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狱中写下遗作《多余的话》。他用自我反省的笔触和自我剥离的挣扎,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墓。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他是在肯定自己初读《多余的话》,总让人感到消沉的情绪比比皆是:“留恋文学”、“厌倦政治”……简直自…  相似文献   

3.
感悟生命     
杜超 《南京史志》2009,(5):23-23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说到底是一种生物现象。生命是廉价的,但它也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本身来说极为重要,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础。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完结了。然而,活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个人能去珍爱生命呢?又有几个人会享受生命呢?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罹难已经60多年了,他在就义前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最后遗言——《多余的话》。这份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历史文献,无保留地直抒胸臆,坦露真情,瞿秋白将其称之为“最后的谈天的机会”,他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然而,正是这些“内心的话”,留下了历史困惑和话题。但是,只要我们置身于产生《多余的话》的历史场景中,就会对作者的生命苦旅有着真切的体味,对《多余的话》有一个正确的解。  相似文献   

5.
《世界》2009,(3):138-143
能相信BBC的话吗?它的报道中,2008全球生活费指数排行榜上,伦敦位居首位;而在我们落地的希思罗机场,随便问一个伦敦人,哪个地区是伦敦最贵的?他一定想都不用想地回答:“当然是梅菲尔!”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们的冠军”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我们想让读者记得,在伦敦奥运会后,霍金坐在轮椅上,以一连串的问题,与《暴风雨》女主人公米兰达展开了以“求知”和“权利”为主题的朗诵,“天地之何为天地?天地,何以存在?……究竟是什么将生命的火种点亮?留下整个宇宙供人类冥想?”  相似文献   

7.
李琦 《百年潮》2013,(12):37-44
关于瞿秋白《多余的话》的写作动因,人们比较注重研究其“远因”,也就是瞿秋白过去的经历,如国内外种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性格特点、党内遭遇等。对该文写作目的的研究则大多指向未来,如“暴露内心”或者“总结党内斗争经验教训”等。那么《多余的话》的写作有没有“近因”,即“当下”的因素在起作用呢?他的“最后的最坦白的话”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呢?他到底想要说清楚一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必须在临死前说清楚这些事情呢?  相似文献   

8.
“有时候我真不懂,在台湾做政治千吗读那么多书?每天去都是讲没知识的话。伦理、民主、自由,政治、媒体、下水道,这两句话对我来说,完全对称。一个靠脑筋使唤的人怎么会去做政治?我们其实根本活在一个原始丛林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独醉东灵山     
独醉东灵山○志钢(一)朋友,想上比1524米的泰山还高出779米的北京最高峰——东灵山吗?想?好吧,那你就得从门头沟区的河滩长途汽车站也就是东灵山的第一个山脚开始漫长的“攀登”。顺的话,两三个小时到最后的山脚下,不顺的话也可能是五六个小时或一整天,个...  相似文献   

10.
消除认知偏差,可以更准确地估算某事的风险 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如果想象过的话,是哪一种死法?别小看这种“想象”。我们在估算风险、做出决策(比如,坐车还是乘飞机)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根据“这件事的实际风险人小”来估,而是根据“是否容易想象这件事的风险”来估,这叫“直觉启发式估算”。  相似文献   

11.
马原野  高云鹏 《神州》2012,(33):15-15
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有人将其简单地定义为生存,有人将其定义为追求金钱和荣誉,而有些人则将其定义为无私地为他人奉献。《夏洛的网》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纯真的友谊,夏洛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挽救了朋友的生命,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阐释着生命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地震引发的海啸夺取了20余万人的生命,我们从恐慌到悲痛到同情,然后呢,我们开始救援、开始募捐,开始重提环境保护,甚至开始追根溯源地怀疑,这是否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恶果?……但这一切的一切过后,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应该重提科学?重提一种对大自然所应怀有的敬畏? 近几年在科学界最流行的两个词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不懂,就去找一个《北京科技报》的朋友为我解释--"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4%的可见物质是我们  相似文献   

13.
张洪范 《神州》2012,(30):201-2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人门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思维的动力,没有兴趣的话,很难取得一定的成绩。高中地理课会向我们展示全球的许多蓝图,也会向我们揭示许多地球的奥秘,它可以启发我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所以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14,(12):292-292
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我们不要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相似文献   

15.
颜荻  王铭铭 《南方文物》2024,(1):118-121
<正>人从何而来?世界的起源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自远古时代便回响于各文明深处,时至今日,也继续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从个体层面上讲,起源是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它“来到-世界-之中”的过程。这天然是一个存在论难题,从“不存在”到“存在”,生命只有经历一次谜一般的突破性跨越,才能从空洞的无变为实存的有。从世界或宇宙层面上讲,  相似文献   

16.
吉国秀 《民俗研究》2005,(3):107-123
民俗学研究的独特性究竟是什么?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抑或是研究视角?尽管民俗学将研究对象界定在民众上,但是如果剥离开民俗学的概念体系这个外衣,民众的内容就是人。就人而言,社会学和人类学都以其为研究对象,民俗学如何能够呈现出自己的研究特色?说得严密些,加一个限定词,民俗学研究的是民间的人,那么农村社会学、都市社会学以及人类学就不研究民间的人吗?如果民俗学研究的独特性体现在研究方法上,那么这个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又是什么?是历史学的文献研究,还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是共通的,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就不能用方法来界定学科,至少对于民俗学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这个年轻的死囚———徐超 ,要求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徐超何许人也?又为什么沦为死囚?他捐献器官的动机何在?这最后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在数年的记者生涯中 ,我从没有涉及过类似的题材———而且 ,那只有25岁的死囚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他的脸上 ,能找寻到那种渴求生命的目光么?在监室的一角 ,有那么一两株昭示生命的新绿么?我没有想到 ,我所面对的并不是简单的职业的挑战 ,在人生的一个特殊的单元 ,我得到了一段短暂而又永远铭刻在生命中的经历。你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走进××市第一看守所的大门时 ,是2000年1月6号早上9点钟…  相似文献   

18.
孟红 《文史博览》2008,(1):25-27
毛泽东的一生有许许多多开创性的壮举,那么这位伟人生命中的几个“最后一次”又是怎样度过的?  相似文献   

19.
史文静 《神州》2013,(35):200-200
社会在不断发展,初中的化学学习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化学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占有不可比拟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探究怎样学和学习什么的问题,实施探究式学习方略。  相似文献   

20.
卡尔·齐默  王晓波翻译 《山茶》2011,(2):84-95,I0003,I0004,96,101-109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怕永远没机会亲眼一见那些最伟大的生命奇观。比如,我们无缘观赏巨型鱿鱼像篮球一样大的眼睛;独角鲸犹如长枪般的大牙呢?至多也就能在照片里仰慕一下吧。但有一样自然奇观,是我们只要举步出门,就几乎人人有份得见的,那就是利用羽毛来飞翔的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