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令配克戏院是老上海有名的大戏院。它由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创建于1914年9月8日,地点在静安寺路127号(今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这家规模宏大的戏院曾是放映西方影片的头轮影院,一度独霸全沪;当中国制片业在上海兴盛起来时,又成为"国片之宫"。除放映中外电影新片外,夏  相似文献   

2.
姚霏  苏智良  卢荣艳 《历史研究》2013,(1):115-131,192
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以好莱坞电影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迎合并引领上海民众推崇西方娱乐方式和文化,带动电影院成为近代上海摩登生活的文化地标。以大光明为代表的电影院,并非仅仅彰显娱乐功能。事实上,近代电影院显示出超越电影放映场所的多元功能。作为 "影片—影院—社会"这一信息传播链的中间环节,大光明电影院通过对好莱坞文化的传播刺激着上海社会对好莱坞元素的消费和再生产;同时,近代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族群意识甚至政治风云也影响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和对影院空间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刘艳 《沧桑》2009,(5):21-22,24
如果不同艺术门类可以比较的话,民国时期的电影成就肯定超过了绘画,可以和京剧不分伯仲。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业的核心基地的上海,从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开始,得益于欧美电影的影响及中国影人的努力,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并逐渐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风起云涌的制片企业、日益成熟的影院经营和电影发行体系、大量电影书刊、电影学校及其电影人才的培养等等,就是上海作为民族影业基地贡献给中国电影的一道绮丽的风景。在抗战电影、左翼电影运动和国防电影运动中,上海电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电影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精神上的毒害,是普遍而深入的。在经济上,美国影片又是我国外汇的一笔大支出。美国影片公司还企图利用从中国影片榨取来的高价片租收买中国的电影院。以“七彩”“五彩”诱人的美国电影,是美国一大侵略工具。解放后的北京市影院业通过:坚决拒绝放映美国影片,从三月二日起首都各影院一直停止了放映美片。  相似文献   

5.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正式开业。中国银行总行(当时称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成立后,在北京、天津、汉口、济南、杭州、南昌、广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分行。1912年10月11日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当时称天津中国银行1在天津法租界七号路14号成立。  相似文献   

6.
北京最早出现电影是哪一年?至今说法不一。给慈禧祝寿时,外国人在宫中放映电影,发生爆炸,于是宫中禁止了放映。然而,中国人对银幕上的人会跑动,却颇为惊奇,电影吸引了北京的广大观众,从默片到有声到初具规模。《北京早期电影业和一个电影放映世家》会使你了解古都北京电影放映业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理发的起源,可上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到西汉就有了专业的理发师。那时的理发主要是“拢发包巾”或“梳发剃面”等。“理发”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宋代朱熹解释“其比如栉”时说:“栉,理发也。”明代称“篦头”,清代始称“剃头”。至于新型理发店的出现,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剪辫子之风渐起,清末皇帝溥仪也带头剪辫子。那时理发称为“剪头”、“剪发”、“推头”。西方的烫发传入我国后,妇女理发又称为“烫发”。在清代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巾,不剃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在梅园新村30号周恩来一生中到过南京六次。1920年10月底,从天津到上海去法国勤工俭学,途中经南京下车,便到白下路绣花巷堂叔家话别。1937年8月中旬与国民党商谈合作抗日大计。1946年5月初率中共代表团从重庆飞抵南京,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3,(1)
王世英是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他步行400华里,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24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为躲避阎锡山当局的搜捕,越墙逃走,到了河南开封参加了胡景翼的学兵营。1925年2月由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1926年冬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王世英先后在安徽、山西、陕西、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从事“军运”、“策反”、联络、情报和统战工作。在上海、南京工作期  相似文献   

10.
拙作《昔日汉口江汉路》一文,在今年《武汉文史资料》第6期刊出后,自觉遗漏之处尚多,除谨向读者致歉外,现根据友人要求,追忆补遗如下。 江汉路从江边到解放大道,在洞庭街口红色大楼(江汉路10号)的右边原有一家誉满武汉三镇的“足佳皮鞋店”,它生产的皮鞋式样新颖、质量好,不同脚型的人均可定制。在它的对面则有汉口既济水电公司的办事处和武汉沦陷以前的中国通商银行。原四明银行的左边有一家“扬子袜厂”,是专门销售高级衬衫、领带、袜子、手帕和床上用品的商店。原中国工矿银行的左边是中西大药房和华安百货商店。南京理发…  相似文献   

11.
<正>中学时代,我听过老师讲沈崇案件。1946年12月24日晚,西方的平安夜在中国却不平安,时年19岁的沈崇几日前从上海到北平,准备进入延期报到的北大外语先修班,暂时寄住在王府井八面槽附近的表姐家。那晚她外出看电影,20点左右电影散场。她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喝得醉醺醺的两个美国大兵抓住。他们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伍长皮尔逊和下士普利查德,沈崇竭力挣脱无果,被两人强行拖至东单广场奥地利公使馆附近废弃的操场内实施强奸。后被一位路过的中国工人发现,几次施救无果还遭到毒打,于是他找来了警察,才阻止了暴行。主犯皮尔逊被逮获,普利查德逃逸。1946年12月28日,北平《新民报》等几家报纸冲破国民政府当局的封锁,公开报道了这一事件。接下来的12月30日起至1947年1月上旬,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学生相继罢课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军的暴行,要求美国佬滚出中国……  相似文献   

12.
徐雪寒,原名汉臣、梅君,笔名奋之、怀人等,1911年8月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河头市镇(今宁波市镇海区河头镇)。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14岁的徐雪寒正在宁波四明中学上学,激于爱国义愤,组织同学到宁波农村参加巡回演出,积极投入抗议英、日帝国主义残杀中国工人的爱国运动。不久,  相似文献   

13.
电影的传入1896年,电影就传入中国。最早来中国放映电影的是一名美国商人。此人的姓名,一说雍松,一说詹姆士·里卡顿。从1896年到1898年,他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上海滩报纸给予了绘声绘色的报道。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  相似文献   

14.
提起现在的儿童电影院,作为哈尔滨市民可能是没有不知道的。它坐落于道里区工厂街76号,地处交通繁华地带。从50年代开始,作为专门方便儿童的电影院,为广大青少年及市民放映了大批优秀影片。到今天,它已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公共娱乐场所,然而儿童电影院这座日式建筑还具有另一个特殊的革命历史意义,这可能就鲜为人知了。那是在1948年8月,中国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曾经在此召开。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它已被定为黑龙江省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儿童电影院这座不平常的建筑始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1928年建成的华光马戏院。因马戏院不是长久性建筑而是木造围墙,座席露天,1933年由日本人佐伯长太郎出资修建成电影院,命名为“平安座”,专映日本电影。“平安座”便是现在儿童电影院的雏型。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三层楼,局部五层,高13~8米。建筑小巧,结构紧凑,属典型的日本式建筑。1945年8月15日苏军解放东北,影院由苏联领事馆接收,改名为“南京电影院”。1946年3月,影院移交给哈尔滨市中苏友协经营,为纪念抗日英雄李兆麟  相似文献   

15.
这幕闹剧上演的地点在上海外滩仁记路(现为滇池路)中国银行大楼的后部。在上海解放前夕,这里底层及二、三、四层都由中央信托总局使用。 自辽沈、淮海战役后,中央信托局在北方的分局如沈阳、天津、北平、青岛、南京等地的分局人员,纷纷撤退到沪向总局报到。大家无事可做,只领干薪。  相似文献   

16.
“剃头挑子一头热”,说这话,孩子们搞不懂,也难怪,现在的孩子谁见过剃头挑子呢? 20世纪80年代,农村没有理发店,为了解决村民理发难的问题,每个村庄都聘请一位理发师傅.理发师傅绝大部分来自安徽,他们为了生计,一年四季在外漂,走村串户为人理发.“剃头海”就是我村的理发师傅,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敦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每隔一个月他都会来,来时挑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是煤火炉,用来烧热水洗头的,一头是盆架、洋碱、剪刀、推子等,扁担头上还挂一条油亮的磨刀布.一头是热的,一头是凉的,这不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吗!至于什么时候与“一厢情愿”“热屁股贴上冷板凳”发生关联的,便无从考究了.  相似文献   

17.
理发小史     
《文史天地》2014,(3):94-94
正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始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南北朝时,南朝梁国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逐渐普及,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相似文献   

18.
叶楚伧故居     
叶楚伧,生于1887年,周庄人,原名宗源,字卓书,别字小凤,楚伧是他的号,同盟会会员。1916年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时报》,任总编辑。1926年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任国民政府联席会议秘书长,上海临时政府分会委员。1927年起,先后任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人  相似文献   

19.
1931年6月15日,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后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要求下,他们被引渡到南京,司法部门对其进行了秘密审讯,后由江苏高等法院刑事庭审理该案。牛兰夫妇为此进行绝食,抗议南京国民政府不许他们聘请外国律师,并拒绝将案件移沪审理。后在宋庆龄等人的努力下,牛兰夫妇被转到南京鼓楼医院进行治疗。以下这组电文反映了美国驻南京总领事馆对此事的关注以及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电影     
《理发师》身怀绝技的理发师陆平因偶然事件杀了日本鬼子,从上海逃亡到师傅所在的小镇,和师叔的女儿宋嘉仪相爱。日寇打进小镇,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师长叶江川,从此,两情相望。乱世中,命运捉弄着陆平,从普通的理发师变成一名将军,最后又回归到普通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