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学家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一书中对史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在章学诚、梁启超史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论史德,既强调“从德而史”,更突出“由史而德”,主要从“治史以畜德”的角度论史德。柳诒徵的史德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德论的发展,从中亦可看出柳诒徵以一贯之的经世致用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2.
“史德”论是史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这一概念最早由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后经梁启超等人进一步阐发。柳诒徵在对章学诚、梁启超等人“史德”论批评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论述了“有史而德”及“从德而史”的辨证关系,并强调“治史以畜德”的重要性。柳诒徵的“史德”是对前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史德"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戈 《史学月刊》2006,(8):5-13
文人与史家的不同并不在于是否具备才、学、识,而在于是否具备史德。章学诚不同于刘知几之处,就在于他不把史识看作最高标准,而是在史识之上又设置了更高的规定,即用史德来约束和规范史识。史德即尊君,心术即名教。章学诚的“史德”是一个封闭性概念,它主要是对史家的职业性要求,最多只涉及到一些对统治伦理的维护和承诺。而“新史德”则是一个开放性范畴,它更多地要求史家对公众和社会承担一种必要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内涵不在于轻易认同什么,而在于严肃质疑什么。新史德的本质不是道德,而是道义。  相似文献   

4.
冯天瑜 《史学月刊》1999,(3):114-115
临文必敬论古必恕清人章学诚在唐人刘知几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之外,还特别增加了“史德”一条,这实在是大有深意的。章氏对此所作的解释是: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文史通义·史德》)章氏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足以成就优秀的史著,他指出:而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文史通义·史德》)章氏反对将才、学、识简单理解为辞采、记诵、击断,他认为真正的“良史之才、学、识”还有深层的内涵──史德。他是把著书者的心术之正作为史识的前提看待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史学史上,唐代刘知几首次系统地提出历史家应兼备才、学、识三项条件,被后世学者持为评论史家的标准。时过千余年,清代章学诚又以其具体而深刻的论述,充实和发展了刘氏的“史才三长论”,受到人们的称道。对刘、章二人所论史家各项条件的涵义以及二家理论的相互关系,目前史学界尚存在不尽一致的认识。或以为刘氏所论的“史识”已包涵了“史德”的内容,只是未标以独立的“史德”之名目;或以为“史德”是章氏首倡的一个史家条件,与刘氏的史识论并无关系。但一致的观点是,章氏首次把“史德”作为一个独立于“史才三长”之外的条件,提出了史家应兼备德、识、才、学四个条件的理论。本文认  相似文献   

6.
笔、墨、紙、砚合称“文房四宝”,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文房四宝”这一名詞的起源,却很少有人注意,原来它是起源于徽州,徽州宋时就兴建了四宝堂。《徽州府志》和《歙县志》都在古蹟門里列有四宝堂的名字,說是“在府治,宋建,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其实要說徽州具备这四者而且都超过别处的产品,那是有些夸大的。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話》就說过:“世言歙州有文房四宝,謂笔、墨、紙、硯也。其实三耳,歙本不出笔。”那么歙州具有“文房四宝”的說法是怎样来的呢?现在把这四者在徽州的情况約略地分别談談。  相似文献   

7.
“帝”是《山海经》里出现频率最高的神,在历代的《山海经》研究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本从《山海经》本出发,探讨“帝”的身份和来源,初步认定“帝”是《山海经》里的一个后起的至上神,在长期口头的流传中渗入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并与帝俊、黄帝、西王母等几个大神的身份发生重叠,从而形成《山海经》本里“帝”与其他天帝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曾经说过:“志乃史体.原属天下公物,非一家墓志寿文,可以漫为浮誉.悦人耳目者。”章氏强调“史德”,尤其强调史德的核心——公心。他一生独修或参修不少县志、府志、州志.乃至于一省的通志,总结其实践经验,即在于:“从不因心术不正而欺饰、浮文、夸誉。”‘生平惟此‘不欺’二字,差可信于师友间也。”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方志理论在首届修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续修启动之际 ,重温章学诚的理论仍然十分必要。以章学诚的《方志立三书议》考察新方志编纂体例 ,可知新方志对艺文的收录重视不够。《修志十议》所指出的问题在首届修志中未能全部避免 ,在续修中必须引起新的重视。《州县请立志科议》提醒修志工作者 ,加强方志编纂组织建设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章学诚倡导的“史德”警示方志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应树立新的史德。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里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匾》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陆羽《茶经》总汇诸称:“茶,南方之嘉禾也……,其名一日荼、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酷奴等等。可惜没有一个字其原本含义是指茶的。  相似文献   

11.
古之“乡举里选”,或曰“乡兴贤能”,指的是周代六乡六遂组织的选举制度。关于六乡的选举,《周礼》卷三《大司徒》、《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诸  相似文献   

12.
自唐刘知几提出史家应具备才、学、识三长,清章学诚复益以史德之说,其谓:“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文史通义》卷3)。此论一出,史家人品、心术之邪正,遂成衡量其著述价值高下之一大标准。南宋四川籍著名史家李心传,刻志前闻,究心史学,立朝论谏,言多切直。兼以志行超迈,久弃场屋,平生汲汲于本朝文献的荟萃保存,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当世名著,亦属今日研究南宋历史的头等史料,历来为治史者所宝。其学识、人  相似文献   

13.
“贰臣”究竟是什么“臣”?《现代汉语辞典》这样解释:“贰”意为“变节、背叛”;“贰臣”就是“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所以,要想成为“贰臣”,至少要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个“臣”要身处王朝易代之际,因为各种政治原因先后服务于不同的王朝。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着一支被称作“发”的古代居民。《逸周书·王会解》记作“发人”,《管子》和《史记·五帝本纪》均记作“发”,《大戴礼记·少闲篇》则记作“北发”。 《管子》一书的《揆度》和《轻重甲》篇均有“八千里之发、朝鲜”的记载。春秋时期,燕与朝鲜(箕氏朝鲜)东西相接,发人自不会在二者之间,而应在燕之东、朝鲜以北求之。 发,《集韵》注为:北末切,入声,末韵。郭沫若认  相似文献   

15.
程建丽  常利萍 《沧桑》2008,(3):149-150
在中国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史家修养论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关于"史德"思想,从孔孟时代起就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论述。到了清代,章学诚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史德"论。此后,梁启超又着重强调和阐释了"史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章、梁二人的"史德"观点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史德"论也应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指导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术道德与社会文化环境蒯大申谈“史德”,推而广之,就是谈如何树立或维护健康的学术道德。眼下倡廉之声洋洋乎盈耳,这是因为在某些当权者那里,廉洁失落得太多了;今天大家呼唤“史德”,也是由于如今史德、学术道德之败坏已到了十分骇人的程度。“物”的压迫、金钱的...  相似文献   

17.
商代甲骨文中的“丙”和“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甲骨文中有?字,又写作?(为印刷方便,以下一律用A代替),旧释为“丙”,向无异说。A字大多数是出现在表示日辰的干支字里,如“A午”、“A寅”之类,释“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字有时还与数字结合,组成数量词组,用在“车”、“马”之后,如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就有“车二A”(《合集》36481),见于其他卜辞的有“马二A”(《合集》21777、“马  相似文献   

18.
合唱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在被网络命名为“神曲”后,“不能不火”。 “不能不火”,是这歌里的词。对化学的用途,这词可以算是描述,但应验在歌曲本身,却是怪异的。化学在现代世界广泛运用,确实是火:《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不火”呢?  相似文献   

19.
《书·牧誓》说:武王伐纣,“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牧野相当今日何地?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它大致的方位在纣都之近郊。《书·牧誓》孔传:“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商末,朝歌有商王离宫别馆,纣兵败焚身于此,后人多以朝歌为纣都之地。故“纣之近郊”,又称朝歌之南。《说文》“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坶即牧;《后汉志·郡国》:“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刘昭注:“去县十七里”;《水经·清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  相似文献   

20.
民族间的影响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历来是相互作用的。研究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间的交往,语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材料。本文仅从《金瓶梅》一书中有关“哈剌”一词所传递的信息及其所提出来的问题,略作考辨,或许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稍有补益。是否得当,尚希指正。《金瓶梅》第7回《薛媒婆说娶孟三儿》,薛嫂指手画脚与西门庆说:“我替你老人家说成这等亲事,指望典两间房子住哩。”《金瓶梅词话》在这之后还加了一句话说,“强如住在北边那搭剌子里。”第21回《吴月娘扫雪烹茶》:次日清晨,孟玉楼走进潘金莲房中,“因说道,我有桩事来告诉你,你知不知道?金莲道,我在这背哈喇子,谁晓的!”第37回《西门庆包占王六儿》:冯婆子来到王六儿家中,看看说得入港,掩口笑道:“走熟了时,到明日房子也替你寻得一所,强如这辟格剌子里。”第68回《玳安儿密访蜂媒》:西门庆要玳安寻文嫂,玳安不认其家,问及陈敬济。“敬济道,问他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