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为中华民国最后一任驻苏联大使傅秉常孙女,兹依据傅氏日记对其使苏期间的使馆日常工作稍作梳理,供对中苏关系有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大刚 《纵横》2011,(5):38-40
1950年初,我从一野一兵团二军六师十六团团长的岗位上被选调来京,在中央军委举办的武官训练班学习,准备出任新中国驻外使馆武官的职务。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军参战;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声明,强烈抗议美国干涉朝鲜内政。之后,我参与了我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3.
1932年10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赴美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进行募捐.在美期间,他将所见所闻写成公开信,进行传播,以扩大影响.此信引起美国方面关注,美国驻南京总领事裴克先后向美国国务卿和驻北平公使进行汇报.从余日章信中不仅可以看出美国侨民对于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热情支持,而且对中日在美国的宣传战形势也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弗莱堡市位于德国南端.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和很多欧洲城市一样,有着方格石板铺成的不宽的街巷、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整点报时的大钟楼……每家商店大多专营一类商品,甜品店、咖啡店、鲜花店、玩具店、蜡烛店,琳琅满目。我就在这琳琅满目中随在德培训的丈夫渡过了一个月客居的日子。这里的人们多选择生活在近郊,富裕些的人尤其要买一座二、三层的房子安顿家小,这样的房子通常要400000马克上下,而德国人的月薪一般会有4000-5000马克,因此住房仍是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买车往往是德国年轻人成年之后的第一个梦想。在近郊的小巷里穿行,…  相似文献   

5.
正从1921年起,一批一批有志的中国青年陆续去到苏联学习,第一批赴苏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以及任岳等,他们先到东方大学学习,以后又陆续从国内派去几批学习,1927年赴苏的人数最多,我也是其中之一。从海参崴到莫斯科坐火车用了12天。听同学们讲:1921年那批来莫斯科求学的学生,整整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才到达。因为当时缺煤,火车运行是靠燃烧木柴作为  相似文献   

6.
我抬起头,雪山,已经在我脚下。 这是我第一次完完全全站在一座永久积雪的高山上,所 有队员都拿出了大小旗帜在忙忙碌碌地穿梭着合影留念,而 我,则被一股忽然立于顶峰的热血冲击得一片茫然了。  相似文献   

7.
李凌与黎勤,两位热血青年。一位是中共西南联大第二支部的书记,一位是西南联大女同学会主席。从相知到热恋,在风雨如磐的岁月,自觉抛弃优裕的物质生活,冒着生命危险,为崇高的目标奋斗!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共同讲述西南联大的沧桑与温情……  相似文献   

8.
任弼时 《神州》2008,(7):33-38
中共中央机关到了西柏坡后,近万人分住在滹沱河两岸十几个村子里。中央办公厅分住在西柏坡、北庄和夹峪村;中组部在南庄村;中宣部在东柏坡;中央军委和青委在夹峪村;新华社、电台、外事组在陈家峪。原来中央工委的院里,新盖了一些土房,修起了院墙。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集中住在大院里。宁静的山村  相似文献   

9.
梁建 《黑龙江史志》2010,(19):19-20
杨儒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官,担任驻美公使是其外交生涯的重要履历。在担任公使的几年间,杨儒一直思考美国排华的原因,分析杨儒在解决美国排华问题上的认识有助于厘清其外交思想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马识途是一个革命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文学作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经过改编被姜文拍成电影《让子弹飞》后,更多的人知道了马识途这个名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识途和南京有一段很深的渊源,就是网上搜索,马识途的这段经历也鲜有提及。多年以前,我曾经在其成都家中,和他就当年在南京的学习生活、参加革命以及遇见爱情,有过长时间的交谈。现在回忆起当年他侃侃而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把当年的口述记录在笔记本中,现在整理成如下文字。  相似文献   

11.
1950年5月末至1954年12月,我曾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担任副所长。我任职时间不长,但在任职之前和到职之后,曾亲自聆听过中央司法部史良部长的教诲,并具体贯彻执行过周恩来总理和东北公安部领导同志关  相似文献   

12.
何理良 《百年潮》2022,(6):45-55
<正>我母亲王艾英1925年同我父亲何思敬结婚,我于1926年7月在日本东京出生。1927年1月,父亲受聘回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在父亲回国后我即随母亲居住到外祖父王风飞家里。在我10个月的时候,母亲得知父亲在中山大学的生活已得安顿,即带着我乘船到广州同父亲会合,住在广州市东山区。  相似文献   

13.
1950年,我只有15岁,朝鲜战争爆发了。当年9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部队在仁川登陆.并向北进犯至鸭绿江边,毛主席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虽然我还小,但看到一些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十,心里也很想去报名。  相似文献   

14.
1985年7月3日,一中队捕俘组出发前,大队和中队领导与全体成员合影送行(后排左起第四位为白绍珍)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镇西南5公里处的中越边界骑线点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79年以后,越南政府秘密派兵侵占老山。1984年4月,我军收复了老山和者阴山,中央便先后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轮流参加“两山”地区的自卫防御作战。  相似文献   

15.
严淳 《南京史志》2009,(11):17-17
阳台上摆着两盆小花,红润的脸蛋上布满调皮的神情,此时正沐浴着夏日的阳光温柔亲切而又神圣的洗礼,她俩舒展开美丽柔嫩的脸庞。以前,她俩是无人注意的无名之花,但昨天以后她俩有了名字,一个叫“天高”,一个叫“地厚”,为什么?那还得从昨天说起。  相似文献   

16.
陆华 《南京史志》2009,(11):14-14
15岁,我们千方百计让青春“飞扬”,15岁,我们千辛万苦“欢度”美好时光;15岁,在漫长的365天中,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我们——  相似文献   

17.
玉声 《纵横》2008,(5):52-56
1949年6月,梁实秋偕妻子程季淑和小女儿文蔷搭乘"华联轮"抵达台湾,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愈近暮年,愈起思乡之情,每当忆及那与父母家人温馨度过13个寒暑的家院——北京内务部街20号,这位游子总是老泪纵横。1981年,文蔷回大陆探亲,大女儿文茜从故居院内的枣树上折下一束带叶的枣枝,托妹妹带给在台湾的父亲……  相似文献   

18.
1930年4月,由于学潮,闻一多辞去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兼外文系主任的职务。由此他赋闲在家,精神极度苦闷,不久便前往上海找工作。在上海他遇到了正在受教育部委派筹备青岛大学的老朋友杨振声(杨已被内定为校长,此时来上海物色教员),老友相见,格外高兴。杨振声邀他到青岛观光,并拟邀他去主持青岛大学中文系的工作,同时还想邀请梁实秋主持外文系的工作。刚开始,闻一多有些犹豫不决。杨振声一再劝说他青岛是难得的胜地,风光秀美,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既可修生养性,又是做学问的好地方。正赶上梁实秋正准备回北平探亲,于是闻一多便与梁实秋决定去青…  相似文献   

19.
肖根如,湖南长沙县跳马区人,曾任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毛主席每次回湖南,他都参与、负责主席生活方面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严守接待人员工作纪律的肖根如,从不向别人讲述和炫耀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连家中也只有年迈的父亲知道他是为毛主席工作服务的,其他的兄弟、亲戚、朋友谁也不知道他是于什么工作的,几十年来他和毛主席在一起的那段难忘岁月和美好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而他却一直把这份珍贵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不曾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段饥馑岁月的人们,怕未必能够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然而,对于像笔者这样的过来人而言,它却重如千钧,且令人刻骨铭心。那段岁月,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了,然而,它留给我们的痛还在,伤还在,欲说又觉口难开。那么,我就从好日子”说起吧。从“好日子”说起1958年夏,我们华中师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部分师生,到武昌县纸坊镇附近的某公社劳动锻炼。到那里一看,形势简直好得不得了:吃饭不要钱。公社有一个食堂就设在公路边,整天开流水席,甚至连过路的人都可以随便进去吃一顿,谁也不会盘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