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所作讲话的记录稿,经作者修改,现予发表.  相似文献   

2.
楚墓与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楚墓的界定和识别楚墓分布之广和数量之多,久已为考古学界所瞩目。楚墓如何界定?如何识别?这些似乎早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但从若干发掘报告来看,考古学界对“楚墓”的内涵至今还有见仁见智之异。综合述之,计有下列三种见解:  相似文献   

3.
“择其吉金”是春秋中晚期流行于楚国的金文辞例,春秋晚期传播至楚系国家以及吴、越等国。“择其吉金”与另一辞例“用其吉金”关系密切,它们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周文化中心区域,而后在豫南鄂北地区流行,并同时为楚国青铜器铭文所采用。这一文化现象说明,早期楚文化因素的形成并非只是通过楚国一个国家而是经由一个区域来完成的,而这个区域应当在豫南鄂北。  相似文献   

4.
楚文化扫描     
  相似文献   

5.
扫描楚文化     
卓越的青铜冶铸工艺,精丽的丝织、刺绣技艺.绝伦的髹漆工艺.充满魅力的美术和乐舞.屈原的《离骚》和庄子哲学……凡此种种,考古发现与存世文献的记载,昭示着楚文化的绚丽妖娆与博大精深。楚文化的精神内涵超出了楚国的疆域界限.大而化之,成为后来中华民族主流精神图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张俐 《文博》2005,(3):57-63
陕北泛指今榆林、延安两市。陕北汉画像石出土以榆林市的绥德县最多,其次在神木、米脂、榆阳区等处均有发现。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部滨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北部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邻,西部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接,南与延安市子长、延川县毗连。秦汉时期,榆林作为秦都咸阳、汉长安的北大门,是扼控西北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威胁关中安全的屏障之地,也是华夏中原牛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  相似文献   

7.
楚国的礼与等级制度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历史文献不能为此提供充分的说明材料.本文作者运用考古发现中的用鼎和椁分室资料等对此做了颇有说服力的探析,认为“礼”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取自周文化,有的还来自楚的征服国,在春秋到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它一直被顽强地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强大国力的楚人也曾试图寻找一种比用鼎制度更严密、更完善的礼制象征物,以昭示楚文化与周文化的区别之所在,如椁分室制度便属此例,但由于楚人未能冲破周礼的束缚,这种尝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认识楚文化的来源、变迁和衰亡过程及原因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玉曌 《神州》2012,(27):29-29
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楚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艺术造型,本文正是从研究这些经典造型出发,来挖掘隐含在这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的文化特征。楚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轨迹成就了绚烂艳丽、熠熠生辉、耐人寻味和品评的楚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有"红白喜事"之说,婚姻丧葬乃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纽成部分。先秦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特色,也鲜明地反映在婚丧习俗上。秦柞苦短,亡秦则楚,以楚人为主体建立的汉朝,因统治者乐楚俗而振楚风,楚文化乃在汉初复兴,一些楚风楚谷也广流天下。楚国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较为突出的方面,则表现为婚姻的比较自由开放和丧葬的信鬼侈靡。这对汉代婚丧习俗的影响颇大。另外,楚道家进步的丧葬观念,也在汉代逐渐深入人心,经汉人倡扬而指导着人们自觉地批判社会恶习,改易传统风俗。一、婚俗入汉之后,因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生产…  相似文献   

10.
河南南部的淮河流域和南阳地区是我省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中心区域,近十年来在过去对楚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又发掘了淅川下寺楚墓群,固始白狮子一、二号墓,叶县旧县一号墓,淮阳马鞍冢车马坑,平粮台楚墓群,正阳苏庄一号墓和楚部陈城等重要遗址与墓葬,为促进我省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淅川下寺楚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春秋时期楚文化的内涵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下寺楚墓位于淅川县东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库西岸的”龙山”土岭上。1978—1979年,在这里发掘了25座楚墓,大致可以区分为五组。其中第三组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为丰富,它包括主墓1座(二号墓),陪葬墓3座,殉葬墓16座和尢型车马坑1座。  相似文献   

11.
楚公■钟与早期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早期楚文化的工作由来已久。概括起来,这些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文献出发,对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位置进行考证。二是从楚式鬲或者楚国的鬲、盂、罐、豆的陶器组合出发,找寻楚文化的来源。三是从楚国早期有铭青铜器的形制和组合如发,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器的比较,来探讨早期楚文化的面貌。上述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早期楚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使早期楚文化的面貌更加迷离。  相似文献   

12.
新都战国木椁墓与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2月,新都县马家公社发现了一座战国土坑木椁墓,这是一座大型的土坑木椁墓。此墓早年被盗,棺椁内的随葬品早已盗掘一空,难得的是这墓在木椁的垫木之下,发现了一个腰坑,坑内有随葬铜器一百八十八件。这座战国墓对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座战国时期比较典型的楚文化的墓葬。可以从葬制、出土遗物的组合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关于战国时期的棺椁制度,我们从楚墓  相似文献   

13.
试析江西楚文化钟立飞一楚国原是立于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国,到西周晚期时始壮大,并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张,向南达到洞庭湖一带,而到达江西赣西北地区的时间至早应在春秋中期左右。也正是这个时期,东边的吴国也开始把统治触角伸到江西赣东北一带。在春秋以前,江西地区是...  相似文献   

14.
早期楚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献梳理开始,首先对早期楚化的时限作了限定,认为早期楚化应限于西周时期,不应无限地上溯。同时认为商代确实已有楚,但两周之楚不同于商代之楚,是周王朝分封之楚。在献记载的楚人活动地域内,对西周时期的诸考古学化遗存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鄂西北区(包括陕东南和豫西南)楚化出现最早,而且分布普遍;荆州区、西陵峡区和沮漳河流域楚化出现的时间不完全一样,这些地区楚化的出现是楚人不断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原楚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楚文化是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化系统的交流融合、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所铸造出来的一支主要由楚人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古代文化,同华夏文化的核心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和南方的百濮、吴越、巴蜀诸文化有着渗透和融合关系,因而在体现其区域性同时,又呈现出多元和综合的色彩。中原楚文化是指楚人在中原地区所缔造的文化而言,它是楚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江汉流域楚文化相比,无论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生态学理论,对楚人的南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迁徙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自楚先季连族始,开始了南迁。商代前期,其活动地域在丹江流域;商代后期,其活动地域先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后在汉水中游的方山一带;商末至西周时期,其活动地域在湖北西北的荆山一带;东周以后,其中心地域在长江与汉水之间的宜城平原和江汉平原上。迁徙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则是楚人对于生境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40年中的楚文化考古发现,以其丰富璀璨的物质文化,重现了楚国历史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长江以南的古代文明产生过极大影响,而且对全民族的古代文明也作出过卓越贡献。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探索楚国历史与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无疑是个重要的学术课题。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十分关注楚国历史与文化的探讨,近  相似文献   

18.
益知 《广东民俗》2000,(2):15-15
巫瑞书教授的新《南方传统节日与楚化》(“品风楼楚学研究”之四)去年在湖北教育出版社面世了。  相似文献   

19.
《江汉考古》2021,(4):3-12
正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楚考古发现与研究对楚文化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与研究,是从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发掘开始的,此次共发掘160余座墓葬,其中战国楚墓73座~([1])。湖南省博物馆又在长沙先后发掘了千余座楚墓~([2])。当时根据长沙楚墓出土的陶器,开始把春秋楚墓与战国楚墓区别开来,将鬲、盂、罐组合的墓定为春秋时期,将鼎、敦、壶组合的墓定为战国时期,将鼎、盒、壶组合的墓定为战国晚期或西汉初年。这是最早对楚墓的分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楚墓的分期多参照此标准。  相似文献   

20.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的地方文化,浓厚的文化特色、高度的发展水平、深远的历史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楚文化渊源是楚文化讨论的重要课题,在近年来的热烈讨论中,存在“土著说”和“中原说”两种主要意见。若从江汉淮地区(楚地)古代文化遗存的总体观察,楚文化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它并非当地某种土著文化发展的直接继续,也非中原某种文化在楚地的直接延伸。本文从楚文化体系与中原文化体系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几个关系,借以说明楚文化的来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