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上,以官帽上顶珠和补褂上的绣补最为美观,五光十色,耀人眼目,不单是表示品级显明/也还是精良的工艺品。 一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在补褂上有区别,文用仙鹤、武用麒麟绣补。 二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为别於一品,在珊瑚顶正面刻小团寿字。在补褂上则有区别,文用锦鸡,武用狮子绣补。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6,(6)
正"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通常为瓷制。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至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在清初,康、雍、乾三代,官帽多是用球形帽架承托的。现存世的有一件的乾隆时期粉彩帽筒燃香器,为镂空花式,可内置香料,官帽置于其上,这应是帽筒较早的雏形(图1)。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帽  相似文献   

3.
杂技戴竿考     
“戴竿”,是我国古代杂技艺术形式之一。汉唐时期的戴竿大致可分为顶竿和车橦两类。顶竿主要有都卢寻橦、举橦、额上缘橦、戴竿和戴双竿五式;车橦主要有单竿橦、双竿橦、双车双橦联索三式。为了弄清戴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现根据文献记载和汉唐考古发现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以及绘画题材上的戴竿表演内容,初步对戴竿艺术的发展序列、橦竿的演变过程和时代特征作如下探索,谬误之处,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4.
浅论乾隆五年(1740)铸“青钱”政策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铜钱和白银并用,政府规定一两白银兑换1000文铜钱.乾隆初年,市场上一两白银仅能兑换700~800文,政府认为钱价(以白银为标准的铜钱的价格)过高,并认为是私销所致.为了防止私销从而平减钱价,乾隆五年清政府实行铸造"青钱"[1]的政策.本文拟从钱价和私销问题等方面讨论铸青钱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传说古代一位圣人在布达拉宫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雪山飘绕着金色的彩云,有所启发而连夜秉烛设计制作了一顶帽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帽﹃次仁金果﹄。最初是男性所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发现女性戴着这顶"金花帽"显得更华贵美丽。在农村牧区,如遇寒天,把帽沿的耳后部分往下一拉,耳、颈、肩全都没于皮毛之中,将大半个脸也遮盖起来非常暖和。每逢过节,戴上"次仁金果"帽显得气派喜庆。过节之前正是格桑的"次仁金果"帽生意最好的时段。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白银需求在刺激全球白银生产、促成第一个全球贸易体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学者所公认。16-19世纪,中国的商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外国进口白银,起初源自日本,但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在这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拉美白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随中国经济、全球贸易的节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追溯了这些变化,直至源自西班牙比索的新的货币单位"元"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道光十三年水灾是一次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事件。灾害发生后,清廷全力实施救灾。所有赈济开销,除无法纳入计算的口粮、籽种、官民捐赈等各项,明确可考的支用为2 657 509.731两白银。本年用于水利上的开支不低于450万两白银。各省蠲缓3 101 080两白银,蠲缓后少征600万两白银。大水对清朝的关税与盐课收入也造成影响。综计此次水灾所造成的财政损失超过1370万两白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3以上。道光时期大水灾频繁发生,“癸巳大水”是其中的关键一例。在连续灾害的重压之下,清王朝已是沉疴在身,呈江河日下之势。  相似文献   

8.
为筹集备荒仓储谷本,晚清江苏普遍推行积谷捐这类田赋加派。由于积谷捐加重民众负担,亦有违清廷定制,曾引发争议和抵制。鉴于此,官府主动调整策略,根据清廷"民捐民办"的政策,将强制带征的积谷捐称作"民捐",并要求地方绅士参与仓储管理,其目的是以"民捐绅办"或"民捐民办"为名,绕过清廷不准加赋勒派的制度障碍,减少积谷捐的推行阻力。但所谓"绅办"实属"官督绅办",备荒仓储仍由官府掌控。"官督绅办"管理模式的兴起,反映出晚清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动趋势。由于"官督绅办"的管理模式往往以强制"民捐"为基础,加重了民众负担,因此亦可视作官府转嫁责任的表现。这是清末反地方自治及绅民冲突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粤汉路权从美国合兴公司赎回以后,粤汉铁路进入粤湘鄂三省分省合办阶段。鉴于广东绅商的集股办法存在弊端,张之洞一再强调和坚持官督商办体制,岑春煊提出广东官商"合力筹款"的思路,由官向商征收台炮捐、船捐、酒捐、盐捐等,由官收存,作为官款、公款,发给商铁路股票。这个思路和做法遭到绅商的反对,由此而出现官绅分歧,1906年(丙午)年初引发官绅冲突,是为丙午广东粤汉铁路风潮。岑春煊指责绅商阻挠路政,申述征收捐费属于"就地收捐",争辩本省人集款建本省路的合理性。绅商则指责岑春煊苛捐虐民,扰乱路政。风潮发生后,岑春煊和绅商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绅商逐渐加紧了招股、收股的行动,并有初步成效。一直注重商权的岑春煊在张之洞和广东同僚的调停下表达了"但愿路事有成"的愿望,释放了被捕的黎国廉,颁布了同意商办的告示,铁路风潮得以消解,广东粤汉铁路的自办实现了由官督商办到商办的体制转型。风潮的发生和体制的转型是粤汉铁路自办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也是粤汉铁路筹建进展的结果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岑春煊和绅商都在探索筹款办法和体制问题,他们都不是阻挠路政或扰乱路政者,而是粤汉路政的推进者。  相似文献   

10.
一顶旧军帽     
一顶旧军帽,曾让我们黑水凼一沟人羡慕不已。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天安门城楼,领袖们都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解  相似文献   

11.
正要让时尚界透过西藏浓郁的符号,看到尚未形成明确风格,还在探路中的藏式时装,恐怕还有不少日子。这是关于一顶品位糟糕的棒球帽,如何带来一个拉萨时尚新藏装品牌的故事。东才上大学时,参加了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文化节的赛马节,一个品位糟糕的莫名设计师为与会者们设计了一款"特别难看"的棒球帽,组委会规定大家必须戴。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国民间许多地方的小孩都要戴个银质的锁儿,就是孩子出生摆满月时,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要送给孩子一个精致美观的银锁。戴在胸前,一直戴到五六岁,锁儿上还有"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几个字,意为讨个吉利,把孩子锁住不出意外,使其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打春鸡     
<正>立春这天,鲁西南一带农村有给小孩子戴"春鸡"之俗。山东《邹县志》载:"妇女剪彩为鸡,儿童佩之,曰戴春鸡。"公鸡在民间是辟邪的生灵,"鸡"又与"吉"同音,凡遇婚丧嫁娶、婴儿出生、孩子患病、建房修屋、起灶打卦之类事体,往往要杀只活鸡拜祭,驱邪求吉。戴"春鸡"的习俗,代表了传统社会对于儿童的一份特别关爱。春鸡做起来十分简单,手巧的人八九分钟就能做一只;手拙的,即使是第一次做,半个小时  相似文献   

14.
正白银伴随着明代嘉靖以后的赋役制度改革取得了主导货币地位。万历六年(1578)《万历会计录》的编撰,标志着传统中国进入"白银时代"。然而,白银货币时代的到来,并不像今天"一国一通货"的货币制度,实现货币一元化的形态,而是白银、铜钱和民间私人纸币并存互补的流通格局。白银作为货币所展示出来的功能,对于不同社会经济主体(不同阶层)、不同市场领域产生了不同影响:作为财政税收手段的白银,在社会财富再分配  相似文献   

15.
孔老二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顽固地坚持奴隶主立场,妄图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他反对革新、主张守旧,反对进步、主张倒退,一生为维护和复辟西周奴隶制奔走呼号。当然,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可能倒转的,孔老二复辟奴隶制的迷梦化为泡影,他自己成为一个向隅而泣的可怜虫被送进坟墓。孔老二的思想由于适应没落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后来成了一切反动派维护反动统治,进行复辟活动的精神支柱。汉唐以来的历代反动统治者,为了麻痹和愚弄人民,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呀,"大成至圣先师"呀,把一顶又一顶的桂冠戴在这具僵尸头上,将他"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到了近代,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败清政府,为外国侵略势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冬天     
正冬天来了,冬姑娘穿着晶莹透亮的外衣,把洁白又美丽的雪花撒向大地。咦!我们的动物朋友们都到哪儿去了?噢!原来它们都躲起来过冬了。雪越下越大,小朋友们来到草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男孩子们把雪握成雪球,你追我赶玩得真开心啊!女孩儿们滚出了两个大大的雪球,堆在一起形成雪人,再装上眼睛和鼻子。小丽拿来了围巾,小红取出一顶帽子,她们帮雪人戴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40年代,欧洲人(葡萄牙人)首次登陆日本.其后,他们在日本进行长达100年的传教和经商,日本和欧洲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切支丹时代"或"切支丹世纪"①.在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从日本运走大量白银,白银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输出品,这足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分析日本白银的开采冶炼着手,继而论述日本白银被大量运出的原因,然后统计了日欧白银交易的具体数据,并以此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经研究发现,日本白银不但是日欧贸易中重要而特殊的商品,还是16-17世纪东西方交流交往的集中体现.欧洲人从日本运出白银不但促进了欧亚的经济交流,还推动了世界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姜俊俊 《神州》2012,(20):215
在于田一带的巴扎上有许多穿着长袍、白色头巾上斜别着一顶黑色小皮帽的妇女,这是于田妇女的传统装束。但不是所有的妇女都有资格穿这样的长袍、戴这样的小帽。它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1996年的冬天,我刚上大学,偶尔还能看到雷锋帽。那时见得最多的是一个赶毛驴车拉食堂泔水的男人,大概50多岁,头上戴一顶黄绿色的雷锋帽,两只帽耳朵既不上翻,也不下扣。就这么软哒哒地垂下来,不松不紧地护住了耳朵。那时我还不懂得思乡,可是看到这样的雷锋帽仍然感觉无比亲切,因为在我的家乡,冬天随处可见戴雷锋帽的男人。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白银自唐以后进入中国货币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受欢迎的贵金属称量货币,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关,还与对外交往等外来因素的刺激有直接关系。一唐以前的白银唐以前,中国并不以白银为货币。司马迁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只用作器饰宝藏,不用作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银贝、银铲布以至汉武帝发行的所谓"白金三品",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银货币。进入唐代,白银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