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2.
1952年在新乡辉县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带有"聑须婦■"铭文的青铜组器,该组器为商代贵族使用过的青铜礼器。本文对青铜器纹饰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组青铜礼器上铭文的含义和构成进行考证、分析,认为"聑须"应释读为族氏铭文,"婦■"应释读为父族之族氏名,"聑须婦■"应视为复合族氏铭文。  相似文献   

3.
路国权 《考古与文物》2012,(2):20-28,47
殷墟晚期铜器铭文多数较短,其中又以类似"亚某"、"寝某"等形式的短铭较多。以往的研究中多将这种形式的铭文归为"复合族氏铭文"。通过对殷墟晚期"告"作有铭铜器的梳理,我们认为这种形式铭文中的一部分可能不是"复合族氏铭文",而是"官职+私名"。这对认识殷墟晚期短铭金文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分为三类,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均以木棺或棺椁为葬具,随葬有1套或2套青铜礼器,墓葬分布主要见于殷墟地区,墓葬位置大多位于所在墓区或墓组边缘,墓葬排列常见为男女"异穴并葬"。这些情况说明,复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联姻关系的反映,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族组织。  相似文献   

5.
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代金文中出现的族名主要有单一族名和复合族名两类.古代氏族名号有称二字者,或称其为复氏族名.复氏族名与复合族名较难区别.复合族名是在同一器物上铸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标识母族,或为某种性质的联合,或为通婚,或为同宗祭祀等等.复合族名中还存在着私名、地名、职官名等成分.  相似文献   

7.
更正     
《考古与文物》2012,(3):112
本刊2012年第2期刊登的《"复合族氏"铭文研究的一种新视角———以殷墟晚期"告"作有铭铜器为例》一文,由于编辑工作失误,对作者校正样刊时提出的修改意见未能及时采纳,给作者和读者带来不便,本刊深表歉意。现经与作者协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见文字资料中,楚薳氏的族称有薳、蔿、、远四种形态。薳、蔿、在春秋晚期同时存在,其中薳氏见诸史册较早,战国楚简省作远,是大宗,蔿、是小宗。薳、蔿、既为族称,也是采邑之名。蔿、两小宗的采邑,很可能是从薳氏大宗邑田中分割出来的,故总言称薳,析论则谓薳、蔿、。三邑的地望,大致在汉水中游老河口至襄阳段以北、南阳盆地西南,彼此相距不远。目前见到的薳氏诸宗均属"以邑为氏",其氏称的金文写法也都从邑旁。  相似文献   

9.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祐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然而,在今人有关论著中,除对宋代金石学评价较高外,学者们对此多以随意猜测论之.宋代学者的族氏铭文研究是否真的乏善可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渤海与大氏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学术问 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坚持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基本历史联系,方可认识到渤 海因大氏而得名,大氏乃古大氏族团后裔北上融入粟末■■族,溯本求宗,乃尊其为本族姓 氏,故大氏亦因渤海之建立而名于世,渤海大氏把族的发展史推进至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