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与我的革命生涯□谢和赓85岁时的谢和赓〔一〕我出生在桂林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上曾出现过谢安、谢玄、谢灵运等历史名人。我瞻仰过家藏的这些老祖宗们的工笔精裱册页画像,这是我的父母引以为自豪的。因此,读书在他们眼里看得很重。我母亲受过良好私塾教育,在我...  相似文献   

2.
一千个母亲,便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都是一样的情怀。——题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有泪水……”静谧的夜空从远处飘来流动的音符,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扉。我翻身坐起,看窗外披着月色的树枝在微风中摇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喃喃自语……前年的一个夏天,母亲被别家的狗咬伤了。当时父亲正在外地打工;我在离家六十多里的县城读书,每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家读小学的弟弟还不懂事。母亲硬是咬紧了牙关,没向任何人透露半分。直到我放假回家,才看到母亲的半截大腿竟肿得紫黑!我目瞪口呆。我坚持要拉母亲去打…  相似文献   

3.
在我刚弄清“结婚”这个概念的 含义所指时,我希望也能步母 亲的后尘,找个有学问的,说得一口非常好听的普通话、说话会脸红的男人做我的爱人。我家乡的女人们从来都是大大咧咧地叫“我的男人哎,你魂丢哩!回噢!”,女人的声音在还没黑透的天色里荡漾。母亲是没有这种机会站在院里吆喝父亲的,要被吆喝了才回家的男人十有八九都是到别人家喝米酒说天话忘了归家的,我的父亲从来都是在自家的宅子里陪那些找上门来的汉子们喝酒。然后看他们各自听了自家女人的声音红光满面地离开,也有稀里糊涂听错了声音的。手忙脚乱地起身要走,母亲一边…  相似文献   

4.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真真地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而长大成人的儿子们和女儿们,做了父母的儿子们和女儿们,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儿子们和女儿们,我们还能够细致地经常洞察到这一点吗?  相似文献   

5.
王雨琴 《神州》2012,(1):169-169
我是一颗平凡的西瓜子,我的母亲是一个美丽的大西瓜,在一个炎热的夏季里,母亲被一对母子抱回了家。当小男孩满头大汗地嚷着要吃西瓜时,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闭上了眼。无情的刀刃对准了母亲的肚子,锋利的刀锋紧贴着我的耳际划过,我侥幸地逃过了一劫,却被吓得哇哇大哭起来,我的泪水和着母亲的血水流淌在桌面上。  相似文献   

6.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12,(5):110-111
当我准备回忆和谈论刘晓庆的时候,才发现,最有资格谈论她的,足我母亲。尽管80年代“刘晓庆”无处不在,但母亲却真正把她带进了我们家,带进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重要的幕后人物赵凤昌,在近年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中已很少提及。赵凤昌是江苏常州人,系我外祖父赵映沅(1851—1934年)的族弟,故与我外祖父家几代人有来往。我幼年就听母亲赵奂辰叫他“四叔叔”,有一年族人间有人忽然惊慌地告诉我母亲:“‘洋行’里的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珍藏     
母亲30岁时才生我,我想我们之间隔着的远不止是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是家族中公认的“演讲家”,却从未像美国式的母亲那样表达——“我爱你!”,我也不曾与母亲谈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母亲的争吵日益频繁,开始抱怨她的不讲理,厌烦那永无休止的唠叨。我讨厌回家,开始了住校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李继伟 《纵横》2010,(1):24-27
时光过得好似流星飞逝,一转眼之间,我已是花甲之人了,回忆几十年来,在革命大熔炉中自己曾走过的征途,有过酸甜苦辣,更多的是苦中有乐。中国人口众多,但能够像我这样从不足9岁就参加革命工作,较长时间是在党中央机关,在毛泽东等革命老前辈们身边工作、学习、生产劳动、生活,直接聆听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教诲,的确难得。  相似文献   

11.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2.
在战国以前的年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比如,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这个地方的,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  相似文献   

13.
我的母亲     
贵阳市现今的护国路,在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它叫顺城街。那时大南门是名副其实的:有高高的城墙、有宽敞的城门洞。进城来往右拐,不远处就是顺城街。那是一条石块铺的斜坡小路。在顺城街的中段,有一个熊家大院,也就是我的外公家。熊氏家族人丁兴旺。外公那一辈,亲堂兄弟就有六个,我的外公排行第五。其中四外公熊范舆,是清末的进士,曾留学日本,昆明鼎革后即任滇督蔡锷之秘书长,1913年回贵州后任黔督刘显世的秘书长,曾积极参与护国讨袁之役。1920年在军阀权力争斗中,被无辜杀害。我的外公熊静安虽是学徒出身,后来却当了省商会会长。我母亲这一辈,也就是我的舅舅姨姨们,小时候我数也数不清。他们这一辈是“大排行”,在舅舅当中,我知道的有二舅熊其锐,曾赴日本学蚕丝。  相似文献   

14.
延根  于洋 《纵横》2010,(1):31-32
1943年-1946年,凡小学放假,我都回母亲在杨家岭机关的家居住,每逢元旦都能见到中央领导们互相拜年,并一同去给毛主席拜年。那时我年纪小,很好奇,放假没事就跑出去玩。由于杨家岭的窑洞是一层层挖出来的,我在山坡下路边玩耍,很方便就能看到中央首长们拜年的情景。陈云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通常由他先带领中央组织部的领导同志出来拜年。中央组织部位于杨家岭沟口北山坡向阳的山腰间,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牙托     
父母亲是在我读初中时离异的.原因是人到中年的母亲患了更年期综合征,特喜欢唠叨,且事无巨细都要管,父亲劳累一天回到家耳根却没有片刻清净,以至于父亲一听到母亲唠叨的声音就会害怕.一次吃晚饭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40年代末,我作为家中的老大出生在拉萨。记得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拉萨这个地方是神和龙的殿堂,人和鸟的故乡。我父亲出生在山南曲松"埃"地方,母亲出生在山南扎囊"那若"地方,我出生在拉萨八廓东街小巷里的德庆饶丹大院。那天,听说是我的外婆给接的生。我一出生,母亲就自己动手剪掉了脐带,把我包好放在一边。这时候,外婆抱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砂锅,口子套在了母亲的头上。听母亲说当时她感觉特别舒服,头上  相似文献   

17.
做梦的女孩     
我小时候生活在肯尼亚南部一个名叫伊努萨恩的村子里。那里没有公路,没有电,但女孩子们还是选择留在村里。在我五岁时,家里人把我许配给一个六岁的男孩.约定好等我13岁就嫁过去,过传统的生活。但我想要不同的人生。我喜欢学校,梦想长大后当一名教师。母亲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她不想让我重蹈覆辙。我们在别人家地头帮忙种植甘蔗.挣钱给我买校服和课本。  相似文献   

18.
有很多记忆,早已被时间抽空。但一些片段却始终在,即使记忆中的人,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那年我6岁,表哥7岁。因为调皮捣蛋,母亲早早便将我送入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表哥家虽在另外一个城市,但在提前入学这件事上,他与我有着同样的待遇。一年级过后的那个暑假,我"获准"去表哥家玩。白天,  相似文献   

19.
1999年7月我的初中同学程渝从美国回来探亲。我们几个当年同窗在舒立家聚会欢迎程渝。同学汤嘉绮为大家照了一张合影。相片的背景是舒立家墙上挂的一幅她画的写意画——葡萄,画的左边有舒立的母亲胡絜青老先生题的“紫玉香  相似文献   

20.
名噪武汉三镇 我母亲在新市场组的名角班.尽管营业情况非常好,但由于管理不善.终于抵制不住剧场资本家的压榨和排挤,只能宣告停业,而且还给我母亲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沉重债务。那时有“家有一万,富得无边无岸”之说,可见这笔债务之巨大,我又一次陷入极度穷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