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农 《钟山风雨》2012,(4):62-64
朱自清先生一向自称扬州人,而他的原籍是浙江绍兴,同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同出一朱。《朱自清日记》1936年9月26日载:“访鲁迅太太,借二十元,为吉人婚事也。”能开口向朱安夫人借钱,显然不是一般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鲁海偶拾     
小引鲁迅著作博大精深,涉及许多领域,研读之际,疑问甚多,平日浏览杂书,有时碰到一些鲁迅提到过的东西,因而从某一侧面加深了对鲁迅著作的理解。偶然得之,书于纸尾,稍加整理,公诸同好,就有道而正焉。东方朔与“怪哉”鲁迅少年时代在私塾里读书,品德高尚,成绩优异,很受先生赏识;但他也并不完全循规蹈矩,师生间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矛盾来。鲁迅后来回忆说,当年他“不知从哪里  相似文献   

3.
鲁迅买书     
很多人说中国人读书少、不买书的原因是书价太贵了。这个理由并不新鲜,鲁迅在1912年也说过同样的话。鲁迅虽然抱怨富人不买书读书,穷人想读书却买不起,但他自己却是节衣缩食也要买书的。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19岁就与父母包办的女子武钟谦结婚。那时,朱自清在清华教书,说话很急,还脸红,但与武钟谦感情却很好。婚后12年,生下三男三女。可惜的是,武钟谦在一次肺病中永远离去。朱自清发誓不再娶,但隔了一年,他还是去相了亲。对方是个小他7岁的女子陈竹隐,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见面那天,朱自清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戴一副眼镜,可惜脚上却穿了一双老款的“双梁鞋”。这双鞋让陈竹隐的女同学笑了半天,说坚决不能嫁给这土包子。陈竹隐却没为一双鞋否定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当朱自清再约她时,她爽快赴约。朱自清之子朱思俞说:他们一个在清华,一个住城里。来往不是很方便,所以那时写信写得比较多。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保存下来的有71封。有些现在读起来还颇为肉麻。  相似文献   

5.
1948年6月18日,吴晗带着一份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声明找朱自清签字。此时,朱自清正胃病严重复发卧床不起,但他看完这份声明后,还是支撑着坐起来,毫不迟疑地拿起笔,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当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记里  相似文献   

6.
忆一代文宗朱自清老师孙景端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摄于上海(1932年)朱自清与夫人、女儿摄于团和园(1948年)朱自清先生是我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时的老师,时间在1946年10月他由重庆飞回北平,到他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大医院。这期间正是国民...  相似文献   

7.
如同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心目中的文曲神,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就如同一座不可绕过的山,一个伟大的文化奇观。自上世纪30年代迄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多少人为了攀登这座高山,为之皓首穷经,毕其一生。陈漱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学术生命、学术智慧融入到鲁迅的不朽经典中的学术大家。从青春岁月到年逾古稀,30多年的鲁迅研究生涯,陈漱渝已然是名至实归,著作等身,但他简单地总结说:我只是吃了32年的"鲁迅饭"。吃"鲁迅饭",是鲁迅研究界的自我调侃,但这个调侃并不轻松,看看陈漱渝先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横眉冷对”的战士,其实不尽然,真实的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  相似文献   

9.
1920年,22岁的朱自清修满北大学分而提前一年毕业,被推荐到浙江第一师范工作。朱自清从没想过要教书,连基本的“教育学”之类的书都没翻过。尽管北大读书期间他在夜校教过学,但仅仅属于扫盲之类的文化辅导,不算正规的授课。 当年轻的朱自清面对这些同龄的师范学子,甚至比自己大四五岁的“老学生”时,顿时手足无措,浑身发抖,非常机械地背着教案,根本谈不上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0.
陈漱渝 《百年潮》2007,(3):66-69
近日,我无意间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与中共关系再探》,引起了我的兴趣。浏览时,有一段话迅速扑入我的眼帘。作者说:尽管有的学者羞于谈及鲁迅与共产党的交往,仿佛这样会伤害鲁迅,损害鲁迅的形象,但事实上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左翼文坛的盟主,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史天地》2013,(1):63-65
厦大驱逐鲁迅并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再容纳鲁迅的批判精神。厦门大学是陈嘉庚筹资创办的,始建于1921年,设有文、理、教、法、商、医、工7科,共24个系,有学生约400人。来厦门前,鲁迅曾考虑过多次,绝不能把教书当成终生的职业,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极其腐败,社会上邪恶的事情太多,鲁迅认  相似文献   

12.
赵畅 《纵横》2008,(6):57-61
朱自清的《背影》,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如果说,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是感人的话,那么,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享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江南名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留下的"背影",同样让当时的师生和众多后来者怦然心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24年3月2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自4年前在北京大学以优异学业提前毕业至今,朱自清已在浙江一师、上海中国公学、浙江六师、温州十中以及宁波四中等地辛苦奔波,教书为生。此时,朱自清才26岁。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21,(8)
正毛泽东最早谈及鲁迅的《阿Q正传》,是在中央苏区与冯雪峰的一次谈话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阿Q的评价,既有着与鲁迅相似的共性,也有同鲁迅看法不尽相同的地方。毛泽东这样评价道:"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看不到或者不理会这个要求是错误的。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他看到了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阿Q身上的弱点,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是中国坛名的作家和学。柳无忌,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系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之子,他与朱自清的师友情,鲜为人知。1925年,柳无忌入清华园,有缘结识朱自清教授,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中外学,一生作等身,耄耋之年仍致力于南社研究的开拓和发展,终年95岁。柳无忌与朱自清在清华、英国伦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结下深厚的师友情谊,成为当时流传坛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5.
闫辉 《神州》2012,(28):131-131
朱自清散文向来以美文著称,《荷塘月色》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的集中反映,《荷塘月色》具有极大的语言魅力,绘物细致、形象传神,寓情于景、朦胧蕴藉,而且语少意丰、韵味无穷,用词准确,生动凝练。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蒋介石,这一文一武两位浙江老乡都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过非常大的影响的一代名人。但一直以来,研究和介绍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却很少见。许多人所知道的只是鲁迅如何以杂文作为匕首投枪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战斗的一面,而对于鲁迅和蒋介石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逝世,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都带来极大损失,之后,出版《鲁迅全集》便成了同仁共同的愿望。1938年7月,国内第一部《鲁迅全集》终于问世。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的“鲁迅全集”却是国外出版的。  相似文献   

18.
史其 《百年潮》2011,(10):70-73
近来,有论者关注起鲁迅当年的经济收入和经济状况来,但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一说,鲁迅是富人;一说,鲁迅是穷人。这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近读鲁迅晚年书信,他对此都有过明确的表述。这些表述,对于我们了解鲁迅的伟大人格及他的经济生活,是第一手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朱自清(1898-1948)留给世人的印象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散文家,《背影》《荷塘月色》等一系列佳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其二是民主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却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这些都是历史和教科书中的朱自清。生活中的朱自清要远比这丰富的多,比如他喜欢欣  相似文献   

20.
据鲁迅的挚友和学生冯雪峰回忆,1933年底,他因身份暴露不便留在上海,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长,与毛泽东有了交往。对鲁迅心仪已久的毛泽东了解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在一次交谈中对冯雪峰说:今晚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在读了毛泽东作于井冈山时期的几首诗词以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概。冯雪峰虽然没有提及具体的作品,但可以推测是流传甚广的《西江月·井冈山》充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