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锦山 《文博》2005,(1):56-61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两件泥质彩陶盆, 其中一件彩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 人,两组人物之间以加点弧线间隔(图一)。另一件陶盆内擘彩绘四组二人抬圆球物图像,每组图像间隔以成组竖线与横线(图二)。宗日遗址出上的舞蹈纹彩陶盆,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颇为相似。“二人抬物”纹彩陶盆则是首次发现,盆内装饰的四组神秘图案具有何种蕴意,球形体又像征何物?笔者不揣简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舞蹈图案彩陶盆辨析戴春阳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①,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构图及所蕴含的深遽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马家窑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也为美术史、舞蹈史的研究添写了不可多得的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时期,即已开放出鲜艳的蓓蕾。1973年秋,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出土有一件内壁绘有舞蹈纹图案的彩陶盆,“主题纹饰舞蹈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每组外侧两人的一臂画为两道,似反映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之意。人下体三道,接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过去在探  相似文献   

4.
肖永明 《丝绸之路》2014,(18):22-27
本文从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这些器物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认为多人舞蹈盆出现在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圈西北部边缘。多人舞蹈纹饰源于狩猎经济模式下的岩画题材,多人舞蹈纹盆的出现是刚刚走上农业经济道路的狩猎采集人群将岩画题材转移到彩陶工艺中的一种表现。欧亚之间草原地带的狩猎采集人群以岩画为媒介,将来自于西亚地区的农业部落多人舞蹈纹饰传播到了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上。  相似文献   

5.
舞蹈纹陶盆与原始舞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案,是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极为重要的一幅图画。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原始社会以来,先民世世代代延续不断地生息繁衍在这里。地面的建筑设施,也不断地被后世的所代替,因此远古的地上的文化遗址大多荡然无存,石器时代的壁画等艺术品几乎无法寻见了。我们只能从地下的墓葬、被掩埋的居住遗址中,零星地找到一些原始社会的艺术品。以前虽然在彩陶上见到过一些动物形象和人面纹饰,可是像这样完整地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 (一)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然而在史前文化时期,艺术品中的人物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的刻板描绘,“它是插着原始宗教(或巫术)的翅膀降临人间的。”当时,远古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作出了一个个他们所需要、所敬仰的人物神灵,并尽自己的技艺和能力,给作品输入了较强烈的神韵和美感。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纹,1982年发现于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第411号房址内的舞蹈状人物画,以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等,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先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21,(2)
正大河村遗址自1972年发现以来,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彩陶,色彩绚丽,造型端庄典雅,为大河村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尤其是2014年在博物馆院内发掘出土的白衣彩陶盆,更是引人注目,现将情况简述如下:2014年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升级改造时,在位于T1工地发掘出土了一件白衣彩陶盆(图1),依据彩陶盆出土的层位等相关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推定此件彩陶盆应为大河村三期即仰韶文化晚期的文物,距今5000年左右。此盆为泥质红陶,口径45.7、底径13.5、最大腹径36.8、高15.7厘米。侈口,仰折沿,  相似文献   

8.
井石 《中国土族》2012,(3):32+80-81
老爷山上的刺玫花,刺玫花把人的手扎;人前头见了嫑说话,大眼睛一闪了回答!老爷山上的刺玫花,扎哩嘛扎是折两把;只要尕阿姐说句话,死哩嘛活哩在一搭!说起"花儿",我就会想起大通。想起大通,我就会想起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的舞蹈彩盆。那舞蹈盆上五人一组手拉着手儿的古人,不就是得了大通灵山秀水的启迪踏歌而舞的吗!  相似文献   

9.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物》1978,(3)
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甲区第二十号汉墓时,在墓道西侧清理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马家窑类型墓葬,编号M384。在出土陶器中,一件内壁绘"舞蹈"花纹的彩陶盆(图版壹: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重视。与陶器伴出的还有骨纺轮、海贝、穿孔蚌壳、骨珠和烧焦的人骨残块、木炭、红烧土以及牛蹄、牛尾骨等。现将一部分陶器简要介绍如下: 陶器均手制细泥红陶,色黄褐,平底。素陶缽敛口,浅腹。口径18.5、底径  相似文献   

10.
文物大观     
舞蹈纹彩陶盆方协邦李芬兰26厘米,底径52厘米,在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上腹彩绘三线钮结纹、较窄的口沿绘有成组短斜线纹和弧线三角纹,笔调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宽的三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部绘有11人和13人的两组舞蹈人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与蛙纹的几点看法李智信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中,尤其是在器形较大的壶、瓮类彩陶的主体图案中,圆圈纹和所谓"蛙纹"占有绝对优势。《青海柳湾》报告作者对柳湾墓群中的845座马厂类型墓葬中所出的7500余件彩陶的纹样进行了排比、...  相似文献   

12.
1985年4月,洛阳地区文物普查成果展览中,展出了伊川县白元乡出土的两件彩陶缸。两件彩陶缸均为泥质红陶。形制相同,均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小平底,底部正中有一个直径0.8厘米的小孔。口沿下饰三周弦纹,弦纹下塑三个对称的鹰嘴状凸纽。一件上腹部彩绘三组对称的圆形图案,以黑彩作框,内涂白色为  相似文献   

13.
<正>一、早期帛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画,至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和漆器上的彩画,更是精彩纷呈。完整描绘人物活动的史前舞蹈纹彩陶盆,是我国人物绘画的最早范例之一。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肖像帛画,更是先秦绘画艺术的瑰宝。至于汉代绘画,既有粗犷豪放的墓室壁画,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彩绘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与神话人物形象,更是反映出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绘画基本成熟的面貌。帛画是指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地湾、原子头等遗址出土的一类特殊彩绘图案的解读,确认了早期彩陶中广泛存在的"斜向轴对称"构图法和"阴阳组合"的构图思想;同时又通过对该构图法和构图思维在中国早期彩陶文化中产生、传播等情况的研究,解决了彩陶科研历史中多年未决的"人面鱼纹含义"、"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内涵"、"石岭下层鲵鱼图案意义"、"庙底沟类型繁复图案构图方式"等诸多的特殊难题。  相似文献   

15.
大通,自古以来就是高原上一块文明生发播扬之地,这里是舞蹈彩陶纹盆的故乡,这里是流金溢彩的热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大通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研究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情况,从县情实际出发,以培养“四有”新人,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为目标,扭住重点抓落实,突出特色上水平,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文明进步的新乐章。开拓出了一片文明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大通     
这里出土的五人舞蹈彩陶盆令世人惊叹。察汗河、宝库峡、鹞子沟、老爷山、明长城、铿锵激烈的皮影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构成了一幅旖旎俊秀的风情画。这是一方神奇秀丽的大美山川,她  相似文献   

17.
彩陶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彩陶的保护研究高志伟,卜玉凤,李最雄一、前言彩陶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青海彩陶因其数量多,纹饰绚丽,保存完整而闻名于国内外。青海彩陶分布范围较广,从青海的河湟谷地到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都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特...  相似文献   

1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土族同胞们:在这人杰地灵的北川大地上,20余万土族儿女迎来了自己喜庆的日子,由青海土族研究会主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青海省第九届土族安召纳顿节庆祝活动在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河湟文明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9.
青海柳湾墓地发现的彩绘符号,是目前考古发掘中集中在同一地点所发现的原始符号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次。《青海柳湾》收录了各种符号144种、679件,分别出土于235座墓葬之中。①最近几年,在整理柳湾文物库房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对这里出土的部分彩陶器上的符号进行了一些统计,本文仅就这些符号自身的特点和一些相关的问题谈一些看法。柳湾的彩绘符号都与陶器上的彩绘纹饰一样,是在陶器未经入窑烧制之前绘制的。从这些符号所在器物的种类和部位来看,绝大多数符号都绘于彩陶壶下腹部的无彩处,个别的绘于彩陶壶或彩陶罐的底部。大部分符号都以黑彩绘出,极个别的用红彩。绘制符号所用的颜料和绘制彩陶纹饰所用的颜料相同。在一般情况下,一件彩陶器上只绘一件  相似文献   

20.
胡芳 《中国土族》2022,(2):50-54
<正>原始艺术是远古先民思想、情感及审美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步伐。原始音乐与舞蹈是原始艺术的重要类别,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原始音乐与舞蹈是非物质形态的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只能从考古发现的物化材料中窥见其发展印迹。青海河湟地区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该地出土的形式多样的原始乐器、绚丽独特的彩陶舞蹈纹饰不仅为我们研究河湟地区的原始音乐与舞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也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