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打六七岁开始,一个土族女孩就要跟随祖母、母亲学习拈针舞线。她受到的教导是:能做一手好的绣活是一个女孩必须具备的素质。她要利用干完农活和家务活后的闲暇,为父兄绣烟袋、鞋垫,为自己绣好嫁衣上需要的所有绣品。等到出嫁时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有位擅长刺绣的奇女子,有着"针神"的美誉,她的名字叫沈云芝。慈禧七十大寿时,她和自己的丈夫余觉托人进献了《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图》两幅刺绣,深得慈禧的喜爱,赐给他们夫妇商勋奖励,慈禧还亲笔题写福寿两字赠予二人,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1874-1921)。为了将沈寿的技艺发扬光大,慈禧命人在北京设立了绣工科专门培养绣工人才,余觉担任总办和总教习,  相似文献   

3.
萧尧 《文物天地》2011,(1):58-61
中国刺绣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方分别有各具特色的绣派,顾绣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员.顾绣作为中同历史上唯一以家族姓氏命名的艺术类刺绣,初深受宫廷绣的影响,开启了艺术绣的潮流,并对后世四大名绣向艺术绣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葛莉 《东方收藏》2023,(10):119-121
仿真绣也称“沈绣”,是我国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以苏绣为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革新创制的一种绣艺。1914年,张謇先生聘请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成立南通绣织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所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南通刺绣由民间实用进入艺术创造,开始以独有的姿态步入社会经济舞台。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并且开创了既传统又现代的仿真绣技艺,更宝贵的是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刺绣新理念——“以绣自强于志、以绣自立于世”的创新精神及其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  相似文献   

5.
尹洁 《环球人物》2020,(7):67-71
她擅长精微绣,能将一根丝线劈成1/80绣出人物细节,形神兼备,享誉海内外拈起一根细细的蚕丝线,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甲在线上划来划去,丝线慢慢散开,逐渐被劈成1/2、1/4、1/8……直至细到若隐若现,成了悬浮在空中的“游丝”,赵红育就可以用它刺绣了。绣出来的人脸只有绿豆大小,眉眼却清晰可见,还带着生动的表情。  相似文献   

6.
传说很久以前,在白草岭寨子里,有个聪明、美丽的彝家姑娘,名叫阿米妮。阿米妮会绩麻、织布,织出的布光光滑滑,平平展展;阿米妮会绣花,绣出的花朵能引来蜂蝶;阿米妮爱唱歌,她的歌声赛过画眉鸟……在一次跳歌中,她选中了勤劳、勇敢的猎手阿塔喜,阿塔喜也深深地爱着她。阿米妮爱着阿塔喜,白天,她在草坪上放羊,让山风把自己的歌声送到塔喜的耳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璀璨殿堂里,乱针绣可谓新秀二五年第五期又为奇葩。所谓新秀,是因为她在1928年正式创立迄今不足80年的历史,较之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刺绣来,简直是“小小弟弟”;所谓奇葩,是她不同于中国“苏、湘、蜀、粤”四大传统名绣,而在艺术感染力上更胜一筹,在艺术手法上别具一格,被称之为“锦绣文采”、“绣出来的油画”、“刺绣艺术上的高峰”,美誉远播五大洲。争艳斗丽人们流连在乱针绣这个艺术瑰宝的园地里,很快就会发现“杨守玉、陈亚先、孙燕云”这师徒三代人代代传承所创造的艺术春天,那争艳斗奇、竞相开放的美景奇观,不…  相似文献   

8.
从前,三川地区有一位能干漂亮的阿姑叫阿丽玛。说起这阿丽玛,真是人见人爱的俊阿姑,都说她是“麻杆儿身材雀儿嘴,花檎模样菩萨心”。她天生了一副银铃嗓,唱起山歌可以引来百鸟起舞:巧手会绣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绣的牡丹、莲花会引来彩蝶和蜜蜂。她还会剪出各种花样儿,做出灵巧可爱的荷包。十里八乡没有一个不爱她的、没有一个不夸她的。真是近处看着好看、远处听着好听的人尖子。  相似文献   

9.
绣圣沈寿——纪念沈寿逝世8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清末民初的沈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她被称为“绣圣”、“神针”。沈寿总结继承传统刺绣技艺,借鉴欧美素描、油画和日本刺绣,创造了仿真绣,把中国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漫谈沈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收藏家》2005,(2):53-58
一中国的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而苏绣又因其工整、细腻、雅洁、精致的传统特色名列四大名绣之首。沈绣就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绣艺术。她的创始人为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宦,苏州木渎人,后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  相似文献   

11.
镜头     
《中华遗产》2012,(7):144-147
一根裙边一段史 这位桂西北的苗女细细整理着她的“艺术品”,绣布垂挂如帘,可以用壮观来形容。这种特制的裙边布是苗家传统服饰——百褶裙上必不可少的元素,手工刺绣要耗时一年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从前,在阿姆山麓,有两兄妹,哥哥叫阿库,妹妹叫阿库拉鲁。阿库拉鲁聪明俊秀,心灵手巧。她绣出的花,象真花一样,会随风飘香,她绣出的水,象真水一样,能潺潺流淌。阿库拉鲁十八岁那年,阿妈得了疾病死去了。此后,兄妹俩和父亲一起相依为命,日子过的虽然很贫寒,但也还顺心。过了一段时间,阿爸娶了一个晚娘。这晚娘对阿库拉鲁非常嫉恨,百般虐待,不是骂就是打,一天也过不了舒心的日子。阿库拉鲁  相似文献   

13.
金韵 《文物世界》2008,(5):74-76
弓鞋绣履又称三寸金莲、绣花鞋,作为中国鞋类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有其独特的文化情趣,其中将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设计风貌最具特色。她是中华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被誉称“中国鞋”,一般用布和绸锻做成,用丝线绣上各种适合纹样,有花卉、蜂蝶、禽鸟或其它几何图案。笔者就绣花鞋装饰与审美加以分析,从中探究和发掘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心理及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我终于不辱和谐音乐之旅,终于用声音找回了音乐和谐的本义7点30分,谭晶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中央。她穿着名模兼设计师马艳丽为她此行专门设计的演出服,中国红的色调、中国结、绣金,浓郁的东方气韵,华美。却不失含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举世公认是清末民国初的刺绣工艺大师沈寿。她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的刺绣技艺,创造了仿真绣,把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潮。本刊于1992年第5期和1993年第4期封面上刊登的两幅苏绣人物像:《全世界救世主耶稣像》(简称《耶稣像》)和《美国女优倍克像》(简称<<倍克像》),则是沈寿仿真绣的代表作品。 绣品《耶稣像》纵54.8厘米、横39.4厘米,嵌装在内框呈椭圆形的红木镜架内。绣稿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特创造的一幅油画作为样本,以东方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上,以官帽上顶珠和补褂上的绣补最为美观,五光十色,耀人眼目,不单是表示品级显明/也还是精良的工艺品。 一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在补褂上有区别,文用仙鹤、武用麒麟绣补。 二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为别於一品,在珊瑚顶正面刻小团寿字。在补褂上则有区别,文用锦鸡,武用狮子绣补。  相似文献   

17.
莲君 《神州民俗》2009,(9):6-14
在广州西关的荔湾商业广场里,有着数百家售卖各式商品的店家.熙熙攘攘.人潮涌涌。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场中.敞开着一间让人过目难忘的商店——玉佳湘绣店。近百平方米的店场里,摆挂着各种湘绣作品。这家店的主人,是一位温文秀丽的潇湘绣女唐桂玉。她从绣小手绢、小枕巾开始,直到后来成为刺绣能手,创办绣庄带徒授艺,以至走上了专业化生产经营湘绣产品的企业家和中华四大名绣的收藏家。  相似文献   

18.
土族盘绣,以"两针两线"的独特针法、丰富艳丽的色彩应用、古朴生动的图案展现,久负盛名.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目前,"土族盘绣"已成为"青绣"品牌中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绣品之一.  相似文献   

19.
湘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自古享誉中外。在广州西关荔湾广场的商业中心大楼里,辉煌地敞开着一间湘绣店,名为“玉佳刺绣”,店里展示着形式各异的湘绣作品。凭着她高端的艺术与内质走进了万千广府人家,也走进了海内外华人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20.
沈寿是中国近代最早被称为“艺术大师”的女性。她继承中国传统的针绣艺术并发扬创新,融人西洋绘画的光、影、透视,自创“仿真绣”。使针绣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她创作的名绣参加意大利都灵世界博览会(1911年)和美国太平洋-巴拿马世界博览会(1915年),均获得最高奖,使中国的针绣艺术开始走向世界。而沈寿艺术的登峰造极是在南通,这和张謇的支持关爱分不开,而且两人有一段很深的情感历程,在崇川大地(南通古时也称崇川)留下令人感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