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宝麟 《民国档案》2015,(2):127-136
吴有训作为无政治背景的纯学者,于抗战胜利前夕接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学校复员问题、派系问题和战后学生运动等多方因素作用下,在此后近三年时间内,吴有训在中央大学数次提出辞职,造成极大的校政危机,并对校内的政治生态造成影响。吴有训在中央大学的进退经历,折射出战后中国动荡政局中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并昭示着此时期"学术自由"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铁蹄下的抗争——记抗战中的南京中央大学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拉开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序幕。当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如汪精卫、陈公博等人公开做了汉奸,后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了以汪精卫为代主席的伪国民政府。滞留在沦陷区的青年学子们,不仅倍受日伪的蹂躏,而且还要承受失学之苦。  相似文献   

3.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重建新的学术中心,将东南大学等校合并成首都最高学府。同时,国民政府也率先在此进行大学区制试验。在两年半的试验过程中,首都大学与中央政府、江苏地方政府之间,围绕校名的确立、经费分配和人事安排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在政局变动的大背景下,1929年底中央大学区制在一片反对声中被取消。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显示出教育制度移植过程中深受国情制约的一面;同时,中央大学区制在实验中也演变成为国立大学挤占地方教育资源的制度依托,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首都最高学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一次,蒋介石来到中央大学视察,宋子文、孔祥熙随同。当时条件很艰苦,校舍很简陋,学生的生活更是不如人意——没了家里资助,补助叉很少,不少学生不得不典当衣服。吃的是糙米,里面不仅有糠,还常常有石子。  相似文献   

5.
中央大学在抗战之初从南京成功迁至重庆,成为全国内迁最为彻底和成功的高校,为学校的重建和发展积蓄了力量。由于校长罗家伦本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人际网络,中央大学迁校的决策过程反映了国立大学、教育部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中央核心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中大的迁校过程也蕴涵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后开始着力于重建教学与研究体系,稳定校园正常秩序,并调动师生的"抗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大学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战时背景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中央大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6.
木木 《南方人物周刊》2013,(11):110-110
我在考场上遇到了当年的白富美同学。我们彼此看了对方好几眼,仍旧不能确定,直到考试结束后,我试探性地喊了她的名字,她毫不意外地回过头来:原来真的是你啊,那先前看我的眼神还那么诧异?  相似文献   

7.
蒋宝麟 《历史研究》2012,(2):83-100,191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建校,经费完全由江苏省截留的"国税"承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进行重新划分,直接影响中央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各方围绕该校经费的来源和数额问题展开旷日持久的博弈。直到1932年8月,中央大学经费完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学校完成教育经费层面上的"再国立化"。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的演变,透视出近代中国大学"国立"的政治经济蕴含,以及国民党治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框架中,政治与学术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同学小赖     
南京大学89级文献情报系总共有23个学生、那年特殊,南大只招到一半的人。初见小赖,她正在桌边吃饭,穿件铁锈红衬衫,又瘦又小。脸儿黑黑的,不太起眼。她满不在乎地说,本来要报北大的,我一愣,心想自己好不容易才考卜南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产物和男女平等在教育上的重要特征之一,男女同学在中国实施阶段上依次为小学的初级阶段、小学的高级阶段、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而中学男女同学则迟迟至1922年才出现。此后至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中学男女同学一直成为各派讨论的热点,政策推行过程中也呈现起伏不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概是去年此时.有一次选题会上,大家讲起了一款网络游戏《劲舞团》。在我高中毕业那会儿,许多县城的网吧里都有无数头发冲天的青年男女不分昼夜地舞动手指,在里面跳舞、聊天甚至结婚。直到去年我才知道,这款游戏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沉,相反,它一直都很红火。  相似文献   

11.
恰同学少年     
这是一篇回忆“1977级”大学生生活的文章。“77级”因其特殊的背景而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本文对这一段生活的回忆,没有“骄子”的矜夸,也没有“学究”的酸气,而是谈笑风生,率性而为,但却让我们窥探到了“经典的77级”中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严复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留英同学的传闻开始出现,其内容和细节在流传中愈益翔实。1990年代严复一些未刊书信面世,在《致梁启超》一函中,严自称留英期间与伊藤博文同窗数载,回国后的待遇、命运则大相径庭。尽管该函两个标点本的识读有一定差异①,但考查这一时期严、梁的言行、交往、境遇,其内容有真实性,不能简单认定为伪,何况传闻的出现时间远早于此函。依据传播学原理判断,“同学说”的始作俑者可能就是严复本人。  相似文献   

13.
他们曾是“抗日杀奸团”的成员。在这个至今未得到官方承认的地下抗日组织中,大多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学生。在炽烈的爱国热情鼓舞下,他们用嫩拙的爆炸和生疏的枪法来惩戒侵略者和汉奸。  相似文献   

14.
如果是纯粹的私人事件,不仅不能举报,甚至也不能公开,私下里传一传也不是美德,而“扫黄办”也不应受理这样的举报  相似文献   

15.
1944年,新四军军长陈毅将军在延安得悉新四军总政治部秘书处长黄诚遇害的消息,以沉痛而敬佩的心情赞誉道:“黄被俘不屈,精神可佩!”并赋诗以寄哀思:  相似文献   

16.
老鬼 《炎黄春秋》2009,(9):79-80
文革前,同学们在私下相互交谈中,也都特鄙视向老师告密的人,虽然背地里有人干过这事,但在公开场合,告密总还是招人恨的,不光彩的。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只要对方是反革命、五类分子、阶级敌人,就可以不择手段对待。检举揭发阶级敌人受到鼓励,告密也成了政治觉悟高的表现。那时候一切行为只要打着革命的旗号就可以理直气壮进行。因为革命至高无上。我们北京四十七中高三二班同学宋尔仁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特别的人。他家住在门头沟煤矿。隐隐感觉他出身不会太好。因为他从不说父亲是干什么的,似乎刻意隐瞒。他喜欢文学,激动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8,(11):41-50
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日本东乡平八郎在英国商船学校学习海军技术,其政要井上馨在英国进修财政经济,还有一些中日留学生同在法国学习造船技术。基于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6年最早提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福州船政学堂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陈宝琛1921年继之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直到1932年,林耀华、钱基博将"日本同学"细化为伊藤博文,严、伊"同学"传闻遂告定型。严复本人并无借伊藤抬高自己的动机,更不可能从生前并不存在的传闻中受益,据伪造"严复书札"断言严复是"同学"说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8.
贺果是毛泽东同班时间最久的同学之一.他们的友谊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笃念旧交,帮助同学尽心尽力。在多方搜集与查阅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笔者写成此文,以向世人展现这份珍贵的友谊。  相似文献   

19.
[典型案例] 今年17岁的小虹长相俊美,学习成绩良好,自从上高三以来她总能听到座位后的同学在议论她:“偷看别人学习”“别人学啥她学啥”“臭美”等。就连她值日扫地时也能听到别人说她“借着扫地看别人桌上的书”“水蛇腰”。为了证明自己有自己的学习安排,小虹在学习时总用胳膊支着头,以便用胳膊挡住看同桌的视线,可是这样做还是不能止住别人的议论。  相似文献   

20.
儿子喜欢打篮球,自然就有许多球友,每到周末,接二连三的电话打来约儿子出去玩篮球。一次两次还没有觉得怎么样,时间一长,爱人就有些担心,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到底是不是打篮球?每天都同啥样的孩子一起玩?爱人的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