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畲族头饰各具地域特色的形制与特征,同时对凤冠与畲族头饰文化内涵作了分析和总结。畲族头饰中不仅蕴藏着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因素,也蕴藏了审美心理与历史传承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子晗 《收藏家》2023,(8):58-65
清代是中国古代女性头饰发展史中工艺技术最发达、装饰纹样最丰富的时期。海淀区四季青镇双新村清墓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精美饰物,部分尚在修复整理中。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头饰,从其源流与发展、种类和样式、材质与工艺、文化意蕴和用途四个方面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3.
汉画中有比较丰富的男女服装和头饰。女子的服装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襦裙。其发饰有帼、笄、胜、耳、步摇、长。这些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其阶级性和审美特性。男子的服饰包括头饰、配饰和服装三个部分。头饰包括笠、帻、冠帽、冕、弁。配饰有绶和佩剑。其服装包括、深衣、袍、衫、襦、裙、徽。男子服饰也体现出其等级性和审美性。汉代服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手工业特别纺织业的发展和新品种的传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彭芃 《东方收藏》2023,(12):54-57
蒙古族女性头饰种类样式繁多,文章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金氏头饰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对敖汉部头饰进行探析。其中,以田野调查为主,辅以文献资料,对敖汉地区民众头饰装饰风格及其佩戴风俗进行深入剖析,发现该地区受辽代契丹文化、清代满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民族的传统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上。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女子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相对较低,中国古代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女子的毕生任务也只限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子受教育权利受到诸多限制。所以近代女子能走进学堂使教育摆脱了闺阁女子装饰物的状况。本文旨就以清末民初奉天地区的女子教育问题为例来阐述近代女子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元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元曲展现的贵妍多姿的女子蹴鞠风采进行巡礼阐释,或从中撷取一些经典的蹴鞠场景,揭示它们深刻内在渊源,有助于了解古代女子蹴鞠的发展脉络和蕴含的文化,亦可为体育史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茶》2009,(9):44-45
苗分多种,旁人往往分辨不清,其支系按服色来分,可以讲“红苗”、“白苗”、”花苗”,从其居住地划分.又可以有“东苗”、“西苗”、”清江苗”;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也称“熟苗”,不然则是“生苗”,不一而足。然而,苗善使银则为人共识,盛装的苗族女子.周身裹满繁复银饰,走起路来,金属相击,叮当有致,头顶分量不轻的头饰,颈项徐动,仪态万分。  相似文献   

8.
权杖最早出现在埃及与近东一带,其渊源可上溯至近万年前。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铜杖头饰逐渐受到关注,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权杖头与外来文化关联的讨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铜杖头饰主要分为立禽铜杖首,树形器和立鸟铜杖首—杖镦组合三类。它们的文化来源和功能不同于汉代"鸠杖"。从宏观上看,权杖及其他杖形器的造型、装饰可能受到了经横断山区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兼有使用者的再创造。具体到西南地区,双立禽铜杖首的对称性和立禽形象与树形器的结合,反映出地区间以物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化互动,及相关文化因素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苗胞们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唐朝的头饰发髻,宋朝的穿戴,明朝的服饰。走进苗寨,犹如穿过了时光遂道,返回了古代,游人变成了另类  相似文献   

10.
周菁葆 《丝绸之路》2011,(16):32-34
新疆古代建筑艺术从酝酿诞生到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建筑受到新疆古代地理自然因素、经济政治因素及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疆古代流传过萨满教、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因此,其建筑成果有相当大的部分体现在这些宗教建筑文化上。  相似文献   

11.
郝凤梅 《沧桑》2008,(5):15-16
弃妇是指中国古代被男子抛弃的女子。弃妇大都因男子喜新厌旧,寻找各种借口所致。然而,在以"孝"为上的古代社会里,婆媳关系的好坏也是决定女子是否成为弃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郁乃荣 《神州民俗》2007,(10):22-23
银饰是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工艺中最细腻、最精致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头饰在苗族装饰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头饰上可以分辨出苗族的支系、甚至可以识别婚否。苗族的头饰独特而希奇,就在于它反映出自古以来苗族人民的信仰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庵观女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庵观女子教育曹大为“中国旧俗,妇女皆禁为学。一则贱女之风,以女子仅为一家之私人,故以无才为德;一则男女既别,不能出于学校以求师。相习成风,故举国女子殆皆不学”①。康有为《大同书》中这段话大体反映了中国古代女子被排斥于学校教育大门之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古代女子很早以前便有了装饰自己的愿望,这不仅体现在服饰的不断更新上,而且表现在面部妆饰的日新月异上,纵观中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我认为南北朝之际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转折时期,大到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发展,小至百姓日常生活妆饰,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 这一时期女子面妆主要分为眉式、额饰、面饰和唇饰四部分。 一、眉式:我们在描写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时,常常是先从眉开始的,诸如柳叶眉、八字眉、卧蚕眉等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诗经》中便有了对眉的描写,“螓首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古代描绘女子眉毛的最早…  相似文献   

15.
王秀玲 《收藏家》2009,(11):29-36
二.皇后服饰 (一).冠及头饰 1.凤冠 皇后所戴冠称为凤冠。凤冠是古代妇女首饰中最高档华贵的一种装饰,以上面饰有凤而得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至宋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不断积淀和提高的过程。从发生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民族的头饰,最初并不是因为爱美而产生。不同民族的头饰,展现的不仅是外在的物质形式,而且寄托着民族、群体的期望与追求,反映了古代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本体的初步洞悉。宗教学者沙利·安什林指出:“群体或个人宕是把自己和神话般的祖先混为一谈,他们的那些装饰品、纹身和舞蹈,就越没有什么艺术意义,而是具有宗教的巫术的意义”。(《宗教的起源》)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古代各民族的先民都往往用人间的力量来表达…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的女子教育,虽然产生于20世纪初文化较为落后的边疆地区,但是在国人兴办女学的时代潮流、中东铁路修建和哈尔滨近代城市崛起等因素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哈尔滨国人的女子教育在产生后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并一跃登上东北地区女子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吕博 《历史研究》2016,(4):28-44,189,190
头饰是唐代统治者及其他政治人物构建文化身份、表达权力、缔结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象征符号,与政治局势的变化关系密切。唐初武德、贞观年间,流行"平头小样"、"花搭耳帽子"、"魏王踣样"、"赵公浑脱帽"等。武则天革命后,颁行"武家诸王样",反映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意图,也是其构建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重要举措。中宗复位后,于景龙四年颁行"英王踣样",属于其晚年树立政治权威、重建李唐天下的手段之一。开元中后期,玄宗颁行新头饰"长脚罗幞头",目的是为了改造权臣张说的头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此时君进臣退的政治生态。"山子军容头"是中晚唐最流行的头饰之一,乃宦官势力之体现。唐代头饰变迁的进程,投射出唐代政治嬗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魏晋奇女子     
这些女子,可敬、可叹!在中国古代,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兄弟如手足,女子如衣服"的名言,清晰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地位的卑微。然而,魏晋时期的女子却大不相同。她们可以自由上街、走亲访友;她们博览群书,以才名为当时人所敬重;她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为  相似文献   

20.
<正>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性别差异。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上垄断了学校、私塾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而女子一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此外,就教育目的和内容而言,古代男女教育更是迥然相异。广大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有权读经治史,参加科举考试,而只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