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4年初,清华学校报请当局,欲正式“改办大学”。同年10月,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国学研究院。起初,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欲聘请在新文化运动中爆得大名的胡适主持国学研究院院务。  相似文献   

2.
1924年初,清华学校报请当局,欲正式“改办大学”。同年10月,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国学研究院。起初,清华校长曹云祥欲聘请在新文化运动中爆得大名的胡适主持国学研究院院务。胡适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当即推辞,明确表示自己只做顾问不做院长。曹云祥不甘心,又提出请胡适出任研究院导师。胡适再次表示自己不够格:“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相似文献   

3.
提起清华国学研究院,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院中的几位知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因他们辛勤执教,使该研究院在存在的4年里,培养了70多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如王力、陆侃如、刘盼遂、徐中舒、刘节、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姜亮夫、蒋天枢等,为国学的继往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是1925年6月应聘,1926年7月到校任教的。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三年,有些事儿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教益。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父陈三立、  相似文献   

4.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以来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  相似文献   

5.
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史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史学月刊》2006,4(10):104-110
在章太炎的熏陶下,沈兼士、朱希祖、钱玄同等章门弟子以北大史学系与国学门为依托,从学科体制方面积极致力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他们一方面秉持章太炎具有近代意义的“六经皆史说”,主张“捐除经学之名”,缘此大大动摇了经学的垄断地位,促进了史学的独立;另一方面,他们还充分弘扬了章太炎“以新理言旧学”和“熔冶哲理”的学术精神,号召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史学,并强调史学研究必须注重条理系统,由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曲洪波 《史学月刊》2007,(8):102-102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协办的“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94人,分别来自全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提交学术论文70余篇。著名学者金冲及、李文海、胡绳武、龚书  相似文献   

7.
清华国学研究院(1925-1929),是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涌现的一个著名学术机构。与同时期其他国学机构相比,清华国学研究院既有援引西学,重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面;又有继承儒家教育理想与治学路径,结合西方知识工具,致力于阐发传统学术之特质的一面。因此,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建制,学术社群的治学精神,皆有其鲜明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1925年春开办,1929年夏终止。曹云祥根据胡适的建议,按导师制(不称教授)教学组织方式办院。四年间,共招收72名学生。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进行治学。学制一到四  相似文献   

9.
刚刚恢复了一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暂居于图书馆后的立斋,和应用超导研究中心做了邻居。一进门就能看到物理学家朱经武和足球教练米卢的大照片.前者称“前途是自己创造的”.后者说“态度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10.
吴鸣 《文史博览》2013,(11):35-35
赵元任被称为“中国语言之父”。无论何种语言,他一听就会。有人统计,其精通33种地方方言和英德法等9门外语,人送外号“赵八哥”。除此之外,赵元任还获得过数学学士、哲学博士,对中西音乐有着极深的造诣,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相似文献   

11.
烟雨豁蒙楼     
近日读到几篇近代化名人写的金陵忆旧的章,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他们无论在南京逗留长与短,都要去登一登豁蒙楼。例如名散家、翻译家、艺理论家梁实秋先生,1923年初次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人刚到,便拉着同伴出了校门,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去豁蒙楼!……怎么,你不拉?”那车夫迟疑了一下,笑着说:“拉,拉!,,梁实秋感到奇怪:这车夫为什么笑呢?等车两三分钟到了目的地,梁先生这才明白:原来豁蒙楼与学校近在咫尺。“难怪车夫要笑我们,我们下了车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相似文献   

12.
国学与我国现行学科目录体系虽然有着一定的冲突,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科研体制之下,国学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取得长足发展,确有将其纳入学科目录的必要。若将国学纳入现行学科目录体系,国学如何分类分科就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自近代以来,诸多中国学人于此问题已有不少有益的思考与实践。借鉴近代中国学人有关国学分类的思考,可尝试将国学划分为经学、国史学、诸子学、文章学、小学、国学理论与国学史等具体学科。  相似文献   

13.
近代学人为后学开设国学书目者甚众,但以大学生为对象拟定国学读书书目的并不多,其中较有名者有吴汝纶、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三人为大学生所拟国学书目虽各异其趣,却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所拟书目均以传承国学为宗旨;二是所拟国学均有学习程度上的层级划分,以适应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所拟书目基本上是按传统图书四部分类法分类筛选,这种书目筛选法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所拟国学书目能系统、完整地传承国学。他们关于国学范围的界定、国学书目的筛选、国学书目的分级与分类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国学教育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慎言国学     
“国学”这个名堂由来已久,但至今仍然没有清晰的定论。在古代,国学一词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近代以来,这个词热了起来,且含义发生了变化,这与日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之争与文化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2 0年代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中 ,围绕着胡适和梁启超给清华学生开列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出现了争论。胡适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反映了他具体实践整理国故主张的一个方面 ,即把国学研究史学化 ,用文化史的眼光统整国学研究的范围。梁启超则从“狭义的”文化史观念出发 ,对胡适提出了质询与批评。他们都对转型中的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比京师大学堂早3年,比清华学堂早16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1896年,中国近代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上海诞生。这两所大学的创始人,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盛宣怀作为中国第一代实业救国的教育家,率先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参酌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苏云峰《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及爬罗其它相关材料,用系年方法,将杨氏事迹排比成文,每条述说之下并加案语,详予申解。全篇凡二万余言,用以裨补前人所未及为,允称富赡,足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酌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苏云峰《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及爬罗其它相关材料,用系年方法,将杨氏事迹排比成文,每条述说之下并加案语,详予申解。全篇凡二万余言,用以裨补前人所未及为,允称富赡,足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孙传波 《收藏家》2012,(4):41-48
罗振玉是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国学功底深厚,造诣精深,开创甲骨卜辞之学、敦煌石室之学、流沙坠简之学、大库史料之学的研究,治学谨严、著作累累。其学术成就“开百代之学风,启后昆之法门”,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在殷墟发掘以前,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研究院讲义,1925年述学社《国学月刊》;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给中国史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把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与古文献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说明,以解决学术上的疑难问题。殷墟发掘以后,此法仍然可以使用,只是扩大了范围,把地下的考古材料(包括古代文字在内)与古代文献相结合,以研究中国考古与中国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