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和独立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邓小平宣布知识分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开始算起的话,为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地位而进行的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迄今已有整整十年的历史。今天,当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透过重重阴影去确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时,便会发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他们被宣布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十年时间内所走过的,是一条交识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的极其艰难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政策经历了从“一体化”的文化建设理论与方针到建设“高扬主旋律”的多样化的文化观念与政策的演进;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认识和政策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不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分子政策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建立在一元化基础上的一体化的文化形态开始解构,并形成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朱正 《炎黄春秋》2010,(11):36-38
<正>读了资中筠的《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一文(载《炎黄春秋》今年第9期,以下简称"资文"),心情很是沉重。它回溯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历史,如实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近几十年里的遭遇,以及现在的处境和表现,这些无一不使人感到沉重。资文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大致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突出的特点:一是"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一是重名节,讲骨气;再一个就是"颂圣文化"了。可是,在"这60年是‘颂圣文化'一枝独秀了"。之所以会这样,是  相似文献   

4.
袁亚丽 《攀登》2005,24(3):49-52
建国初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从思想改造运动到“双百方针”的提出再到反右斗争,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摇摆不定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划分,从而导致了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不稳定性。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一百四十多年前,近代西方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古老封闭的中国大门,一个雍容华贵的天朝大国,从此繁华零落以尽。殖民者的炮声,惊醒了长期生活在自供自给的经济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蹒跚地走出了封闭的“桃花源”。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一部份先进的知识分子又开始痛苦地思考着探索着,他们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对落后的传统农业的征服中,从资本主义民主制对封建君主制的冲击中,得到了启示:中国必须实现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从社会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于是,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政治维新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经历了多少风和雨,尽管旧的反动势力风狂雨骤,摧残落红无数,并不能阻挡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  相似文献   

6.
何亮亮 《世界》2006,(3):69-69
莫扎特的作品历久弥新,后人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演绎他的音乐。莫扎特不仅在音乐方面是天才,对不同文明之间的感悟也远远超过当代许多西欧知识分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文章在分析其实践及效果的基础上,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改造运动的功过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观察、剖析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周一良算得是典型一例。他一生跌宕起伏,简直像坐过山车,红曾红得登堂入室,黑也黑到国人皆嫌,浮沉都曾达于极致。论其一生,笔者力有不逮,只是中间几年,朝夕相与一室,有见有闻,虽是一隅之得,写了出来,或于研究、理解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韩金龙 《神州》2013,(6):7-7
从古至今,知识分子都以"修身,治国,平天下"来律己的,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良知和责任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里,我结合阎真的作品《沧浪之水》里塑造的池大为这个人物,根据他的人生阅历,来谈谈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是如何被解构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在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后才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学术界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始终是较关注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上刊登的韩亚光先生的《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以下简称韩义)一文.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曲折过程,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但对文章中涉及最早全面和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属性的领导人的一些史实及观点,笔者存有不同意见,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又直接影响到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反复,分析其变化原因,对现实社会中中国共产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新启蒙运动经过了倡导期、发展期、高潮期、低潮期历时三年之久,最终归于沉寂。从最初新启蒙运动内容、性质的讨论到新启蒙运动的实践,从北平、上海新启蒙运动的策源地到工厂乡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新启蒙运动广泛开展,并逐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不乏对地方教育怀有拳拳关怀之人。但真正力行不息、卓然有成者,还得首推周恭寿。作为身处社会文化急剧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周恭寿不但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而且以其中西合璧的知识底蕴,积极引导时代潮流,践行教育救国思想,大力推进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清末民初推动贵州教育发展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4.
董静雯 《福建史志》2023,(3):12-16+71
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其转型之路上存在一系列影响因素。本文以高梦旦、林纾为例,探讨他们在转型时期的角色定位、心路历程与人生轨迹,为我们了解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林超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1909年4月13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史理论和学术话语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反思,出现了一些新趋向:从热衷西方理论的追捧到开始注重本土化研究的学理凝练;从追求个案、专题、区域研究到微观、宏观研究并重;从注重社会史问题的研究到倾力于当代社会史理论的发掘;从学界毁誉参半到注重反思当代社会史研究,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为线索,重点考察了从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历史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掀起;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三、波、匈事件尤其是匈牙利事件,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消极影响;四、右派错误言论与整风运动的转向;五、反右派运动的梗概;六、反右派运动严重扩大化错误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 ,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地位与作用日渐彰显。因此 ,对知识分子的研究 ,自 2 0世纪中叶以来 ,始终是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 ,不少外国史学家亦纷纷涉足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富有史学传统 ,而且其当代史学亦始终执国际史坛之牛耳的法国 ,在2 0世纪的晚期 ,在社会文化史热日趋升温与政治史重新焕发生机的大背景下 ,甚至诞生了一门新的史学分支———知识分子史。更有甚者 ,在以让 -弗朗索瓦·西里纳利为代表的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 ,以研究 2 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分子史亦已…  相似文献   

19.
邹玮 《神州》2011,(9X):14-14,16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张炜是位有着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在他文学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执着的坚守着他的文学天地,对文学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从《古船》到《九月寓言》,然后是《柏慧》、《家族》、《你在高原》、《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他以一个大地之子的朴素情怀写作,以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写作,以一个诗人的真性情写作,这也铸就了张炜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反缠足运动中,国家权力对缠足的干预与控制呈逐渐增强之势。但这基本不是由于官方的主导,却主要出自知识分子的要求。从19世纪末年开始,传教士及趋新知识分子便以清初对缠足的禁令为蓝本,吁请朝廷重申严禁缠足之令。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则主要从救国保种的角度申论严禁的必要,其要求官方采取的干预措施也越来越全面,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出现只要是救国救民,则苛政即为仁政一类非常极端的主张。在舆论压力下,一些地方大员也奏请朝廷严定禁令。引起朝野参与的争论,折射出对国家功能的不同理解。基本上,从清廷到北洋政府,都想要维持不以国家的强制性功能干预社会民生的传统,但趋新知识分子却一直呼吁并期待着国家对民生的控制。到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成立,则不仅很快以政令禁缠足,后来还上升到以刑律处置缠足者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