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一八九三——一九八八)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驰名中外的学者、新儒家的巨率。先生逝世瞬已十年;抗战前,我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受梁先生的教益,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本人侵我国,战火延及山东德州,研究院结束。部分同仁随梁先生撤往四川陪都重庆,我回老家贵州遵义;与梁先生一别,整整六十年。庄子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且”。不论十年也好,六十年也好,现在回忆起来,都如闪电般迅疾“忽然而已”矣。在我亲近梁先生的过程中,使我惊说难忘的是在北京最后一次和友人拜访他时,他和我们的谈话。一九八…  相似文献   

2.
1948年的冬天,窗外飘着大雪。北平东城内务部街一个大四合院的书房里,半夜还亮着灯光。梁实秋先生和自己心爱的大女儿梁文茜在灯下长谈。父亲耐心劝导,女儿理直气壮,谁也没有说服谁。梁实秋又一次耐心地说:“茜儿,共产党就要进北平了,国内形势很紧迫,我们不宜在这里长期居住,我和你母亲商定,全家到海外去生活……”梁文茜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她天性活泼开朗,爱说好动,极富口才表达能力。在大学里,她是个多才多艺的高才生,不仅学习优秀,而且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歌咏、演讲、跳舞、游泳、划船、演戏等各类文体活…  相似文献   

3.
于惠 《名人传记》2018,(7):26-3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声名远播.交游广泛.许多人提及他时都言必称“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但与其相交数十年的梁实秋却从未说过此语,梁实秋在《怀念胡适先生》一文中坦言无论是当面会晤,还是与别人提起胡适时,他都会恭敬地尊称年长他十一岁的胡适为先生。  相似文献   

4.
某日,信手拿来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读到《孩子》一文时,会心一笑之余,感想联翩。梁先生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真是鞭辟入里,令人叫绝。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文字功夫着实了得,往往像是信手拈来,却于轻松幽默之中给人深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23日上午辞世。18年来,我一直在怀念梁先生的心情中读他的书,写他的事。如果从1974年开始读他的著作算起,则有30多年了,我的精力和时间,大部分用在读梁先生的书,写梁先生的事上。从1974年开始,我对梁先生由“敬而远之”逐渐转变。编写他的“年谱”期间,敬重之情与日俱增,从最初不愿承担编写“年谱”,到感兴趣并接连三年多日夜操劳,由被动编写变成主动搜集资料,在1991年6月出版《梁漱溟先生年谱》后,于2003年7月又出版了该“年谱”的增订本,而最近又在整理该“年谱”的第二次增订资料。我虽已是90岁的老年人,身患癌症,…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一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有20多本;二是编写了30多本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这是他耗时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现年88岁的梁文茜女士是梁实秋的长  相似文献   

7.
我有幸从2000 年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连续三年间三次到过祖国宝岛台湾,更有幸的是,第一次去台湾时,2000 年6月8 日,我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已101 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据说,我是大陆最后一位见过陈立夫先生的人。对于那次会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尤其是他关于呼吁祖国统一,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的主张言犹在耳,令我难忘! 说来是一种缘份。先生在大陆的侄子陈小薰先生乃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他为筹拍《陈英士》的电视剧,几年间奔波于上海—— —湖州——北京之 —间。我们是朋友,常有交往。他听说我要去台…  相似文献   

8.
玉声 《纵横》2008,(5):52-56
1949年6月,梁实秋偕妻子程季淑和小女儿文蔷搭乘"华联轮"抵达台湾,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愈近暮年,愈起思乡之情,每当忆及那与父母家人温馨度过13个寒暑的家院——北京内务部街20号,这位游子总是老泪纵横。1981年,文蔷回大陆探亲,大女儿文茜从故居院内的枣树上折下一束带叶的枣枝,托妹妹带给在台湾的父亲……  相似文献   

9.
杜林 《炎黄春秋》2002,(10):66-69
远在1922年梁漱溟先生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执教时,作为陆军检阅使的冯玉祥将军驻守北京,他邀请梁先生在北京南苑基督教青年会,为其下属五个旅的官佐讲学,主要内容为儒家哲学与梁先生的政治主张,每次听讲限一个旅,由旅长率全旅官佐前往。当时的韩复榘还是个营、团级的官佐,他认得讲学的梁先生,但梁先生却不认识他。30年代初期,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  相似文献   

10.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不久前访问了北京。这位几十年未曾离开台湾的学者,小时候曾在北京居住过。他在对媒体谈到上个世纪40年代的北京时,提到那时他对北海公园的滑冰场面印象深刻,并说,那时他见过一位银须白发的滑冰老人,花样滑冰非常精彩,很吸引人,使他至今难忘。但他并未说出这位滑冰老人的名字。在这里我想告诉李敖先生,当年我也见过这位滑冰老人,而且知道他的名字叫吴桐轩。这幅老照片,是半个多世纪前我为滑冰老人吴桐轩拍摄的,他正和一位外国女士携手滑冰。说起吴桐轩的滑冰历史,可以上推到清代光绪年间。每逢严冬时节,慈禧太后就组织一些…  相似文献   

11.
何长凤教授编著的《贵阳文通书局》一书在我案头已有大半年时间了。封面古朴、版式疏朗、印制精良,我是十分喜欢的。这是由贵州教育出版社梁茂林先生(也是本书的责编)寄赠的。梁先生附了一纸短信,他说:“贵阳文通书局在中国出版史上存在过41年,也曾创造了  相似文献   

12.
我在2005年第5期《纵横》上看到《画家吴子深父女》一文,大喜过望,又感慨万分……吴子深先生是我60多年前的救命恩人。王铿先生在《画家吴子深父女》文中说:“吴子深富而仁”,的确,他不仅仁,而且具有仗义疏财之风;他既工于山水,又精于岐黄。他不仅曾为大名鼎鼎的杜月笙看过病,还为我这个在沦陷区里的穷孩子治好病。我又拜他为师,在他家足有三年之久。为什么无亲无故的我会在先生吴子深家有三年之久呢?这还得从1941年初说起。那时我12岁,由于父早亡,家贫,我母托亲戚把我从浙江海宁乡下介绍到上海东自来火街(现金陵东路附近)一爿典当做学徒。…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文学家,翻译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散文小品集,并译有《莎士比亚全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先生中年以后的作品,文章在平朴中显丰厚,于精约中见开阔,多有余味而耐人咀嚼。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学者、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一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他独立译出的《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共四百多万字,成为中国译界的丰碑;由他领衔主编的各种各样英汉词典在台湾达30多种;由他主编的各种英语教科书,也多达数十种;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雅舍小品》飘香天下。梁实秋极富有生活情趣,尤其于饮食上经历多,口味好,见地高。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品评各地名食名吃和谈  相似文献   

15.
我老伴李渊庭是1924年开始跟随梁漱溟先生和熊十力先生治学的。梁漱溟先生是年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席,与山东朋友相约,拟创办曲阜大学,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首先创办曹州高中作为预科。熊十力先生参与其事。是年暑假,曹州高中在北京招生,李渊庭与同乡武绍文报名应考,李渊庭考上,名列榜首,而武绍文没有考上。熊十力先生主持口试,对考上第一名的李渊庭这个青年(18岁)表示感兴趣。可是李渊庭却说,武绍文如能一块儿到山东读书他才去,否则他一个人不去山东。熊先生与梁先生商量后,竟然同意让李渊庭带武绍文一块儿到山东读书。我是1943年夏天见到熊十力先生,并住在一起,相处了两年。  相似文献   

16.
台湾名学、名学家梁实秋先生一生对中国学和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他独立译出的《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共四百多万字,成为中国译界的丰碑;由他领衔主编的各种各样英汉词典在台湾达30多种;由他主编的各种英语教科书,也多达数十种;他的散独树一帜,《雅舍小品》飘香天下。梁实秋极富有生活情趣,尤其于饮食上经历多.口味好.见地高: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品评各地名食名吃和谈自己饮食所得的章,篇篇美,字字珠玑,读之让人不忍释卷,欣欣然满嘴生津,随他一起大快朵颐:谓梁实秋为美食家是雅称,称他为“大美食家”,才更让人品出生活的异趣。  相似文献   

17.
一 我老伴李渊庭是1924年开始跟随梁漱溟先生和熊十力先生治学的.梁漱溟先生是年辞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席,与山东朋友相约,拟创办曲阜大学,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首先创曹州高中作为预科.熊十力先生参与其事.是年暑假,曹州高中在北京招生,李渊庭与同乡武绍文报名应考,李渊庭考上,名列榜首,而武绍文没有考上.熊十力先生主持口试,对考上第一名的李渊庭这个青年(18岁)表示感兴趣.可是李渊庭说,武绍文如能一块儿到山东读书他才去,否则他一个人不去山东.熊先生与梁先生商量后,竟然同意让李渊庭带武绍文一块儿到山东读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逝世已经20多年了。笔者和余上玩是邻居,对他的生前事了解较多,现综述于后。 上沅是湖北沙市人。1897年生,自幼爱好文艺,醉心戏剧。1920年就读北大,专攻西洋文学,1923年和梁实秋等赴美进修。两年后回国。他曾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么要学戏剧?》的文章,叙述自己学戏剧的缘由:“许多朋友很疑惑为什么我要学戏?其实这也用不着详细解释,简单一句话:因为我爱‘她’。我在武昌念书时对政治的兴趣非常浓厚。……谁知一到政治中心的北京,我反而和文学结了婚。…  相似文献   

19.
也谈志书的分类──兼与梁滨久先生商榷陈田云《广西地方志》1995年第1期发表了家梁滨久先生的人作《志书分类谈》,拜读之后,受益良多。但我对文中的若干观点,则有不同的看法。梁先生是我的长辈和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他曾鼓励我进行学术争鸣。兹提出与先生相左的...  相似文献   

20.
周幼非是台湾专门采写政治新闻的名记者。在他主编的1998年9月号的《人权论坛》杂志上,他发表了“追记朱基北京中外记者会”一文,客观报道了去年北京的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他对朱基真实的叙述和评价,使台湾民众对朱基的政治魄力和为人处世有了一定的了解。周幼非先生与朱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大陆上海,不知何去何从,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