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南京的春漂浮不定,可谓"春如四季"。忽冷忽热的气候令我猜想着,那春花还开了吗?柳叶虽绿,却不同以往的朝气,小草大多枯黄,只是偶尔可见一丝深深的绿色,花丛中未见蜂蝶起舞,想必是畏惧这呼啸的寒风折了自己薄嫩的双翼吧……我轻轻叹一口气,怕是今年见不到春天了。突然,我的目光定格在墙边的一抹金黄。是迎春花!昨夜下了雨,那娇柔的花瓣上还残留着淡淡的雨水。这非但没  相似文献   

2.
爸爸的期盼     
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家闲着没事,翻起了爸爸的相册来。里面有稚气未消,刚上小学的他;有日渐成熟, 刚上中学的他;有羽翼初满,刚刚工作的他;有振翅高飞, 认真工作的他……但最令我着迷的,是一张他当初在宿舍倚门凝望的照片。他那深邃的目光,好像在等待者什么,又好像在期盼着什么,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我的央求下,爸爸给我讲述了他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外面刮着凛冽的寒风,下着小雪,这是爸爸来到扬子公司工作后遇到的第一场雪。对他这个刚毕业还不满20岁的中专生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亲人和故乡,来到了一  相似文献   

3.
秋末冬初,寒风开始凛冽,小雨飘飘洒洒,天气渐渐冷了。为了不让起早上学的儿子冻着,我特意给他买了厚厚的羽绒服。但儿子却很少穿,每天里面穿一件毛衣,外套依旧是一件校服。开始我还以为学校规定每天穿校服,打听之后才知道,儿子想锻炼抗寒力。我说抗寒那是植物的事,咱们是人类,不需要这么费  相似文献   

4.
叫L叔叔完全是昧着良心的,他比我还小两岁。只是长得又高又帅,刮得泛青的下巴为他平添了岁数。"你怎么叫他叔叔啊,他年纪可不大!"他的同事问我原因,我说喊他叔叔是强行借道德之力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开车的L笑得差点翻下去。  相似文献   

5.
吕斌 《钟山风雨》2013,(5):29-32
在翠湖边云南省文联的一栋楼房里,住着一位100岁高龄的老人,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只是一只耳朵有点背,每每这时,女儿便是他最好的耳朵。每天,他都要上下四层楼,每天都要看书、读报、写作,偶尔还画画、写书法,有时也会拉拉二胡、小提琴。除了兴趣广泛外,他的记性还特别好,近日笔者  相似文献   

6.
《南方人物周刊》2008,(33):68-68
亲爱的木木:我一直过得很压抑,直到遇到一个比我还压抑的男生。他很清秀,笑容也温暖,可通过种种途径我得知他人品似乎有问题,比如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成绩,对于别人,他评判的标准也仅仅是成绩。  相似文献   

7.
他是军人。1960年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小战士,而我也只是一个还在念书的小姑娘。那时他才参军不久,在贵州军区卫生营当了个小毛毛兵。上级派他们来我就读的八一学校帮助我们学生作体检,所以他就认识了同在八一学校当教师的我母亲。第一次见到他就是在我母亲的宿舍里,那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面容清秀的兵哥哥坐在我家对着门的写字台旁边,看见我进去他面带羞涩地笑了一下,我妈让我叫他“叔叔”,这让我很不服气。  相似文献   

8.
1989年1月8日至3月13日,胡耀邦同志来南宁休养,住在西园饭店,我单独去看他和陪别人去看他,一共去了13次,随便聊天。看见他精神还和过去一样,还是每天读马列的书,不时还引用几句,在旧报纸上练毛笔字,和干部群众交谈,关心国家和群众的生活,只是晚上打打桥牌。3月11日我父去看他,他说:“13号我就走了,今天就算告别了,你不要再来送了。”我说:“您今年冬天还来广西吧?”他说不来了,并用两只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很动情地连说三个北京见!北京见!北京见!3月13日他乘6次火车去北京,我和我的爱人还是到车站送行了,同时送行的…  相似文献   

9.
天堂还遥远     
7月9日一早,儿子裴阿高从网上得知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广州市第二中学,当即得意洋洋地打电话向几个同学报告了喜讯,然后回身在书桌上铺开宣纸,饱蘸香墨写豪情:一脚进大学,天堂在眼前。我默默地看着,静静地思考良久,提笔将“在眼前”改为“还遥远”,然后朗声念道:“一脚进大学,天堂还遥远。”见他不以为然,我便郑重地说: “你考进二中,其实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笑道:“二中历年的升大率在99%以上,升本率在85%以上,进了二中,就等于进了大学,到了天堂的门口了。为什么说离天堂还遥远?为什么说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郭廷万,福建龙岩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中央红军长征。解放后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获少将军衔。本文讲述他长征路上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阵寒风掠过,郭廷万有了知觉。当他睁开眼睛,看见满天血红的暮霭和遍地躺倒的尸体,他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记忆中,石屏以豆腐而闻名于世。自从看了《花腰新娘》的电影后,我对石屏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深居石屏的花腰彝家人。带着这种向往,盘算着落日还未散尽余辉,便马不停蹄地踏上寻找"花腰新娘"的旅途。  相似文献   

12.
顾迈男 《百年潮》2014,(11):59-64
正我和华罗庚的相识与交往,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他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而我,还是一个涉足科技界不深的年轻记者。起初,我和华罗庚只是一般的接触,他在科技界公开场合露面时,我报道一下他的活动。以后,在采访陈景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华罗庚教授传奇般的动人经历,最触动我的是,因为我同情陈景润,为他写了大量报道内容,无意之中曾深深地伤害了华罗庚。当时,我深感不安。于是,便怀着一种还  相似文献   

13.
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清晨,太阳还未爬上山头,空气明朗而清静。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渐已现出湛蓝的天空,似已感受到高原冬日清晨特有的凛然寒风。 我此时的心情与窗外明净的天空并不相称。远离家乡、父母,来到我久已向往的西藏。本想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藏民族文化,但是,气候不适、嘴唇干裂、皮肤干燥困扰着我,还未从离愁、乡情中解脱出来,又被寒风击倒,不得不躺在床上养病。孤独、寂寞终口萦绕着我。每天打开窗帘,看到的是不远处褐色裸露的群山和窗前在  相似文献   

14.
阿坚 《旅游》2001,(7):34-35
房山老刘家.我和朋友们常去的。老刘曾是我同学,在学校时我们欺负过他。那次是我们躺在床上议论《曼娜回忆录》(手抄地下黄色的读物).他问我是谁写的,我说:这都不知道一是《安娜》的姊妹篇,托尔斯泰的两部爱情名著.咱校图书馆可能有。第二天他从图书馆回来很伤心地瞪了我几眼,我估计图书员回答的肯定不只是“没有”两宇。不过一次老刘醉酒吐了后,是我帮他捶背.扶上床.半夜还爬起来递他水、  相似文献   

15.
时值岁末辞旧迎新之际,惊闻噩耗:家驹同志去世了。真是太突然了!上半年我还去他家看望过,见他身体状况良好,精神十足,只是视力不佳,但说话声音依然洪亮,举步稳健,言谈风趣。他告诉我: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们刚从海外特地回来,为他祝贺九十寿辰。孙子孙女很可爱,整天围着他欢蹦乱跳,或爬到他怀里打闹。虽然有点累,但开心得很。  相似文献   

16.
惟一的苹果中午,坐在我前排的叶子递给张浩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还附上一句:“多休息,要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哦!”张浩最近感冒了,面无血色,像寒风中的白纸一样,身体老是抖得厉害。可他比我这个健康人快乐,叶子啊叶子,居然没给我一个苹果,偏心!我大呼:“我们还是不是好朋友啊!”叶子一脸吃惊:“怎么了?”“那为什么张浩有苹果,你却不给我一个呢?”叶子满不在乎地说:“他是病号嘛,当然要给他,我自己也没有呢,那是惟一的苹果。”叶子是位美丽女生,我与她同窗七年了,可我们的友谊却敌不过一个刚转来的张浩!张浩是名副其实的芦柴棒,瘦得像吸了几年毒…  相似文献   

17.
晓风 《百年潮》2001,(1):58-63
在与我父亲关系密切的朋友中,陈叔叔(阿垅)给我的印象除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外,其他就没有什么了.那是因为,一则,他和我家不住在同一城市里,不经常来我家,再说我那时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从不关心大人的事情.直到这些年,读了我父亲的一些文章和别的叔叔们怀念阿垅的文章后,才对他多少有了一点了解,非常钦佩他的为人.长期以来,我总想为这位杰出的诗人和真诚的战士做点什么,也曾在不同场合下对阿垅做过一些介绍,但由于条件所限,都只是浮光掠影,简而又简.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2001,(1)
在与我父亲关系密切的朋友中,陈叔叔(阿垅)给我的印象除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外,其他就没有什么了。那是因为,一则,他和我家不住在同一城市里,不经常来我家,再说我那时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从不关心大人的事情。直到这些年,读了我父亲的一些文章和别的叔叔们怀念阿垅的文章后,才对他多少有了一点了解,非常钦佩他的为人。长期以来,我总想为这位杰出的诗  相似文献   

19.
过年回了趟老家安徽,除了探亲访友以外,我还去了垓下古战场———濠城,参观了项羽的雕像。联想到寒假里对《史记》的阅读,联想到这里曾经上演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站在项羽雕像前,我感慨万千。首先,我们来到霸王街,远远地就望见了霸王别姬的雕像矗立在那里,雕像的前方,左右各飘扬着三面大旗,在寒风中尤显威风,仿佛在诉说着项羽悲壮的一生。走近雕像,我们走上了宽大的底座,仰望项羽,只见他的左手托着自杀身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众多文武兼身的先烈。当时与孙中山齐名的黄兴(克强),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为革命工作需要,他的行踪,很带有点神秘色彩,他是神枪手,从海外南洋进出大陆几十次,甚至还乔装过“和尚”呢! 我国现代大画师齐白石在其“自述”一书中,谈到他壮年时在桂林与一姓“张”的“和尚”邂逅相遇的趣事: 有一天在朋友那里,遇到一位和尚,自称姓张,名中正,人都称他为张和尚,我看他行动不甚正常,说话也多可疑,问他从哪里来,经何处去,他都闪烁其辞,没曾说出一个准地方,只是吞吞吐吐“唔”了几声,我也不便多问了。他还托我画过4条屏,送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