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婷婷 《神州》2012,(15):262-262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秀钦 《神州》2012,(6):209-209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邱丽华 《神州》2014,(8):186-186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以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4.
张红艳 《神州》2012,(13):298-298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创新离不开想象思维,没有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不需耍创造性想象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张彩霞 《神州》2012,(3):226-227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能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指导意义重大,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曾康 《神州》2014,(8):64-64
<正>积极推进和全面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改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国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体育课课堂,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7.
李庆梅 《神州》2011,(9X):244-244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创新离不开想象思维,没有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不需要创造性想象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王孙红 《神州》2012,(20):13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关注的热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英语教学的手段,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9.
崔振芳 《神州》2012,(7):49-50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颖 《神州》2012,(13):292-292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创新离不开想象思维,没有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不需耍创造性想象的。嫦娥奔月是古代人的大胆想象,而火药的发明、人造卫垦、宇宙飞船的诞生却使古人那些似乎离奇的想象成为现实。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王少杰 《神州》2012,(9):253-25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更多的任务。因此,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素质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否将数学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数学能力对学生加以培养,即教师是否创新性地“教”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亦即是否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王素敏 《神州》2012,(9):275-275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毛晨阳 《神州》2012,(18):213-2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4.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丽芳 《神州》2012,(9):282-282
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究、归纳的过程,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广朝 《神州》2011,(8X):223-223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郭娟 《神州》2011,(9X):133-133
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十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纪荣 《神州》2012,(3):74-75
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襞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田海滨 《神州》2011,(5X):219-219
课堂点拨是门艺术。教育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这一角度说,课堂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艳 《神州》2012,(9):367-367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耍授之以“渔”.夏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董会珍 《神州》2012,(19):249-249
通用技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而开设的学科。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抓住学生的兴趣是个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通用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即“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从而对我国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