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果达 《纵横》2010,(6):44-48
西安事变前夕,有三位外国记者出现在西安:斯诺、斯诺夫人与史沫特莱。但在事变发生时,三人中却只剩下有共产国际背景的史沫特莱还在西安,似乎碰巧遇上了事变,从而成为当时唯一在西安向世界报道事变的外国新闻记者。从西安事变作为秘密战线一大杰作的角度来看,史沫特莱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岗位,应该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2.
李辉 《湖南文史》2002,(3):71-71
西安事变发生时,史沫特莱正住在西京招待所。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在华西方人士对此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并在报刊、论著中对西安事变有大量书写,为观察此次事变提供了独特的“他者”视角。他们对西安事变过程进行了评论,分析了西安事变起因、各界反应及其造成的影响;还对西安事变与国共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肯定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努力。因他们的身份和立场各异,也出现了事中观察、事后认知等不同的书写视角。史沫特莱、斯诺等坚定支持张学良的行动,还有一些西方人士则将事变称为“叛乱”,支持同情蒋介石,部分西方报刊则是秉承中立立场对事变进行报道。他们对西安事变的观察和书写,从不同方面向国外介绍了西安事变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外国政府对西安事变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武际良 《百年潮》2000,(5):11-17
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美国进步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逝世已经50年了。她长期同情和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晚年的梦想就是“归化为中国人”。被列入黑名单1946年7月,正在一心一意写作朱德传的史沫特莱,被联邦调查局列入特殊安全检查名单。在关于她的安全检查卡片上,赫然注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本土出生的共产党人。”(实际上史沫特莱既未在延安参  相似文献   

5.
申谅 《铁军》2020,(4):27-29
1938年金风送爽的时节,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史沫特莱经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林可胜博士引荐,从八路军驻地来到安徽云岭,以国际红十字会记者的身份对中国革命进行采访与报道。虽然史沫特莱到中国已有不少时日,但她的汉语水平仍然有限。新四军军部首长为了方便其工作和生活,便把她安排在医院宿舍里居住,因为有医生精通英语。  相似文献   

6.
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曾有一位国际友人与华中军民并肩浴血奋战过,她就是著名的美国进步作家、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史沫特莱1892年出生于美国西部密苏里州一户贫苦的农家。史沫特莱儿时一边在矿区的小学上学,一边给人家看管孩子、洗碗、剥马铃薯,为烟铺摘烟叶。十来岁时,就到一户人家当使女,以挣取少许收入贴补家用。贫苦的生活,早就在史沫特莱幼小的心灵播下叛逆的种子,她憎恨生活中的许多不公平的东西。1918年,史沫特莱因为赞助印度的独立运动被纽约当局以破坏“中立法”而逮捕入狱,被关押了…  相似文献   

7.
张天社 《史学月刊》2007,(2):131-134
关于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共产党干的”(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予以否认。毛泽东对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完全是一件突发事变,我们事前全不知道。”(《毛泽东与史沫莱特的谈话》,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385页)张学良在回忆录中也说:“谋变事前,并未同共党商讨。”(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朱文原编:《西安事变史料》第5册,台北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396页)直到发动事变…  相似文献   

8.
延安交际舞最初是由外宾传授,从上层领导开始,并作为向封建势力的挑战,而逐渐时兴起来的。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7个多月的采访。来到延安的当天晚上,史沫特莱就分别见到了她心目中的英雄朱德和毛泽东。次日,中国文艺协会和新中华报社联合集会,热烈欢迎史沫特莱的到访。带有部分印第安血统,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史沫特莱,时年45岁,曾经游历过大半个世界。正是这样一位自称"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联系促成白求恩大夫的援华,而且还倡导组织了灭鼠运  相似文献   

9.
“好极了,我们又走到一起了!”埃德加·斯诺在西安宾馆的休息室迎接我时说道。中国古都这幢难看的现代建筑,可以勾起我们两人的许多回忆,远及少帅别出心裁地进行兵谏③的时日。我仍然仿佛期待着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前来,嘻嘻地走过广廊到一个群众大会去发表演说:也仿佛期待着佩格、斯诺身穿着驼毛大衣从延安窑洞来到这里。“这里的情况怎么样?”“不太坏,只要你能够避开此地的盖世太保就行了。他们正在设法摸清我们的底细。”他朝着一个显然是西安保卫部门的特务的人用力点了点头,那人正在柜台上忙于查阅我们的战前旅行档案。接着…  相似文献   

10.
引言中美两国人民,尽管远隔大洋、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一直有着一种传统友谊。中国是较早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中国人曾在拓荒西部时,帮助美国建设过铁路,无数中华儿女在美国各行各业不停地奉献,尤其在科技领域华人的贡献最大。当然,美国人民也同样对古老的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友善的中国人民存有友谊,“飞虎队”在中华民族危机之时援华抗日,斯诺公开向全世界报道延安红色中国的实情,史沫特莱冒险同情中国革命等,诸如此类例证无计其数。以史为鉴,可知未来。虽然中美关系偶尔会有波折,但是传统的中美人民友谊一定会长存。本文旨在研  相似文献   

11.
1940年1月,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与翻译安娥,冲破艰难险阻,辗转来到了位于湖北省的安陆、京山、随  相似文献   

12.
1990年6月1日,台北众多社会知名人士为张学良举行九秩大庆后,台湾地区关于西安事变与张学良研究才获得了自由.尽管此前,出版了李云汉的著作<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版)和<革命文献>第94、95辑西安事变史料专集,但其研究是一个被官方垄断的禁区,论述均为蒋介石的<蒋委员长对张杨训词>与<西安半月记>的注释而已,决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曾接待过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美国朋友。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抗战期间,还有一位美国大兵,他的足迹遍布延安和华北敌后,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有过亲密的接触。他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法租界有一片高级住宅区,其中一幢欧式建筑风格的大楼被称为“伯尔尼公寓”。这是一座高级公寓,人住者几乎都是外国人。1929年初夏,从天津、北京等地辗转抵达上海的德国《法兰克福日手艮》派驻中国记者史沫特莱即下榻于此。  相似文献   

15.
朱德元帅对伍若兰评价颇高,他曾对采访他的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说:“她是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是一位难得的女士。”本文记述的就是伍若兰与朱德婚后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的几则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在古都西安发现的三彩窑址,对于唐三彩近一个世纪的发现和研究而言,不啻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尽管历经千年沧桑,窑址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尽管发掘所能揭开的仅仅是冰山的一角④,但毕竟能够使人在一个新的坐标点上得以找寻一些残存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7.
黄修荣  黄黎 《江淮文史》2011,(1):164-168
西安事变是影响现代中国的一桩大事件,它的发动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在和平处理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共产国际和苏联方面的因素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共产国际、苏联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何反应?其间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共产国际、苏联方面的因素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一期中刊载黄绍湘的《中美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一文,读者米加宁同志来信,对文中提到史沫特莱“一九二九年赴德国,从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出问题。作者复信对此作了解答。现在我们将黄绍湘同志的复信以及米加宁同志的信一并刊登于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美国进步作家、世界名记者、著名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是美国密苏里州北部的一个贫苦矿工的女儿。晚年因贫病交加 ,于 1 95 0年 5月 6日病逝英国牛津 ,但她却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史沫特莱极为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 ,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 ,她始终如一地与战斗中的中国人民紧紧地站在一起。早在 1 92 8年中国大革命高潮时期 ,她就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 ,到过武汉 ,为该报工作到 1 933年。 1 938年至 1 941年间 ,她又担任《曼彻斯特卫报》的驻华特派记者来到中国。日…  相似文献   

20.
《山茶》2010,(8):181-181
土耳其旅游文化部部长埃尔图鲁·居纳伊[ERTU RUL GONAY]先生对自己深爱的土耳其充满了感情,对于他来说,尽管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仿佛一直和中国很近,游览了北京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和上海的世博会,在土耳其馆一同欣赏美妙的土耳其火舞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