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吴越青铜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吴越青铜兵器●肖梦龙吴、越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两颗明珠,具有着多方面的特点。以“吴戈越剑”为代表的青铜兵器铸造,就是其突出一项。吴、越青铜兵器的质精物美,在当时就已驰名列国。但是,对于吴、越兵器的研究,目前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课题,这主要因为各...  相似文献   

2.
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江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现今所掌握的资合整理,着重对江南吴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各期特征,作一些探讨。 一、吴地青铜器的发现及分布规律 吴国青铜器以往被著录并识别的仅有少数几件带铭铜兵器剑、戈,现在所见几乎全为(?)陆续出土,这其中有许多是经过发掘清理伴同陶,瓷器等遗物出土的铜器群,在对其考订和对吴国青铜器发展序列分期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己发表的资料择要分 (一) 遗址方面 1.自五十年代以来,在发掘或试掘过的一些湖熟文化遗址文化层中,如南京北阴阳营三层)锁金村、安怀村、窨子山和江宁点将台、句容城头山、丹徒断山墩、镇江马迹山等,发(?)刀、俐斧、铜镞、铜锥、铜鱼钩以及铜鼎耳、足等。  相似文献   

3.
绍兴306号墓为吴越地区一座重要的东周墓葬,是研究先秦吴越文化的可贵实物资料.本文就该墓文化属性,试作—分析,以求对越、楚、徐文化以及这些文化之间、这些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认识.一、绍兴306号墓的主要文化特征位于当年越国都城附近的绍兴306号墓,因出土了带铭文的徐国铜器而产生了对其国属问题的不同看法.下面从该墓墓坑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与放置、随葬器物特点等三方面作一具体分析判断.(1)墓坑形制  相似文献   

4.
吴王夫差系吴王阖闾太子,立于周敬王25年(元前495年),曾败越于大椒,并多次北上伐齐,周敬王38年(公元前482年)北会诸侯,与晋定公争盟主于黄池.此时吴国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铸业有了高度发展.遗存至今的有吴王夫差铭文的青铜器可为其杰出的代表.现将目前所知的吴王夫差铭的青铜兵器与礼器予以集录,并略抒己见,供研究参考.吴工夫差铭的铜兵器有剑、戈、戟、矛.  相似文献   

5.
一些史家认为,春秋时越王勾践在兴越灭吴中,实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计划或谋略,事实不是这样.若果有此事,有关史书一定会有所反映.然《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墨子》、《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涉及吴越史迹的典籍中未提及,可见此事并未发生,但我意它亦非后人虚构,盖因于引用史料失当所致.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话出吴国老臣伍子胥之口,显然,它并不是越国的兴国计划;第二,伍子胥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在吴败越、越提出求和之际,当时,越王勾践还未入吴为奴,自然就谈不上越国后来的兴越灭吴的计划了,而伍子胥更不可能提前道出数年后越国实施的计划;第三,伍子胥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退而告人曰”,这种私下对人所谈的话,断不会为越国君臣所获致,自然也就不可能作为越国的兴国计划.由此可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是吴国老臣伍子胥在吴王夫差不听其谏言,轻率地同意与越国讲和的情形下,从内心发出的哀叹,实非后来越国君臣所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浙江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据不完全统计,总数不下五六百件。绍兴市博物馆征集到的器物共有200余件,有青铜器、铁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其中青铜器包括礼器、农具和兵器,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制作精良,为本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铁器的出土则表明越国在战国中期前后已有了冶铁业,标志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众多春秋战国器物的出土还证明了西施山是越国的重要遗址。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中,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联合发掘的晋侯墓地,共发掘清理了九组十九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其辉煌的成果,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学古发现之一。在西周早期至春秋初年的历代晋侯及其夫人墓中,出土了大批的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具有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共性,也鲜明地表现出晋国青铜文化的特性,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青铜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近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国奇珍——  相似文献   

8.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9.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0.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士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诸候国间充满冲突和矛盾,为图谋霸权,兼并战争极为频繁。其中在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的争霸,以及公元前四七二年越灭吴,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这一有名的历史上的大事,在有关的古籍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中山王?墓内出土的铁足铜鼎,即中山  相似文献   

12.
侯蓓 《东方收藏》2020,(5):102-102
宣城,先民为古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之地,为吴越文化亚区。宣城市博物馆馆藏的印纹陶和六朝青瓷,带有鲜明的吴越文化因素。吴越文化是古越人植根于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吸收中原商周文化元素,在长江下游一带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其中心区在太湖、钱塘江流域。  相似文献   

13.
吴越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古代人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切部分.早在1936年.就有蔡元培,卫康贤诸先生发起组织“吴越史地研究会”,并调查过苏州越城,常州淹城、杭州古荡、良渚等遗址。林惠祥先生也于1935年前后调查发掘福建武平等地遗址.一批研究论著相继问世.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78年以来,吴越文化研究再度复兴.先后有“百越民族史研究会”(1980)和“吴文化研究会”(1983)的诞生,南方各省尤其是东南几省的考古所、博物馆、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鼎力相助,使吴越文化研究蔚成风气,遂有新成果叠出,除已推出《吴文化资料选辑》(吴文化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耿庆刚 《收藏家》2024,(1):8-15
纹饰研究是东周青铜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中期以后,列国青铜器的地域特征明显加强;其中侯马铸铜遗址是晋都新田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晋系青铜文化的代表。本文根据侯马陶范花纹,在齐、楚、秦、燕、中山、巴蜀等地区青铜器中,辨识出具有“新田风格”的铜器,对研究晋文化以及晋国与列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越舟楫考     
古之吴、越是以擅长舟楫而著称海内的。其俗谓船为“须虑”或“舡”。越王勾践自称其民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而吴国也被称为是“不能一日废舟揖之用”的国家;甚至到西汉,吴地的船,还被视为是国家兴亡的象征。显然,吴、越与舟楫密切相关。然因古史湮没,历代学者对其舟楫型式,专门研究者少,故略陈管见,发其端倪,以就正于大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两国,地处今苏南、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有着广袤的水域。为了适应这一地理环境,这里的原始居民通过不断地实践,早就发明创造出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如浙江余姚河姆波遗址就发现有一件模拟船形的玩具——陶舟(图一),在第三、四文化层中(距今约6~7千年)出土过六支船桨,均柄翼相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由于新材料的发现和旧有未公布材料的发表,古文字的研究特别是战国文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素称难治的吴越文字的研究亦不例外,不断有高质量的论文涌现。这使得对吴越文字的研究状况作出总结成为可能。1989年,曹锦炎先生有文《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严(以下简称《述编》)对吴越器铭始作全面清理。1992年,浸淫吴越文化研究多年的董楚平先生成专著《吴越徐舒金文集释》(以下简称《集释》)。董先生博采众说,加以己见,其功力之深,识见之高,令人钦佩。1994年,张光裕、曹锦炎两先生合作主编的《东周鸟篆文字编护(以下简…  相似文献   

17.
江苏丹阳葛城吴文化遗址,经勘探试掘,确认其为一座吴国城址.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为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前期,晚期为春秋后期,三者之间连续无缺环.经与江、浙、皖地区同类吴文化遗存对比,可推知丹阳葛城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发现看吴越文化在闽地的传播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福建为闽族居地,江浙为吴越族居地,两地文化关系密切.本文从考古发现探讨吴越文化在闽地传播影响.一、土墩墓与原始瓷器土墩墓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内涵,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在福建北部的光泽、政和等地也有类似遗迹,表明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可能扩大至河北,它是吴越文化在闽地传播的结果.福建出土的两周原始青瓷器,与江浙等地相比较,既表现出共同的时代风格.又带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一部分可能从江浙地区输入,一部分则是在吴越文化影响下由本地烧造的.上述具体论证见拙作《福建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初步研究》.这里不复赘述.  相似文献   

19.
夜访阊门     
寻根的感觉阊门的名气很大,可从前去苏州是看不到的,2006年才重建,这次自然是必访之地。"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陆机《吴趋行》)。阊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那个时候就有苏州城,有阊门,还没有南京城,南京的地面也是属于吴国的。南京的第一座城叫"越城",还是越国灭了吴国之后才有的,城一定很小,大概叫堡更合适。还不是建在现今南京城的位置上,现在的南京城那时还是荒郊野田。  相似文献   

20.
湖熟文化遗存.根据近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综合研究.其文化内涵不仅含商文化一大段,而且包括太伯、仲雍奔吴之时起的吴越文化,后者的典型文化遗存之一,是自西周时期起盛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墩墓、石室墓或崖洞墓、无圹穴墓等及其相应的各遗址文化堆积.事实上,从考古学文化角度看,吴越文化是个整体,至少在目前还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但是,吴越文化又是个特定时间、地点“族”文化的概念,在江苏称之为吴文化,在浙江称之为越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