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工是华侨的一部分,华工可以笼统的定义为出外务工的中国工人。而晚清时期的华工出国的缘由却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出走伴随着诸多的因素。从这些外出因素和方式来看,他们的命运似乎就是可以预见的。晚清华工的大量出国也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掠夺劳动力最有力的见证。本文拟就晚清华工问题的由来做一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晚清华工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2.
白芳 《中国钱币》2008,(1):35-35
在百万海外移民的历史中,最为悲惨、辛酸的一页莫过于鸦片战争以后的“猪仔”贩运。“猪仔”又作“猪崽”,是广东方言,指被掠卖的华工。囚禁华工的地方,称“猪仔馆”,运载掠卖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猪仔船”。华工们在号称“浮动地狱”的“猪仔船”上遭受囚禁并随时受到死亡的威胁。历尽苦难折磨,被贩卖到东南亚、美洲、南非和澳洲等地作苦力。这些华工为西方殖民者垦荒、开矿、修筑铁路,他们吃苦耐劳,却饱受歧视与压迫,地位等同奴隶。雇主付给华工低廉的工资多以物品代替现款,有时也支付“猪仔钱”,但这种钱币并非实用货币,它只能在雇主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北洋政府国务院侨工事务局,曾于1920年1月和5月,相继组织人员,实地凋查了南洋荷属勿里洞岛和邦加岛锡矿的华工状况,留下两份附有多幅照片、插图的“调查书”。它们是弥足珍贵的华工历史资料,也是华工  相似文献   

4.
纵观当今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先辈,大多是在两次“鸦战”之后,沦为“猪仔”华工,被西方列强贩往南洋和世界各地的。在1840—1860年间(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间)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猪仔”贩运大大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鸦战后,厦门和汕头先后成为早期贩卖“猪仔”的中心和据点。据史料所载,1843年11月1日  相似文献   

5.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东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破产农民和无业人员开始移居俄国东部地区,并在俄国境风广泛分布,人数较大庞大。就是在这个群体中诞生了中国旅俄联合会和旅俄华工联合会。并在十月革命中部分华工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这部分旅俄华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和帮助下,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加快推动了马列主义在我国北方的传播,在沟通共产国际和中共建党工作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旅俄华工接受和宣传马列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更好的体现出旅俄华工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提起当华工,那真是天大的罪孽,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当华工,有被抓去的,有被招去的;有去日本国的,有去“满洲国”的。我是被招去“满洲国”的。  相似文献   

7.
华工联合会原名中华旅俄联合会,1917年由在俄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成立以后,华工联合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入俄国的华工提供了大量帮助。1918年底,华工联合会转变为“无产主义者组织”,它积极对在俄华工进行革命宣传,建立起与中国境内革命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外,华工联合会还促成中国政府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进行对话,在俄中两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大量史料,追溯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在救援、革命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华工联合会这一以往较少引人注意的华侨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早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劳动人民在同族、同乡的招引下,常自愿结伙随泉、漳商船到南洋各地谋生。他们自发地订立公凭(即约据),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以部分劳动所得,扣还‘客头’垫付的船资。后来的契约华工制,即由此演变而来。”而“猪仔”贩卖,是契约华工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19世纪10年代。“猪仔”华工具有“一拐二卖三为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徐冠群  安宣东 《纵横》2014,(12):41-46
“海上浮动地狱” 1915年11月11日,法国国防部正式决定实施招募华工的计划,同年12月任命退役少校陶履德率领招工团赴华招募工人。随后,同样面临劳力匮乏危机的英国亦于1916年夏决定在华招工,同年11月英国陆军部招工代表波恩抵华,在威海卫成立招募机构并正式开始招工。  相似文献   

10.
本在系统发掘与研究战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档案及相关劳工证词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了战后美日遣返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的政策及事件始末;并首次以国内的新史料对赴日华工战后的主要遗留问题,如被掳至日本的华工人数、美日战后遣返华工数、赴日华工死亡人数等重要数据,以及赴日华工的“工资”与赔偿问题等,作了进一步澄清和考证。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盗人的贼”拐卖到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里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英、法、俄等国竞相在中国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华招工5万人,法国招工20万人。战争爆发后,俄国不但民用企业劳动力不足,而且军事工业也深感劳动力缺乏。因此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政策,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开始在中国大肆拐卖华工,其人数远远超过英法各国。马克思在研究17世纪荷兰人的殖民掠夺时指出,欧洲殖民者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指出他们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钱币》2023,(2):80-81+2
<正>3月24日,“纪念纸币诞生1000年学术会议暨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钱币界、金融界的专家学者和会员代表120余人与会。此次会议由中国钱币学会主办,四川省钱币学会、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协办,交子金融博物馆承办。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华工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华工出国的历史意义 华工是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在国外靠体力劳动谋生受人剥削而不剥削他人的中国劳动人民都属于华工的范围。有自愿出洋的自由华工,而更多的是被强迫拐卖的契约华工。前者包括  相似文献   

14.
王文宝 《东南文化》2003,(10):74-77
我国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1868-1940)先生,1916年5月在法国华工学校师资班上课所用讲义于当年6月在《旅欧杂志》上以《华工学校讲义》为题连载,共分40题。其第16题是专讲迷信研究的“理信与迷信”,不甚长,全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钱币学会即将成立之时,当时吴筹中先生在上海财经学院兼课。他得知上海市钱币学会(筹备组)正在工人化宫举办“中国近现代金银币展览”,当即邀请学会筹备组负责人郁祥桢先生在化宫展期结束后,将展品移至上海财经学院展出,以  相似文献   

16.
论文探讨了在中国参战语境、社会革命语境以及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形成过程及特定意义。百年来,中国围绕一战华工形成的论述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国家视角,着重从中国作为参战国与战胜国的角度展现中国在华工招募过程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与华工扮演的参战角色;另一类立足于华工视角,最典型的是在社会革命语境下从华工作为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对立面的角度揭示英、日、法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势力的压迫本质与华工的革命精神。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华工论述似乎接续了中国参战语境下的华工论述。虽然同是立足于国家视角,但在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论述更侧重展现华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尽管社会革命语境下的华工论述逐渐瓦解,但个体视角的论述依然不失为国家视角论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二者之间的矛盾突显,是当前中国一战华工论述重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英国工人运动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一直未能形成。这个时期留下的,主要是大量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如工人社团的议事录,工会的文献,合作社帐目,政府档案,议会调查委员会报告,法庭审判记录,教区地方志,工人领袖的回忆录,工人报纸、书刊,以及成千上万份在动荡年代出现的传单、小册子、手抄本等等。①其中特别宝贵的是一批被称为“普雷斯文献”(Place Papers)的史料原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期望中国实业兴旺,科学教育发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且重视与关心出国侨工,曾为维护出国侨工的权益,开展旅法华工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呼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本文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积极推行华工教育及其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发刊词     
《东南文化》在各级领导和海内学人的大力支持下创刊了。她是江苏省考古学会、博物馆学会、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其前身是1978年创办的内部刊物《文博通讯》。 本刊名曰“东南文化”,是因为她诞生在祖国的东南,又将以研究探讨祖国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考古发现证明,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孕育产生过“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