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铿 《纵横》2002,(12)
我在1946—1948年两年多的时间中担任南京《中央日报》副总编辑、采访主任并兼庐山版主任,对于这张报纸的内幕和演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国民党《中央日报》简记 国民党《中央日报》最初是北伐后由在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组织政府,也在南京出版了《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2.
1928年2月1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创刊(2006年6月1日在台湾停刊)。当年正值“宁汉分流”时期,所以首印是在上海,直到“宁汉合流”之后的1929年2月,踩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中央日报》的发刊词是蔡元培题写的,反映出办报的宗旨,既反对过激,也反对保守,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1928年2月1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创刊(2006年6月1日在台湾停刊)。当年正值“宁汉分流”时期,所以首印是在上海,直到“宁汉合流”之后的1929年2月,踩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中央日报》的发刊词是蔡元培题写的,反映出办报的宗旨,既反对过激,也反对保守,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1948年9月,国共内战正在激烈地进行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颓势明显,败局已定。那些动荡的日子里,南京物价飞涨,人心惶惶。街头时常出现学生、工人组成的“反内战、反饥饿”游行示威队伍。9月下旬某日,南京《中央日报》、《朝报》等报刊登出一则并不很引人注意的消息称:“中央监察委员蔡孝义女士交呈重要提案,弹劾李宗仁副总统种种罔顾党纪国法,营私舞弊情状……”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当历史的镜头定格在55年前的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南京宣告解放。时序更替,政权更迭,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为纪念南京解放55周年,本刊约请历史的亲历者、当事人撰写了《南京〈新华日报〉诞生的前前后后》与《南京解放初期杂忆》两文。前文作者见证了最后一期南京《中央日报》终刊和第一期南京《新华日报》创刊的全过程,详细叙述了《中央日报》员工的起义、《解放新闻》的过渡直至南京《新华日报》的创办等前后经过,高度评价了创刊后的《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盛夏南京,烈日炎炎。新的一期《钟山风雨》就在这持续的高温下新鲜出炉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专栏,在上一期首次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社会反响颇好。本期纪念专栏,我们从全国各地的来稿中选登了三篇,以飨读者。《孙中山与台湾》一文,叙述的是中山先生关心台湾同胞,三到台湾的经历,同时也介绍了中山先生逝世后,台湾同胞遥寄哀思的有关情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中山先生与台湾同胞心连着心的深厚情谊。现在,台湾仍与祖国大陆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但只要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遵循中山先生的遗愿,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就一…  相似文献   

8.
1947年初,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原名中央政治学校)一部分(主要是新闻系)毕业生和在校同学,办了个4开周刊,名叫《大学周报》。从刊头由胡适题字的迹象来看,这个刊物是向着中间路线的政治方向的。大致办了1年光景,到1948年三四月里,刊物改组了,由当时在《中央日报》主笔室任主笔的胡南林(原中政校新闻系毕业生,成都人)担任总编辑。胡南林虽是《中央日报》的主笔之一,但对于  相似文献   

9.
大陆解放之后,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远走香港,临老且病之时,即使蒋介石频频召唤,杜就是不愿意去台湾。他为什么不去台湾?恐怕与1949年7月间,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一篇严厉批判杜的社论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上旬,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台港文学所一行5人应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和“文史哲出版社”之邀访问台湾,笔者于9日上午参加“中国文艺协会”和《中央日报》共同主办的“两岸作家台北对话文学”会议。 在主席台就座的有来自祖国大陆的“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团长袁鹰和副团长叶辛,以及东道主“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王吉隆和《中央日报》副刊主编林黛曼。他们先后讲了话,然后两岸作家彼此介绍各自的创作和评论现状。 其中“中国文协”秘书长兼大陆文艺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放的发言最引人瞩目。他说大陆的《文…  相似文献   

11.
<正>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临终未留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文书侍从(如秦孝仪)做任何书面遗嘱。他逝世后由台湾官方写了《总统蒋公遗嘱》,1975年4月6日刊载于台北《中央日报》。2007年12月,台湾记者访问曾长期服侍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两蒋贴身卫士"翁元。翁元说:蒋  相似文献   

12.
1933年10月26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已经结束几天,正当大会的热烈场面从人们记忆中逐渐淡出之际,突然,《中央日报》以显著版面报道了又一则体育新闻壮举:史家军昨横渡长江。顿时倾城轰动。  相似文献   

13.
1948年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动了一场对《大公报》气势汹汹的围攻,对《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公开叫骂,并且罗织了种种“罪状”。要害之一,认为《大公报》发动了“反美扶日”运动。1948年7月19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王芸生之第三查》的社论,它说:“……第二查,查出1947年3月以后到今,王芸生君以《大公报》贡献于反美扶日运动。”国民党把国统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所谓“罪状”,归咎于是受《大公报》“煽动”。当然这也言过其实。不过,抗战后《大公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作了许多如实报道,并且还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学术动态     
《民国档案》2001,(4):5-5
为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 ,由南京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旧址纪念馆与台北国父纪念馆共同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孙中山先生史迹 台湾地区名家书画巡回展”于 9月 1 0日至 1 0月 1 0日在南京市长江路 2 92号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旧址展出。这是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次在大陆办展。展览分为“孙中山先生与台湾”、“国父画纪”、“长河雅集”3个部分 ,均为该馆的馆藏珍品 ,其中反映孙中山先生在台湾活动及辛亥革命台湾志士的历史照片弥足珍贵 ,展览生动地说明了孙中山领导下的推翻封建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台湾的影响 ,以及台湾爱国人士对…  相似文献   

15.
正1986年是著名的"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台湾国民党当局举行研讨会、报告会,大事宣传。其时,万耀煌将军的遗孀周长临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西安事变身历记》。顿时又成为热门话题。台湾的《中央日报》《联合时报》《传记文学》等报刊均加以转载摘载,周长临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也一下子广受关注,成为新闻人物,友好熟人和记者纷至沓来,打破了八九年来台北复兴街万宅的冷寂。西安事变发生时周长临恰巧也在西安,下榻于新城饭店,与丈夫万耀煌和蒋介石及十多位中央将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之一的贵阳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人士一度大量会集于此。在贵阳,他们为了宣传抗战、支援抗战,仍旧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其中,许多知名画家,在贵阳先后举办多次画展。陈泽渊先生根据贵阳《中央日报》、《贵州日报》。《贵州晨报》、《民报》的报道,将重要的画展举办情况、社会影响等编写成文、本刊拟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李宗武 《神州民俗》2006,(5):62-64,F0003
蒋义海先生艺术简介 蒋义海,1940生于南京,1961年大学毕业。技术职称: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江苏省文联专业书画家,南京国际梅花书画院院长,《世界名人录》、《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等编委,被海内外数十家书画院、协会、研究会等聘为名誉院长、主席、会长与高级艺术顾问等,应邀在宜兴、南京、台湾、香港、泰国、日本、菲律宾等地区、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与学术交流。在国内外书画展中多次获奖,2002年联合国世界和平美展中获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沈宁 《文史博览》2009,(9):11-15
本文作者沈宁是陶希圣的外孙。陶希圣曾是汪精卫亲信。1939年任汪伪政府宣传部长.后与高宗武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逃赴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并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赴台湾后,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病逝。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发行的国民党《中央日报》,1949年6月12日发表了梁佩琼记者的文章:广州《街童会特写》;报导了广州社会人士对底层劳工大众的失学子女的关注、奉献及成就,大加热情赞赏,文中还提到广州一中学生的参与和努力。梁记者撰稿前只作了表面参观和听了一般介绍,如果她深入了解到一系列内里  相似文献   

20.
胡健中在民国时期是《东南日报》的社长,为人精明,能写善辩.还一度任《中央日报》社社长.大陆解放前夕,朋友曾劝胡健中学《大公报》王芸生的榜样,也留在大陆.但胡健中却决定将《东南日报》迁至台湾出版.1949年初,他派经理刘子润把《东南日报》上海版的机器设备装上太平轮,运往台湾.不料“太平轮”在舟山洋面与“建元轮”相撞,“太平轮”本已超载,一撞马上就沉没.胡健中又想把杭州版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去,但遭到秘书严芝芳的暗中抵制.最后,胡健中只好与几位报社高级领导人匆匆赴台,离开了他生活和工作过几十年的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