年辛巳,余考入北平辅仁大学读书,当时在学校西侧的护国寺是一个旧货市场,从场内谢子陶冷摊购得明陶望龄榜书《兰亭古迹》四大字,纸本,长32、横96.2厘米。陶氏为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万历间,兴起的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倡革新的“公安”派文学代表者之一,明史卷216有传。此题榜显系为其乡兰亭胜迹而书匾额的底本。明代  相似文献   

19.
浙江图书馆藏《越中八景图》工笔册页,可谓李因山水画的代表作,内容为禹庙吟风、越台樵唱、柯亭椽竹、兰亭醉月、鉴曲渔歌、辰闸潮声、石宕观鱼、钱溪塔影。  相似文献   

20.
金丹 《东南文化》2001,(7):57-61
阮元是书法史上真正意义上否定《兰亭序》的第一人,阮元否定《兰亭序》的思想渊源及动机,是以否定《兰亭序》来动摇二王在书法史上的权威地位,为在二王之外另辟新境寻找理论支撑。他的兰亭观始终与南北分派及碑学思想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书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阮元否定《兰亭序》的论据虽然不足,但却为清代碑学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