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成木 《世界历史》2008,(5):147-149
农村公社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一个阶段。它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早已消失,或者只有某些残余。然而,俄国农村公社一直保存下来,直到20世纪初,到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成为独特的历史现象。那么,俄国村社的神秘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罗爱林 《史学月刊》2007,19(11):69-75,81
18世纪初,俄国确立等级义务兵役制,农民的兵役义务由此产生。兵役虽属国家义务,但国家并不直接从事征兵活动,而是由农村公社来实施。村社在选派新兵时力求遵循平均主义原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社内部的富裕农民开始从实体人充实军队的义务中解脱出来,这是农村社会分化的标志。兵役义务不仅是地主进行农奴制统治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农奴主和村社惩罚"不顺从"农民、"纯洁"农村社会成分、"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俄国农民生活在村社制度下。自然—气候因素从根本上影响到村社的兴起与延续 ;土地重分制度保证了农民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帮助和互助传统化解了单个农民面临的难题 ;村社社会结构和职能的二重性使其善于灵活地应对社会、经济的变化 ;村社的民主原则和集体主义精神对农民的感召力很强 ;社会舆论的力量使农民时时遵守传统道德与传统行为规范。村社制度构成了俄国社会制度的基础 ,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俄国历史进程中新旧交替、激烈变动的转折时期。当时,西欧各地的农村公社已相继消亡,一些主要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俄国却与之不同,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保存着农村公社,腐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历史进步,因此,废除农奴制已是大势所趋。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社会向何处去?围绕这一严峻问题,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其中以“斯  相似文献   

5.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它是俄国村社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村社财权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在斯大林"贡税论"的引导下,为给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苏联政府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有利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推行。  相似文献   

6.
18—19世纪,俄国村社是俄国农村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有独立的行政机构和管理村社内部事宜的各种职能。但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化的过程中,公社的土地被封建领主所占有,因而公社变成依附于封建主的纳税性组织,执行封建主的意旨,完全封建化了。所以,村社内部机制的基本方面都具了封建社会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它的封闭性以及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农民分化对它的冲  相似文献   

7.
斯托雷平农业改革是1905—1907年专制制度整个政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一反保护村社的传统政策,奉行强行解散村社,培植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的新方针,对20世纪初的俄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仅就俄国农业资产阶级进化的两条道路斗争,改革期间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具体变化,改革的效果及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刘祖熙 《世界历史》2003,(5):115-116
我以为 ,农奴制度、专制制度、村社制度和东正教是制约俄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弄懂这四种制度的形成和嬗变的因果关系 ,一部千年俄国史也就会贯通了。曹维安的《俄国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把研究这四种制度作为研究俄国史的锲入点 ,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是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重要文献。在《复信草稿》中,马克思对俄国的农村公社、农业生产的集体形式作了综合性的概述,并且在探讨人类历史上公社发展阶段的同时,提出了农业公社的概念。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经常把农业公社与农村公社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农业公社的特点就是农村公社的特点。这不仅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对公社发展阶段的认识。本文认为,《复信草稿》中的农村公社与农业公社是不能简单等同的两个概念,农业公社的提法是马克思的一种新的理论尝试,但其本身并不成熟,马克思最后放弃了农业公社的提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我国理论界之所以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抱有极大的兴趣,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晚年于俄国的革命前途问题提出了新的设想,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而马克思这一新的设想又与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有着一致的地方,是在批判与继承俄国民粹派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当我们试图深入探讨马克思晚年思想动向与其新的理论成果时,不得不论及到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潮及其与马克思晚年探索的联系。这项研究工作,既有助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入认识,又有助于对俄国民粹派思潮的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1.
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华 《史学月刊》2003,(5):97-103
俄国城市的雏形是军事、行政中心,而非手工业、商业中心。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发展迟缓,水平低下。从历史根源上看,萎靡不振的大陆性贸易,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极权统治,村社宗法文化的长期存在,东正教伦理培育起来的俄罗斯民族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蔑视和对个性的扼杀,农奴制改革的短期效应,赶超型的军事工业化战赂,都严重阻碍了苏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关于地理因素对国家历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的争论从未停止,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诸多西方学者都是地理决定论捍卫者,俄国历史学家Л.米洛夫就是其忠实追随者。他认为,俄国恶劣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俄国农业生产落后、农奴制和村社出现,阻碍私人土地所有制发展,最终造成俄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局面。米洛夫的观点具有较大片面性。虽然地理环境对俄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地缘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俄国史研究日趋繁荣,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成果数量大幅增加,选题更为广泛深入,史学理论更新及时,中外交流日益密切。随着现代化理论的引入,俄国现代化研究成为中国俄国史研究的主流趋势。中国学者不仅关注古罗斯起源问题,还热衷于探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工业化、农业发展水平、村社制度、城市化等问题,借以挖掘俄国三次革命的根源。虽然中国俄国史研究已取得可喜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局限,学术积累不足,研究课题集中,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俄国史学科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姚海 《史学月刊》2007,2(4):55-62
19世纪中期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斗争并非是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之争,因为当时俄国并不存在走美国式道路的选项。人数极少的激进革命派鼓动农民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具有空想性质的村社社会主义。农民运动在本质上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力量,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不能左右发展道路的选择,因而力促政权进行改革。沙皇政权在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它采取了相对独立的政策,既没有听命于保守贵族,也没有容忍革命运动和农民运动,而是坚持进行由政权主导的自由主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民粹派关于俄国村社论述的比较研究郑祖铤马克思晚年,在他的《人类学笔记》中集中探讨了不发达的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途问题,希图把他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运用于不同的东方国家,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关于俄...  相似文献   

16.
"农业公社"是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复信草稿》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本文在综合考察法文手稿及相关原文资料后进一步确认:"农业公社"是马克思在"农村公社"这一当时学界习用语基础上的术语创新,两者不可混同;由于有关日耳曼"农业公社"的研究意味着马克思在欧洲农村公社发展谱系的认识上已开始摆脱"亚细亚的"历史观,因此绝不可把"农业公社"与所谓的"亚细亚公社"等同起来。尽管如此,因为"农业公社"概念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历史上都可能与俄国公社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马克思最终放弃了对"农业公社"概念的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18至21世纪初俄国农民群体的财产不平等问题。作者认为,财产不平等问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评价标准均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不平等系数优点在于,人们可以据以测量不平等程度。然而,其缺点是只能测定相对的不平等,不能测定绝对的不平等。对俄国三百年间主要是农民群体的财产不平等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不平等程度差异。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俄国农民群体的财产不平等程度与英美等国家相比并不严重,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力量强大、村社传统绵延不断,俄国农民对财产不平等问题十分敏感。这正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略论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社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桥梁,是由氏族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的必由之路。农村公社制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度阶段,长期存在于阶级社会之内,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保存农村公社制度或者是它的残余,只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才使农村公社制度走向瓦解。历史上一切国家和民族,无论是古老的  相似文献   

19.
甄修钰  张新丽 《历史研究》2012,(3):143-155,192
马克思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的方法论是从分析农村公社开始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如何被私有制败坏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这一方法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出社会形态划分的争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停下《资本论》的写作,带病研究世界历史。除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外,还搜集了美国殖民主义统治的史料,探讨了俄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的村社制度以及西方国家如何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等问题。一些学者基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分为“史前社会理论”、“西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进而提出唯物史观只适用于西方社会,人道主义则适用于东方社会以及唯物史观理论早期和晚期的“对立”。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事实表明,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