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次一牛河梁与西水泉遗址的分组研究二其他遗址出土遗存的组别与年代三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来看,红山文化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年,结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在这前后历时约1500年的时间跨度里,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以年代先后为序,可将以往观点归纳总结如下。1985年,郭大顺、马沙从当时新发现的各遗址材料间的差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哈拉夫文化是两河流域史前时期的一支彩陶文化(555-4500B.C.),分布于两河流域北部,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土耳其东南部、叙利亚东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图一)哈拉夫文化得名于1911-1913年发掘的哈拉夫(Halaf)遗址①,对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工作可分成五个阶段:(见图一)(l)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哈拉夫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初始阶段。发掘的遗址有哈拉夫、尤努斯(Yunus)②等。这些遗址均无明确的层位关系,遗存主要是陶器,研究内容以制陶技术为主。(2)20世纪30年代,是哈拉夫文化的大发现时期,研究工作也取得重大突…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南地区以巨石构筑的古代石室墓 ,在 2 0世纪 40~ 5 0年代已有过报道 ,曾被称为中国的巨石文化。至 70年代中期进行系统的调查发掘以来 ,考古工作者多称之为“大石墓”。目前已知大石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渡口市和云南省大理、楚雄两州交界地区。据笔者初步统计 ,自 1 974年以来 ,上述地区经调查发现的大石墓数量在 2 0 0座以上 ,已发掘的大石墓将近 6 0座。有关大石墓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 974~ 1 983年 ,调查发掘较集中 ,期间共发掘大石墓近 5 0座 ,分布在川西南的冕宁、喜德…  相似文献   

4.
2006年4~7月,为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合作,对容城县容城镇北城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金元明时期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是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从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特征判断,其文化面貌与后冈一期文化较接近,可能属于向后冈一期文化过渡的阶段,时代似当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它的发现为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有助于推进这一地区早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宝鸡北首岭》的学术贡献与失误并存。一是区分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早晚两期,却将半坡类型晚期遗存作为半坡晚期类型;二是首次发现半坡类型前后两个阶段聚落居住区的布局现象,却将之视作同一时期;三是首次发现大地湾文化年代最晚一批文化遗存和仰韶文化年代最早一批文化遗存以及两者的层位叠压证据,却将之相混淆。提出,在开展考古学文化谱系编年研究时要兼顾聚落形态研究中对于遗迹平面现象的认识,在开展聚落形态研究时要兼顾考古学文化谱系编年研究中对于遗迹现象上下层位关系的识别。再次指出,北首岭77T2第六层下7座墓葬是仰韶文化年代最早一批文化遗存的代表,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的一组墓群,这组墓群不能够拆开分属两个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前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里指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或者说是仰韶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的发现,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②。到20世纪50~60年代,这类文化遗存开始为老一代考古学家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这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③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④的发现和发掘,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得到确认,以此为契机,我国前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河北徐水南庄头⑤、湖南湾县彭头…  相似文献   

7.
浙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始自20世纪20年代,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发现始于21世纪初。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石制品组合大多数归属于南方主工业范畴,到更新世晚期出现明显的小型化趋势,年代从早更新世晚段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持续时间很长。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属中国南方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对研究浙江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河洛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依据豫中地区6处该类文化的典型遗址的材料,可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六段,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依据对已发表的不同遗址14C测年数据的分析,把裴李岗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推定在距今8500年~7000年。  相似文献   

9.
关于湖熟文化的年代范围.过去曾认为“上限可至殷商末期甚至更早些,……下则可至战国时期.1954年,虞侯矢簋的发现与研究,使吴国建国史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70年代以来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发现与研究,把吴国物质文化面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于是产生了“湖熟文化”的名称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疑问.笔者认为“湖熟文化”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对其年代范围重新加以确定.虞候矢簋铭文表明吴国是周昭王时期分封的国家.在此以后的考古学文化应称为吴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樟树市(原清江县)吴城商代遗址,自1973年发现以来,至今已17年了。对该遗址的性质、族屈、类型等问题,7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卓有识见的论述和评价。80年代通过文物普查,仅柿树地区就新发现100余处遗址,有的作了科学发掘。一批新的实物资料的山土,使吴城类型文化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吴城遗址性质、文化类型等问题的探讨,是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3年吴城遗址被发现后认为它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商代遗址。关于文化类型,殷讳璋在论述“二里冈遗址与郑州商城”时提出:“……除了在河南境内发现不少同类遗址遗存外,还在陕西、湖北、江西、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一些地点陆续发现不少同类遗址。“《商周考古》一书  相似文献   

11.
齐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封齐时间、"齐"得名、营丘地望等,历来学者争论不已,难以定论.齐文化是指齐国的考古学文化,其发现与研究历程可分为四阶段:文献记载与金石学研究、启蒙、田野资料积累与初步研究和全面深入研究.目前,齐文化研究领域涉及齐文化的分期年代、文化特征和文化渊源等多方面,但对这些课题都缺乏系统的总结研究.此外,关于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齐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也少有讨论.有必要总结齐文化,发现不足,提出新课题,从而推动齐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婷 《华夏考古》2019,(3):113-126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考古学中相继形成了"首次发现小地名法"和"特征命名法"两种主要的文化命名法。至1950年代,因为特征命名法的滥用,尹达、夏鼐等学者不断进行纠正。夏鼐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提出定名的三项原则,此后又写了《再论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经过尹达、夏鼐等人的不断努力,从1960年代起至今,尽管在考古学文化命名上仍有分歧,但夏鼐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原则,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图案和雕塑的研究徐海自从1963年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女性塑像以来①,有关这方面的发现逐年增多,尤其是70~80年代,在东北地区及与之相邻的内蒙、河北,有关陶人物或动物塑像或图案的发现更是屡见报道。这一地区已成为学术界...  相似文献   

14.
苏联和俄罗斯学者一直重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这与俄罗斯和中国在上个世纪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两国存在共同的边界所具有的意义密切相关。1917年以前,俄国已经为研究邻国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宗教使团的代表和俄罗斯历史学家早在19世纪就开始积极地研究中国历史。受20世纪20~40年代苏维埃俄国援助中国革命力量的影响,人们对新中国及其历史的兴趣不断增长。 可以把苏联和俄罗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期,文化史学在中国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纪之初,梁启超等掀起"史界革命",传播文明史观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文明史。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梁启超等引进西方科学方法,回答的是如何研究文化史。30、40年代,柳诒徵、陈登原、陈安仁、钱穆等撰写的综合性文化史著作正式出版,实现了理论方法与学术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的文化史学由激切地引进异质的西方理论,到消化、吸收、结果,代表了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16.
神户华侨华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970年代初以前是起步阶段 ,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是进展阶段 ,1990年代是重要发展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日本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变化 ,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从学者的个别研究发展到设定课题的专题研究 ,并进一步扩大到共同研究和国际交流 ;研究领域从历史学扩展到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加强对社区与区域、新老华侨、日本与其他国家华侨的比较研究 ,加强从移民角度及地域特色角度研究华侨文化及其变迁 ,加强对新华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遗存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这实在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自从二里头文化被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一、二期为同一文化系统不曾有过异议。七七年十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开始发掘,七八年底结束。据《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的报告,二号宫殿的“始建年代在二里头三  相似文献   

18.
《华夏考古》2021,(4):11-26
2015~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舞阳县博物馆对舞阳张王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其年代主要为仰韶初期偏晚及仰韶早期,共分四个阶段,填补了舞阳盆地及周边地区该时期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豫中南地区仰韶初期向仰韶早期的过渡以及聚落形态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试论赵宝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庆 《考古学报》2008,(2):121-140
目次一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二重要遗存分析三分期与年代四赵宝沟文化的渊源赵宝沟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南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确立以后,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分布范围、文化属性、陶器分期、类型划  相似文献   

20.
正从考古学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社会的发展至少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是补充了中国上古史,这是其史学意义;第二是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明的空白;第三,课题代表的从考古学文化研究向古代社会研究方向的转型,标识着学科的发展。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考古学提出文明起源的研究,得益于良渚、红山、大地湾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三十多年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化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